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搜吉林】延吉市爭創“全國雙擁模范城”力奪九連冠
延吉市是延邊朝鮮族自治州首府,是全州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更是一座具有擁軍愛民傳統的城市。近年來,延吉市深入貫徹習近平軍民融合發展戰略思想,夯實“全國雙擁模范城”八連冠成果,立足社會經濟發展和科技進步的深厚土壤,匯集全民擁軍的磅礴偉力,開創“五位一體”軍民融合深度發展新格局,今年全力爭創“全國雙擁模范城”九連冠。
強化機制,鞏固成果,雙擁工作在“統”字上下功夫
當前,軍民融合深度發展已上升為國家戰略,增強軍政軍民關系是實現中國夢、強軍夢的政治基礎,是黨委政府義不容辭的責任,也是創建雙擁模范城的最終目的。為此,延吉市以高度的政治意識、責任意識,堅決把思想和行動,高度統一到擁軍強軍總體布局上來,統一到軍民深度融合發展的總體要求上來,切實做到認識擺位高、工作合力強、特色亮點多、社會參與廣,形成軍民同心固國防的生動局面。
堅持做到“五個納入”。將雙擁工作納入黨代會報告和政府工作報告之中;納入各級黨政軍領導的重要議事日程;納入經濟社會發展和部隊建設的總體規劃;納入部門和單位目標管理責任制;納入各級領導干部工作考核內容。
健全完善“四項機制”。第一,健全組織保障機制。延吉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任雙擁工作領導小組組長,做到重要問題及時研究部署,重要工作認真把關指導,重要活動帶頭積極參與,重要環節嚴格把關落實,重點難點問題全力予以解決,把社會經濟建設與保障國防建設同研究,同部署,同考核,同落實,在全市范圍內實施“一把手”工程,建立起“黨委政府主導、部門牽頭、社會參與、群眾支持、軍地互動、聯手共建”的雙擁工作體系。第二,健全工作運行機制。確保經濟建設與國防建設良性互動,協調發展、平衡發展、兼容發展。第三,健全政策保障機制。進一步健全和完善雙擁工作政策體系,相繼制定出臺一系列文件,為進一步夯實軍政軍民團結提供了有力的政治基礎和政策保障。第四,健全宣傳引領機制。以廣播、電視、報紙、互聯網等媒體為陣地,開設宣傳專欄,年初以來,對雙擁工作宣傳報道數百次;在各街道設置若干個永久性雙擁宣傳欄,在主要街路設置固體雙擁宣傳牌匾,利用社區板報、新媒體手機微信平臺等渠道,廣泛宣傳雙擁工作,同時還編創反映雙擁題材的文藝作品進行展演,形成多角度、全方位的宣傳新格局,提升了全民擁軍的參與熱情。
五位一體,順勢而為,全民擁軍在“新”字上求突破
按照構建全要素、多領域、深層次軍民融合深度發展定位,以社會經濟發展、科技發展為基礎,順勢而為,乘勢而上,著力打造文化擁軍、科技擁軍、法制擁軍、教育擁軍、社區擁軍“五位一體”新模式,開創新時代擁軍強軍新格局。
深植文化根基。充分利用延吉市濃厚的文化底蘊和豐富的文化資源,突出少數民族地區文化擁軍特色,有效提高官兵文化素養、拓寬文化視野、彰顯文化自信。市文廣新局發揮自身優勢,編導雙擁題材文藝作品達100余個;堅持開展《四季如歌》文藝進軍營載體活動,累計演出18場 ,利用“快樂延吉大舞臺”等載體累計開展雙擁題材文藝演出100余場,獨具特色的朝鮮族文化藝術讓官兵深切感受到延吉第二故鄉的魅力;延吉市少兒圖書館依托“全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深入軍營,累計開展“軍民共建魚水情美文朗讀會”等文化共享活動100余次,贈送視頻資料光盤百余張,贈送圖書3000余冊;市民政局集中開展“書香進軍營”活動,捐贈各類圖書700余本,攜手延邊州邊防支隊開展“軍地文體游藝”活動,極大豐富了官兵的業余文化生活,在全市營造了濃厚的擁軍氛圍。
