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在線】探訪延吉特色產業 "數"說經濟發展亮點

【直擊東北經濟】探訪延吉特色產業 "數"說經濟發展亮點

朝鮮族泡菜生產車間
國際在線報道(記者 王濤):道路兩側商戶的雙語牌匾、隨處可見的民族特色小店,走進延吉,濃郁的朝鮮族風情撲面而來。依托獨有的區位優勢和民族風情,延吉發展了一批特色產業,為經濟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1天賣出2000件 特色食品形成品牌效應
“我們的產品一天就在網上賣出去2000多件,銷售額有二三十萬呢!”
這種日銷2000多件的產品就是延吉朝鮮族的特色美食,泡菜。
金剛山食品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03年,是全國最大的朝鮮族風味泡菜企業,董事長趙勇哲在說到公司產品的時候眼神里滿是驕傲:“2016年,我們公司的產值接近1個億,2017年我們預期達到2個億。”
延吉市所在的延邊是全國唯一同時享有西部大開發、新一輪東北振興、圖們江合作開發、加工貿易梯度轉移重點承接地、興邊富民、民族區域自治等多個“國字號”政策地區。多重優惠政策疊加,讓延吉迎來了發展特色產業的契機。
趙勇哲說:“過去我們是自己找上門要政策,現在是政府主動出臺很多優惠政策,我們得到了很大的實惠,覺得非常滿意。”公司行政辦主任李花則認為,除了相關政策,交通便利化也給公司發展帶來了很大的空間:“我們朝鮮族泡菜的市場越來越大,特別是2015年高鐵開通之后,這里的旅游業發展迅速發展,朝鮮族泡菜也作為一個品牌得到了極大的認可。”
“我們的產品現在銷往全國各地,最遠的銷往海南,都非常受歡迎。”在談到未來公司發展的時候,趙勇哲很是期待。“我本人是朝鮮族,我們朝鮮族幾乎餐餐離不開這些泡菜,我們做這個得心應手。有了這么多優惠政策,我們一定能把企業做大做強,讓朝鮮族泡菜走向國人的餐桌,也走向世界人民的餐桌。
1年人均交稅55萬 醫藥行業實現穩中有進
“2016年,我們企業員工人均創產值280萬元,人均創利稅115萬元,人均上交稅金55萬元。”這是吉林敖東藥業集團延吉股份有限公司黨委副書記鄭長偉介紹公司發展情況時給出的數據。就是這組數據,讓所有人都看到了延吉醫藥行業穩中有進的發展態勢。
對于公司未來的發展,鄭長偉顯得很有自信:“雖然有困難,但是依然看好發展前景。我們一是有好的產品,有一個良好的信譽;二是有好的市場,目前全國有一萬多家藥店在經營我們的產品,有一個強大的市場網絡;三是我們每年的研發投入都要超過整個銷售收入的3.5%-4%,還有自主的研發團隊,先后開發了26種國家新藥,這是個強有力的市場競爭優勢。”
除了企業內部的原因,鄭長偉也表示,各級政府大力扶持,也是企業快速發展的前提和保證:“在資金方面,從2010年到現在,我們省級和國家級的資金扶持已經達到了30多項,資金超過了5000萬元。”
人才是企業發展的根本,對于如何挽留人才,鄭長偉有自己的一套方法:“我們現在雖然不能說人才濟濟,但是我們現在的人才來自全國各地,都是高端人才,人才來了之后,我們用感情,用待遇,用事業留住他們,他們也在這里得到了極大的發展空間。”

吉林敖東藥業集團延吉股份有限公司
2021年將收入630億元 民俗旅游展現巨大潛力
“你們知道嗎,今年元旦,有7000多名俄羅斯游客在我們這里迎新年呢!”
元旦期間,為期一周的中俄迎新年狂歡節在延吉市舉行,7000多名俄羅斯游客在這里品美食、賞民俗、觀表演,辭舊迎新、歡樂跨年。
實際上,延吉市的民俗旅游只是延邊州民俗旅游發展的一個縮影。
延邊州是我國唯一的朝鮮族自治州和最大的朝鮮族聚居地。這里有鮮活的歌舞,被譽為歌舞之鄉。在2016年全國少數民族文藝會演中,延邊歌舞團表演的《阿里郎花》獲得全國金獎。在延邊,每天都有《阿里郎》《沈清傳》等極富民族特色的歌舞晚會上演。
節慶活動也是延邊民俗旅游的一部分。近年來,延邊連續舉辦韋特恩自行車旅游節、圖們江文化旅游節、和龍金達萊文化旅游節、琿春三國迎新年等極具特色的活動,眾多國內外游客為體驗延邊民俗來到這里。
“最美中國民俗風情旅游目的地城市”“國際游客滿意度最高中國旅游城市”“最美中國全域旅游示范目的地”……這些響當當的“最”,都是延邊在國內外的知名度和美譽度顯著提升的標志。
據延邊州旅游局副局長張玉珍介紹,過去五年,全州游客接待量、旅游總收入分別實現16.7%和26.1%的增長;入境旅游人次位居全省第一,入境創匯收入位居全省第二,旅游經濟總量位居全省第三。
對于旅游發展,延邊州也有一個“小目標”: 到2021年,全州接待游客2981萬人次,年均增長10%,實現旅游總收入631億元,年均增長14%,旅游總收入相當于全州GDP的40%以上。
原文鏈接:http://news.cri.cn/20170113/5a0eca5f-37e8-b71c-2682-75e05c8ef215.html
【責編 胡驍】
微信 掃一掃 關注
《延吉新聞網》公眾號

延吉新聞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延吉新聞網”的所有文字、圖片和視頻,版權均屬延吉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被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來源:延吉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凡本網摘錄或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將注明具體的來源,其目的在于向社會公眾傳遞、共享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也不構成任何其他建議。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信息來源,并自行承擔版權等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