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備春耕生產走筆
中國吉林網訊(記者 趙赫男)和煦的春風,喚醒了蓄力一冬的田野。
冰雪消融的黑土地,又迎來了活力涌動的備耕季。
這是一個不一樣的春天。
“十三五”開局之年,面對率先實現農業現代化這場大考,吉林農業正蓄勢發力,醞釀著一次精彩的跨越。
悄然變臉的種植結構
種地并不意味著就是種糧。種糧也并不意味著就是種玉米。
玉米降價,不種玉米種啥?走在鄉野田間,會發現“鐵桿莊稼”正在悄然變臉。今年春天,備春耕的老調彈出了清亮的新曲。
“今年1600萬株玉米種子和250多噸化肥都已到位。這幾天正忙著給40公頃土豆種子育芽。”長春市九臺區紀家鎮太平村種糧大戶張鳳財靠種玉米遠近聞名。但近幾年,他流轉的耕地上,種植作物的種類卻越來越多。
“蔬菜作物能增收。去年小范圍試驗種了些茄子、豆角,積累的經驗還不錯。今年打算教村民也種點兒,這是我們作為‘大戶’的責任。”張鳳財告訴記者,今年,他流轉了300公頃耕地,在保證玉米種植面積的同時,還將繼續嘗試種植結構調整。
幾天前,敦化市大石頭鎮永青村興發專業農場場長趙顯清把40噸大豆種子作芽,分發到200多戶農民家。去年,有機雜糧雜豆暢銷,讓他們信心倍增。今年,他們準備大干一場。
種植青貯玉米成了很多農民的新選擇。種植青貯玉米改籽粒收儲為全株青貯利用,從玉米銷售轉向就地青貯利用,不僅避免了玉米掉價帶來的損失,還能實現增產增收。
玉米結構調整是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重點。今年,我省要完成調減籽粒玉米300萬畝的任務。目前,全省已落實調減籽粒玉米計劃310.97萬畝,其中種養大戶、合作社和農業企業等規模經營主體承擔了調減任務的70%,發揮了規模經營的引領和帶動作用。
據了解,今年我省調減籽粒玉米改種鮮食玉米、灰蘇子、葵花、藜麥等作物的,基本都簽訂了訂單。全省鮮食玉米、綠色優質稻米、雜糧雜豆、水果蔬菜、食用菌、辣椒及人參等訂單基地面積達到500萬畝以上,帶動農戶50多萬戶。
從備耕生產,可以窺見吉林農業種植結構正在發生變化:既有“山林經”,也有“果蔬戲”,還有“特產牌”,農作物“一枝獨秀”正在向“滿樹繁花”轉變。
追逐時尚的現代農民
往年備耕,農民要穿梭于各類農資超市,今年有些不一樣。
互聯網被加入備耕中。
一個多月前,長春市雙陽區奢嶺街道五星村村民魯景新就忙碌起來。他不僅在村里經營著一家小賣店,還是村里農村綜合信息服務站的信息員,職責是通過農業電子商務交易平臺,幫助當地農民在網上購買質優價廉的農資產品。
“以前買種子、化肥等農資得走很遠路,還要犯愁怎么運到家。”村民齊國強就在這里訂購了2.5噸化肥。他說:“在網上買農資,不僅便宜,還能送貨上門,下完訂單在家等著就好了。”
在松原市職業技術學院的階梯教室內,數架教學用的農用無人機在盤旋。松原市農廣校校長宋光輝介紹,培訓結束后,將在松原市78個鄉鎮成立農業植保應急救援分隊,推廣農用無人機技術,為農業提質增效注入科技力量。
農民思路的轉變正從備耕開始。農安縣小城子鄉萬勝發村不少農民今春都把家里的耕地交給專業合作社種。農安縣順民心農機專業合作社理事長王在新說,合作社不僅局限于本村搞土地流轉,今年還把目標鎖定在萬勝發村孟家屯一部分要外出打工的農民身上,流轉了將近40公頃土地,3月初就和多戶農民簽訂了流轉合同,王在新說。
今年,越來越多農民相信“品牌的力量”。
在四平市遼河農墾管理區遼河農場福寧分場,鳳新水稻種植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張鳳新正帶領大家育苗,準備繼續種植綠色水稻。去年,他們注冊了“步蹬花”綠色大米品牌,大米賣到了每公斤10元。張鳳新說:“下一步,我們還要發展有機大米,讓效益成倍往上翻。”