強化教育擁軍。深入推進教育擁軍系列活動,進一步健全國防教育機制,把國防教育納入全市中小學教學內容,強化愛國主義教育。河南小學與預備役140團共同籌建的“少年軍校”,被認定為國家級國防教育示范學校和國家級國防教育特色學校。加大軍人子女教育優惠力度,制定“軍官子女入學不受學區、不受民族限制”等優先優惠政策,累計安排200余名義務教育學齡段軍人子女就學;在軍人子女報考普通高中時,給予政策傾斜才,共有30余名軍人子女得到政策優待;武警延邊州支隊機動大隊和北興小學開展了“傳遞革命精神”“藝術惠民進軍營”等主題活動;延吉市公安消防大隊在延河小學開展了“安全童行”消防公益活動,開展教育擁軍活動200多次。
發揮多元合力。充分發揮基層單位堡壘作用,廣泛發動人民群眾擁軍的強大合力。全市多個街道和社區均與駐延部隊簽訂《雙擁共建協議》,積極調動轄區居民開展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擁軍活動。延吉“四葉草”老年義工協會成立“老兵之家”,為優撫對象提供精神慰藉;重大節日期間,各社區聯合駐街單位、志愿者走訪慰問駐延部隊、軍烈屬800余次;延邊州工商聯民營企業家協會,為部隊官兵搭建多項專業技能學習平臺,拓寬退役士兵就業渠道;團市委與某部開展青年聯誼活動,搭建軍民友誼共建平臺;市住建局、水利局等部門投入數十萬元為部隊改造營房地面、門窗、翻建物資儲備庫、、打深井,解決官兵各種生活問題;延吉市醫院組織醫務人員進軍營開展義診,贈送各類常用藥品;大力推進“普法宣傳進軍營”活動,開辟軍人軍屬法律援助“綠色通道”和“菜單式”法律服務,教育官兵學法、知法、守法、用法,在部隊中營造了良好的法治氛圍。多部門系列舉措使常態化擁軍優屬活動實現由“進軍營”到“扎根軍營”的新跨越。
創新形式,以人為本,優撫安置在“實”字上見成效
堅持把優撫安置作為雙擁工作的重要方面突出抓好,不斷創新工作形式,積極落實優撫安置政策,想方設法為優撫對象排憂解難。
創新服務模式,提升優撫對象幸福感。集中組織開展以醫療、保健、休閑、娛樂為主要內容的重點優撫對象短期療養。截至目前,累計組織4期,惠及重點優撫對象80名;在市醫院設立“光榮間”和“優撫綠色通道”,率先實現了門診、住院醫療補助一站式結算;投入300余萬元將全市重點優撫對象納入基本醫療保險范圍,及時按政策實施醫療救助;積極組織社會各界走訪慰問優撫對象,贈送慰問金達163萬元。
創新安置渠道,提升退役人員滿意度。提高優待金,居全省前列。加大民政綜合救助力度,將全市生活困難退役人員家庭全部納入低保范圍,發放救助金,為3名住房困難的涉軍人員安排公租房,將退役軍人解困資金列入年度財政預算;建立喜報送達制度,為14名榮立三等功以上的現役軍人家庭發放慰問金;制定退役士兵“陽光安置”辦法,采取重點安置和自謀職業相結合的方式,對符合政府條件的退役士兵進行安置,安置率達100%。
創新服務方式,有效解決“三后”問題。通過技能培訓、減免稅費、提供貸款等形式,為軍官家屬自謀職業、自主創業創造條件。兩年來,已幫助13名隨軍家屬走上工作崗位,完成了3名隨軍家屬機關、企事業單位編制調轉工作,為隨軍未就業家屬發放補助金,全市隨軍家屬安置率達100%;加大現役軍人子女入學升學優待政策;認真落實自主擇業軍轉干部保障經費;為困難企業軍轉干部發放解困金,并幫助其繳納基本醫療保險和社會保險;對85名自主擇業轉業軍官辦理了落戶、工資卡、醫保卡等手續,全市軍轉干部滿意率達100%。
