積極發揮“三員”作用 助推全市環境質量提升
自黨史學習教育開展以來,延吉市生態環境監測站把“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作為黨史學習教育的重要內容和突出抓手,結合環境監測各項重點任務和監測項目,扎實有序推進實踐活動做細、做實,落地生根。
延吉市生態環境監測站把提升空氣質量、水環境質量和聲環境質量作為“我為群眾辦實事”、落實機關作風年建設的一項重要任務,積極發揮“三員”作用,加強對五道水庫、延河水庫的2處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和布爾哈通河磨盤大橋國家考核水質斷面的監測頻次,開展走訪環境污染敏感區域,通過對重點企業進行比對監測和預警監測,實地現場排查數據變化原因,分析研判了解和掌握污染物分布情況,為全市的環境質量提供技術支持,不斷把黨史學習教育成果轉化成為群眾辦實事、解難題的具體行動。
做好空氣環境質量的“取樣員”

做好空氣環境質量的“取樣員”
為讓人民群眾真正感受到大氣污染治理的新成效、新成果,延吉市生態環境監測站多措并舉,實時關注延邊醫院、婦幼醫院和朝陽川醫院等3個國家空氣自動站的監測數據,全年累計獲取監測數據8760個。2021年,延吉市優良天數為358,優良天數比例為98.1%,其中優的天數為261天,同比提升11天。
同時,為確保供暖期間燃煤鍋爐達標排放,延吉市生態環境監測站采取自行監測和委托監測的手段,累計對全市19家33臺鍋爐進行監督性監測,共獲得163個監測數據,出具34份監測報告單。
做好水環境質量的“分析員”

做好水環境質量的“分析員”
為全力保護水環境質量和集中式飲用水水源達標,延吉市生態環境監測站全面提升監督性監測和質量監測的頻次。
每月至少對延吉市五道水庫、延吉水庫等2座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開展2次監測任務,確保水環境安全,獲取1604個監測數據;在每月對國家和省級考核斷面開展的例行監測的基礎上,針對枯水期和雨季高峰期等可能影響水質環境的重要時間節點,提升監測頻次,做好數據分析,對水質變化提供合理化建議,確保水環境質量達標,全年共獲取816個監測數據;每月對彩虹橋、小河龍大橋、依蘭河、延吉上等四個河長斷面進行監測,累計獲得144個監測數據,為州、市級河長提供科學、有效數據。此外,在枯水期、平水期、豐水期期間,對全市63個入河排污口點位進行監測,累計獲得671個監測數據。2021年,磨盤大橋國考斷面和延吉下省考斷面均達到Ⅲ類水體;五道水庫和延河水庫飲用水水源地達標率100%。
做好噪聲環境質量的“監測員”

做好噪聲環境質量的“監測員”
在第二輪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進駐期間,為及時解決群眾反映突出的噪聲擾民等民生問題,延吉市生態環境監測站采取“5+2”“白加黑”工作模式,在受理信訪案件后,第一時間趕赴現場,嚴格按照國家規定的相關標準,先后對28家企業進行噪聲信訪委托監測,為全市信訪案件的辦理質量提供了重要的技術支持,累計獲得182個數據,出具31份監測報告。
延吉市生態環境監測站把提升空氣質量、水環境質量和聲環境質量作為“我為群眾辦實事”、落實機關作風年建設的一項重要任務,積極發揮“三員”作用,加強對五道水庫、延河水庫的2處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和布爾哈通河磨盤大橋國家考核水質斷面的監測頻次,開展走訪環境污染敏感區域,通過對重點企業進行比對監測和預警監測,實地現場排查數據變化原因,分析研判了解和掌握污染物分布情況,為全市的環境質量提供技術支持,不斷把黨史學習教育成果轉化成為群眾辦實事、解難題的具體行動。
做好空氣環境質量的“取樣員”

做好空氣環境質量的“取樣員”
同時,為確保供暖期間燃煤鍋爐達標排放,延吉市生態環境監測站采取自行監測和委托監測的手段,累計對全市19家33臺鍋爐進行監督性監測,共獲得163個監測數據,出具34份監測報告單。
做好水環境質量的“分析員”

做好水環境質量的“分析員”
每月至少對延吉市五道水庫、延吉水庫等2座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開展2次監測任務,確保水環境安全,獲取1604個監測數據;在每月對國家和省級考核斷面開展的例行監測的基礎上,針對枯水期和雨季高峰期等可能影響水質環境的重要時間節點,提升監測頻次,做好數據分析,對水質變化提供合理化建議,確保水環境質量達標,全年共獲取816個監測數據;每月對彩虹橋、小河龍大橋、依蘭河、延吉上等四個河長斷面進行監測,累計獲得144個監測數據,為州、市級河長提供科學、有效數據。此外,在枯水期、平水期、豐水期期間,對全市63個入河排污口點位進行監測,累計獲得671個監測數據。2021年,磨盤大橋國考斷面和延吉下省考斷面均達到Ⅲ類水體;五道水庫和延河水庫飲用水水源地達標率100%。
做好噪聲環境質量的“監測員”

做好噪聲環境質量的“監測員”
【責編 王春榮】
微信 掃一掃 關注
《延吉新聞網》公眾號

延吉新聞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延吉新聞網”的所有文字、圖片和視頻,版權均屬延吉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被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來源:延吉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凡本網摘錄或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將注明具體的來源,其目的在于向社會公眾傳遞、共享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也不構成任何其他建議。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信息來源,并自行承擔版權等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