日益激活的發展潛力
幾天前,龍井市東盛涌鎮龍山村水稻種植大戶王立臣的家庭專業農場,經過市物權融資公司的擔保,貸款100萬元。他用這筆貸款將水稻種植面積擴大到100公頃。
作為我省農村金融改革的受益者,王立臣告訴記者,因為有了農村土地經營權抵押貸款,他多包地、多創收的計劃都可以加快實現。“最難的融資問題都解決了,現在除了種地啥都不想干。”王立臣信心滿滿,“依托有機稻米種植,在3年內幫助龍山村發展起休閑觀光農業,讓更多人吃到龍山村的大米,看到龍山村的變化。”
不再讓資金瓶頸束縛農民種地的熱情。今年,我省將繼續擴大農村土地經營權抵押貸款試點,實現全省縣域全覆蓋,力爭做到所有鄉鎮全覆蓋,擴大貸款規模。被“激活”的土地將進一步促進農業適度規模經營,“刺激”新型經營主體發展。
走進榆樹市弓棚鎮喜迎春農機專業合作社新建的農機庫房里,一排排整齊停放的農機仿佛等待出征的鋼鐵戰士,頗有氣勢。價值44萬元的“1804”拖拉機、價值36萬元的“1454”拖拉機……站在農機大院門口,30歲的合作社理事長蔣恩凱感慨:“多虧了農機購置補貼等惠農政策,我們合作社才能發展得這么好!”去年,合作社作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獲得了省里450萬元的農機購置補貼,新建的農機庫房,又享受到60萬元補貼。
春意漸濃,黑土地已做好準備,等待耕耘。
冰雪消融的黑土地,又迎來了活力涌動的備耕季。
這是一個不一樣的春天。
“十三五”開局之年,面對率先實現農業現代化這場大考,吉林農業正蓄勢發力,醞釀著一次精彩的跨越。
悄然變臉的種植結構
種地并不意味著就是種糧。種糧也并不意味著就是種玉米。
玉米降價,不種玉米種啥?走在鄉野田間,會發現“鐵桿莊稼”正在悄然變臉。今年春天,備春耕的老調彈出了清亮的新曲。
“今年1600萬株玉米種子和250多噸化肥都已到位。這幾天正忙著給40公頃土豆種子育芽。”長春市九臺區紀家鎮太平村種糧大戶張鳳財靠種玉米遠近聞名。但近幾年,他流轉的耕地上,種植作物的種類卻越來越多。
“蔬菜作物能增收。去年小范圍試驗種了些茄子、豆角,積累的經驗還不錯。今年打算教村民也種點兒,這是我們作為‘大戶’的責任。”張鳳財告訴記者,今年,他流轉了300公頃耕地,在保證玉米種植面積的同時,還將繼續嘗試種植結構調整。
幾天前,敦化市大石頭鎮永青村興發專業農場場長趙顯清把40噸大豆種子作芽,分發到200多戶農民家。去年,有機雜糧雜豆暢銷,讓他們信心倍增。今年,他們準備大干一場。
種植青貯玉米成了很多農民的新選擇。種植青貯玉米改籽粒收儲為全株青貯利用,從玉米銷售轉向就地青貯利用,不僅避免了玉米掉價帶來的損失,還能實現增產增收。
玉米結構調整是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重點。今年,我省要完成調減籽粒玉米300萬畝的任務。目前,全省已落實調減籽粒玉米計劃310.97萬畝,其中種養大戶、合作社和農業企業等規模經營主體承擔了調減任務的70%,發揮了規模經營的引領和帶動作用。
據了解,今年我省調減籽粒玉米改種鮮食玉米、灰蘇子、葵花、藜麥等作物的,基本都簽訂了訂單。全省鮮食玉米、綠色優質稻米、雜糧雜豆、水果蔬菜、食用菌、辣椒及人參等訂單基地面積達到500萬畝以上,帶動農戶50多萬戶。
從備耕生產,可以窺見吉林農業種植結構正在發生變化:既有“山林經”,也有“果蔬戲”,還有“特產牌”,農作物“一枝獨秀”正在向“滿樹繁花”轉變。
追逐時尚的現代農民
往年備耕,農民要穿梭于各類農資超市,今年有些不一樣。
互聯網被加入備耕中。
一個多月前,長春市雙陽區奢嶺街道五星村村民魯景新就忙碌起來。他不僅在村里經營著一家小賣店,還是村里農村綜合信息服務站的信息員,職責是通過農業電子商務交易平臺,幫助當地農民在網上購買質優價廉的農資產品。