創新教育載體,加大“紅色記憶”傳承。延邊作為革命老區,無數先輩為爭取民族獨立解放前赴后繼,“山山金達萊,村村烈士碑”,既是先烈的歷史豐碑,更是挖掘保護的紅色文脈和永遠繼承的精神財富。為此,延吉市形成了以延邊革命烈士陵園為中心,34座零散烈士紀念設施為輻射,覆蓋城鄉的紅色教育基地。延邊革命烈士陵園作為全國唯一朝鮮族革命烈士紀念設施,先后被確立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全國重點紀念建筑物保護單位”“國家級抗戰紀念設施、遺址”。近年來,先后投入資金2500余萬元,對延邊革命烈士陵園及34座零散烈士紀念設施進行了改造修繕。延邊革命烈士陵園充分發揮愛國主義教育職能,每年承辦大型烈士公祭活動,年均接待人數超過10萬人次;組織“延邊革命英烈斗爭史”、“抗戰勝利70周年圖文展”等大型巡展活動;錄制播出延邊抗戰“老兵訪談錄”;編撰出版中華全民族抗戰將領傳記叢書《延邊抗日英烈》;開通“網上展館”、微信公眾號等新型傳媒,在各級媒體刊發稿件近130條,緬懷革命烈士、傳承烈士精神。
攜手共建,軍地雙贏,擁政愛民在“融”字上做文章
堅持齊心協力、同進共榮工作方略,建立“三聯”工作長效機制,通過軍地聯合預防、聯合管理、聯合建設,不斷拓展雙擁共建內容,密切軍地軍民關系。
視駐地為故鄉,積極投身地方建設。延邊森警等深入開展標兵連帶小康村、民兵連帶示范村等活動;駐延部隊與小營鎮五鳳村黨支部結成幫扶對子,成立醫療巡診小組,開展送醫送藥、巡診治病活動,定期為村民進行體檢,先后為小營鎮五鳳村、三道灣鎮東溝村捐贈了55萬元扶貧資金,助力地方脫貧攻堅決戰決勝。
視人民為父母,熱心開展關愛扶助活動。駐延部隊將延吉市興安小學列為重點包保對象,通過開展精準扶貧捐資助學活動,與80名貧困學生結對,在得知該校學生沒有校服后,為全校270名學生每人訂做兩套校服,并為全校12個班級購買教學電腦,改善學校教學設施條件;武警延邊州支隊官兵與社區留守兒童、孤寡老人結成幫扶對子,當留守兒童的“兵爸爸”“兵媽媽”,當孤寡老人的“兵兒子”“兵女兒”。
視責任如使命,為地方經濟發展保駕護航。近年來,延吉市洪澇災害頻發,駐延各部隊先后投入2000余人次,奔赴抗洪一線加固堤壩、排除險情、救助被困群眾,保護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并積極參與災后重建工作;邊防檢查站實施“外交公務禮遇通道”、“經貿投資專用通道”、“國際旅游團隊專用通道”、“緊急救助綠色通道”等超常規舉措,為駐地經濟建設打造高效、快捷、便民的通關環境,先后為重點出入境旅客提供預檢預錄服務1320余次,開通專用通道931次,協同政府接待公務及商貿團體260余批次,參與政府引資項目25個,間接促成引進外資3.2億元。駐延各部隊用實際行動,鞏固和發展了“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的軍地關系。
延吉市在新時代雙擁工作中,用足政策、用足智慧、用足感情,拿出超常舉措,大力推動雙擁工作創新發展,使之與實踐相協調、與發展相一致,合力開創邊疆少數民族地區軍政軍民團結新局面,讓“雙擁之花”在延吉開得格外絢麗奪目。(馬俊 記者 黃敬亮 呂維)
原文鏈接:http://www.ksjilin.com/news/jczz/2018-06-19/3212.html
強化機制,鞏固成果,雙擁工作在“統”字上下功夫
當前,軍民融合深度發展已上升為國家戰略,增強軍政軍民關系是實現中國夢、強軍夢的政治基礎,是黨委政府義不容辭的責任,也是創建雙擁模范城的最終目的。為此,延吉市以高度的政治意識、責任意識,堅決把思想和行動,高度統一到擁軍強軍總體布局上來,統一到軍民深度融合發展的總體要求上來,切實做到認識擺位高、工作合力強、特色亮點多、社會參與廣,形成軍民同心固國防的生動局面。
堅持做到“五個納入”。將雙擁工作納入黨代會報告和政府工作報告之中;納入各級黨政軍領導的重要議事日程;納入經濟社會發展和部隊建設的總體規劃;納入部門和單位目標管理責任制;納入各級領導干部工作考核內容。
健全完善“四項機制”。第一,健全組織保障機制。延吉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任雙擁工作領導小組組長,做到重要問題及時研究部署,重要工作認真把關指導,重要活動帶頭積極參與,重要環節嚴格把關落實,重點難點問題全力予以解決,把社會經濟建設與保障國防建設同研究,同部署,同考核,同落實,在全市范圍內實施“一把手”工程,建立起“黨委政府主導、部門牽頭、社會參與、群眾支持、軍地互動、聯手共建”的雙擁工作體系。第二,健全工作運行機制。確保經濟建設與國防建設良性互動,協調發展、平衡發展、兼容發展。第三,健全政策保障機制。進一步健全和完善雙擁工作政策體系,相繼制定出臺一系列文件,為進一步夯實軍政軍民團結提供了有力的政治基礎和政策保障。第四,健全宣傳引領機制。以廣播、電視、報紙、互聯網等媒體為陣地,開設宣傳專欄,年初以來,對雙擁工作宣傳報道數百次;在各街道設置若干個永久性雙擁宣傳欄,在主要街路設置固體雙擁宣傳牌匾,利用社區板報、新媒體手機微信平臺等渠道,廣泛宣傳雙擁工作,同時還編創反映雙擁題材的文藝作品進行展演,形成多角度、全方位的宣傳新格局,提升了全民擁軍的參與熱情。
五位一體,順勢而為,全民擁軍在“新”字上求突破
按照構建全要素、多領域、深層次軍民融合深度發展定位,以社會經濟發展、科技發展為基礎,順勢而為,乘勢而上,著力打造文化擁軍、科技擁軍、法制擁軍、教育擁軍、社區擁軍“五位一體”新模式,開創新時代擁軍強軍新格局。
深植文化根基。充分利用延吉市濃厚的文化底蘊和豐富的文化資源,突出少數民族地區文化擁軍特色,有效提高官兵文化素養、拓寬文化視野、彰顯文化自信。市文廣新局發揮自身優勢,編導雙擁題材文藝作品達100余個;堅持開展《四季如歌》文藝進軍營載體活動,累計演出18場 ,利用“快樂延吉大舞臺”等載體累計開展雙擁題材文藝演出100余場,獨具特色的朝鮮族文化藝術讓官兵深切感受到延吉第二故鄉的魅力;延吉市少兒圖書館依托“全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深入軍營,累計開展“軍民共建魚水情美文朗讀會”等文化共享活動100余次,贈送視頻資料光盤百余張,贈送圖書3000余冊;市民政局集中開展“書香進軍營”活動,捐贈各類圖書700余本,攜手延邊州邊防支隊開展“軍地文體游藝”活動,極大豐富了官兵的業余文化生活,在全市營造了濃厚的擁軍氛圍。
強化教育擁軍。深入推進教育擁軍系列活動,進一步健全國防教育機制,把國防教育納入全市中小學教學內容,強化愛國主義教育。河南小學與預備役140團共同籌建的“少年軍校”,被認定為國家級國防教育示范學校和國家級國防教育特色學校。加大軍人子女教育優惠力度,制定“軍官子女入學不受學區、不受民族限制”等優先優惠政策,累計安排200余名義務教育學齡段軍人子女就學;在軍人子女報考普通高中時,給予政策傾斜才,共有30余名軍人子女得到政策優待;武警延邊州支隊機動大隊和北興小學開展了“傳遞革命精神”“藝術惠民進軍營”等主題活動;延吉市公安消防大隊在延河小學開展了“安全童行”消防公益活動,開展教育擁軍活動200多次。