“以前買種子、化肥等農資得走很遠路,還要犯愁怎么運到家。”村民齊國強就在這里訂購了2.5噸化肥。他說:“在網上買農資,不僅便宜,還能送貨上門,下完訂單在家等著就好了。”
在松原市職業技術學院的階梯教室內,數架教學用的農用無人機在盤旋。松原市農廣校校長宋光輝介紹,培訓結束后,將在松原市78個鄉鎮成立農業植保應急救援分隊,推廣農用無人機技術,為農業提質增效注入科技力量。
農民思路的轉變正從備耕開始。農安縣小城子鄉萬勝發村不少農民今春都把家里的耕地交給專業合作社種。農安縣順民心農機專業合作社理事長王在新說,合作社不僅局限于本村搞土地流轉,今年還把目標鎖定在萬勝發村孟家屯一部分要外出打工的農民身上,流轉了將近40公頃土地,3月初就和多戶農民簽訂了流轉合同,王在新說。
今年,越來越多農民相信“品牌的力量”。
在四平市遼河農墾管理區遼河農場福寧分場,鳳新水稻種植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張鳳新正帶領大家育苗,準備繼續種植綠色水稻。去年,他們注冊了“步蹬花”綠色大米品牌,大米賣到了每公斤10元。張鳳新說:“下一步,我們還要發展有機大米,讓效益成倍往上翻。”
日益激活的發展潛力
幾天前,龍井市東盛涌鎮龍山村水稻種植大戶王立臣的家庭專業農場,經過市物權融資公司的擔保,貸款100萬元。他用這筆貸款將水稻種植面積擴大到100公頃。
作為我省農村金融改革的受益者,王立臣告訴記者,因為有了農村土地經營權抵押貸款,他多包地、多創收的計劃都可以加快實現。“最難的融資問題都解決了,現在除了種地啥都不想干。”王立臣信心滿滿,“依托有機稻米種植,在3年內幫助龍山村發展起休閑觀光農業,讓更多人吃到龍山村的大米,看到龍山村的變化。”
不再讓資金瓶頸束縛農民種地的熱情。今年,我省將繼續擴大農村土地經營權抵押貸款試點,實現全省縣域全覆蓋,力爭做到所有鄉鎮全覆蓋,擴大貸款規模。被“激活”的土地將進一步促進農業適度規模經營,“刺激”新型經營主體發展。
走進榆樹市弓棚鎮喜迎春農機專業合作社新建的農機庫房里,一排排整齊停放的農機仿佛等待出征的鋼鐵戰士,頗有氣勢。價值44萬元的“1804”拖拉機、價值36萬元的“1454”拖拉機……站在農機大院門口,30歲的合作社理事長蔣恩凱感慨:“多虧了農機購置補貼等惠農政策,我們合作社才能發展得這么好!”去年,合作社作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獲得了省里450萬元的農機購置補貼,新建的農機庫房,又享受到60萬元補貼。
春意漸濃,黑土地已做好準備,等待耕耘。
【本網責編 胡驍】
微信 掃一掃 關注
《延吉新聞網》公眾號

延吉新聞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延吉新聞網”的所有文字、圖片和視頻,版權均屬延吉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被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來源:延吉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凡本網摘錄或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將注明具體的來源,其目的在于向社會公眾傳遞、共享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也不構成任何其他建議。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信息來源,并自行承擔版權等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