發揮多元合力。充分發揮基層單位堡壘作用,廣泛發動人民群眾擁軍的強大合力。全市多個街道和社區均與駐延部隊簽訂《雙擁共建協議》,積極調動轄區居民開展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擁軍活動。延吉“四葉草”老年義工協會成立“老兵之家”,為優撫對象提供精神慰藉;重大節日期間,各社區聯合駐街單位、志愿者走訪慰問駐延部隊、軍烈屬800余次;延邊州工商聯民營企業家協會,為部隊官兵搭建多項專業技能學習平臺,拓寬退役士兵就業渠道;團市委與某部開展青年聯誼活動,搭建軍民友誼共建平臺;市住建局、水利局等部門投入數十萬元為部隊改造營房地面、門窗、翻建物資儲備庫、、打深井,解決官兵各種生活問題;延吉市醫院組織醫務人員進軍營開展義診,贈送各類常用藥品;大力推進“普法宣傳進軍營”活動,開辟軍人軍屬法律援助“綠色通道”和“菜單式”法律服務,教育官兵學法、知法、守法、用法,在部隊中營造了良好的法治氛圍。多部門系列舉措使常態化擁軍優屬活動實現由“進軍營”到“扎根軍營”的新跨越。
創新形式,以人為本,優撫安置在“實”字上見成效
堅持把優撫安置作為雙擁工作的重要方面突出抓好,不斷創新工作形式,積極落實優撫安置政策,想方設法為優撫對象排憂解難。
創新服務模式,提升優撫對象幸福感。集中組織開展以醫療、保健、休閑、娛樂為主要內容的重點優撫對象短期療養。截至目前,累計組織4期,惠及重點優撫對象80名;在市醫院設立“光榮間”和“優撫綠色通道”,率先實現了門診、住院醫療補助一站式結算;投入300余萬元將全市重點優撫對象納入基本醫療保險范圍,及時按政策實施醫療救助;積極組織社會各界走訪慰問優撫對象,贈送慰問金達163萬元。
創新安置渠道,提升退役人員滿意度。提高優待金,居全省前列。加大民政綜合救助力度,將全市生活困難退役人員家庭全部納入低保范圍,發放救助金,為3名住房困難的涉軍人員安排公租房,將退役軍人解困資金列入年度財政預算;建立喜報送達制度,為14名榮立三等功以上的現役軍人家庭發放慰問金;制定退役士兵“陽光安置”辦法,采取重點安置和自謀職業相結合的方式,對符合政府條件的退役士兵進行安置,安置率達100%。
創新服務方式,有效解決“三后”問題。通過技能培訓、減免稅費、提供貸款等形式,為軍官家屬自謀職業、自主創業創造條件。兩年來,已幫助13名隨軍家屬走上工作崗位,完成了3名隨軍家屬機關、企事業單位編制調轉工作,為隨軍未就業家屬發放補助金,全市隨軍家屬安置率達100%;加大現役軍人子女入學升學優待政策;認真落實自主擇業軍轉干部保障經費;為困難企業軍轉干部發放解困金,并幫助其繳納基本醫療保險和社會保險;對85名自主擇業轉業軍官辦理了落戶、工資卡、醫保卡等手續,全市軍轉干部滿意率達100%。
創新教育載體,加大“紅色記憶”傳承。延邊作為革命老區,無數先輩為爭取民族獨立解放前赴后繼,“山山金達萊,村村烈士碑”,既是先烈的歷史豐碑,更是挖掘保護的紅色文脈和永遠繼承的精神財富。為此,延吉市形成了以延邊革命烈士陵園為中心,34座零散烈士紀念設施為輻射,覆蓋城鄉的紅色教育基地。延邊革命烈士陵園作為全國唯一朝鮮族革命烈士紀念設施,先后被確立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全國重點紀念建筑物保護單位”“國家級抗戰紀念設施、遺址”。近年來,先后投入資金2500余萬元,對延邊革命烈士陵園及34座零散烈士紀念設施進行了改造修繕。延邊革命烈士陵園充分發揮愛國主義教育職能,每年承辦大型烈士公祭活動,年均接待人數超過10萬人次;組織“延邊革命英烈斗爭史”、“抗戰勝利70周年圖文展”等大型巡展活動;錄制播出延邊抗戰“老兵訪談錄”;編撰出版中華全民族抗戰將領傳記叢書《延邊抗日英烈》;開通“網上展館”、微信公眾號等新型傳媒,在各級媒體刊發稿件近130條,緬懷革命烈士、傳承烈士精神。
攜手共建,軍地雙贏,擁政愛民在“融”字上做文章
堅持齊心協力、同進共榮工作方略,建立“三聯”工作長效機制,通過軍地聯合預防、聯合管理、聯合建設,不斷拓展雙擁共建內容,密切軍地軍民關系。
視駐地為故鄉,積極投身地方建設。延邊森警等深入開展標兵連帶小康村、民兵連帶示范村等活動;駐延部隊與小營鎮五鳳村黨支部結成幫扶對子,成立醫療巡診小組,開展送醫送藥、巡診治病活動,定期為村民進行體檢,先后為小營鎮五鳳村、三道灣鎮東溝村捐贈了55萬元扶貧資金,助力地方脫貧攻堅決戰決勝。
視人民為父母,熱心開展關愛扶助活動。駐延部隊將延吉市興安小學列為重點包保對象,通過開展精準扶貧捐資助學活動,與80名貧困學生結對,在得知該校學生沒有校服后,為全校270名學生每人訂做兩套校服,并為全校12個班級購買教學電腦,改善學校教學設施條件;武警延邊州支隊官兵與社區留守兒童、孤寡老人結成幫扶對子,當留守兒童的“兵爸爸”“兵媽媽”,當孤寡老人的“兵兒子”“兵女兒”。
視責任如使命,為地方經濟發展保駕護航。近年來,延吉市洪澇災害頻發,駐延各部隊先后投入2000余人次,奔赴抗洪一線加固堤壩、排除險情、救助被困群眾,保護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并積極參與災后重建工作;邊防檢查站實施“外交公務禮遇通道”、“經貿投資專用通道”、“國際旅游團隊專用通道”、“緊急救助綠色通道”等超常規舉措,為駐地經濟建設打造高效、快捷、便民的通關環境,先后為重點出入境旅客提供預檢預錄服務1320余次,開通專用通道931次,協同政府接待公務及商貿團體260余批次,參與政府引資項目25個,間接促成引進外資3.2億元。駐延各部隊用實際行動,鞏固和發展了“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的軍地關系。
延吉市在新時代雙擁工作中,用足政策、用足智慧、用足感情,拿出超常舉措,大力推動雙擁工作創新發展,使之與實踐相協調、與發展相一致,合力開創邊疆少數民族地區軍政軍民團結新局面,讓“雙擁之花”在延吉開得格外絢麗奪目。(馬俊 記者 黃敬亮 呂維)
原文鏈接:http://www.ksjilin.com/news/jczz/2018-06-19/3212.html
【責編 胡驍】
微信 掃一掃 關注
《延吉新聞網》公眾號

延吉新聞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延吉新聞網”的所有文字、圖片和視頻,版權均屬延吉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被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來源:延吉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凡本網摘錄或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將注明具體的來源,其目的在于向社會公眾傳遞、共享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也不構成任何其他建議。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信息來源,并自行承擔版權等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