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延吉西市場——忘不掉的鄉愁 抹不掉的情
2018-11-07 標簽: 來源:新華網
在延吉,你一定聽到過這樣的吆喝。“辣白菜的要不要啊?”“米腸的買吧!”“來吧,都便宜的給!”
在延吉,你一定聞到過這種味道。濃郁的明太魚味彌漫了一整棟樓,各種魚干、蝦米等海鮮干貨應有盡有。
在延吉,你一定有這樣的經歷。“師傅,去西市場!”坐上出租車,無論是不是真的要去西市場買東西,脫口而出的“西市場”已經成為了那一片區域的代名詞。
30年時光荏苒,延吉西市場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客流稀疏到人潮擁擠。這個百姓市場承載了無數人的創業夢,交融著所有延吉人剪不斷理還亂的鄉愁。
2015年,帶著不舍與眷戀,人們含淚與西市場暫別。
3年的等待,3年的期盼。2018年10月,延吉西市場以嶄新的面貌重回大眾視線。時尚現代的造型,寬敞明亮的場廳,一應俱全的基礎設施,商戶們都興高采烈的陸續回遷,西市場重新煥發生機活力。
西市場的建成牽動著延吉人的心,大家都迫不及待地來看一眼“老朋友”,在新面貌中找尋那不可磨滅的記憶。
對許京花而言,西市場的記憶始于中學。為了讓許京花能有個更好的學習環境,父母將她從龍井市的一個鄉村學校轉學到延吉市第四中學讀書。直到那時候,許京花才見到西市場的廬山真面目:琳瑯滿目的商品,摩肩接踵的人潮,此起彼伏的吆喝……
在這里,許京花學會了砍價,“老板喊60,我就說30;老板喊80,我就說40,如果老板說你再填點兒,我轉頭就走,然后老板肯定又會喊你回來,用這種討價還價的方式總能用合適的價格買到心儀的商品。”畢業后,定居在延吉的許京花對西市場的情懷依然不變,每次給親朋好友選購特產時,她都會到西市場挑一挑,選一選。
張瑞芳的家在延吉市一個偏遠的鄉鎮,在兒時的記憶里,每逢過年,家人都會帶著她到西市場采購年貨,“除了年貨,還有我喜歡的新衣服,那時感覺西市場很大。”張瑞芳說。
2007年,張瑞芳考入市內一所高中,由于學校離家太遠,她成為了一名住校生。每逢周末,如果不回家,她就和室友一起去西市場買衣服、買打糕、買中國朝鮮族餃子。“對于我們‘窮’學生來說,西市場簡直就是購物的天堂。”張瑞芳回憶,西市場的商品價格實惠,她們一逛就是一上午,中午餓了就到市場附近吃點中國朝鮮族阿邁賣的溫面,然后再回學校。
轉眼間,三年的高中生活轉瞬即逝,張瑞芳考上了外地的大學。寒暑假回到延吉,她還是會去西市場轉轉。雖然那時的西市場感覺仍很親切,但是環境已變得十分破舊,簡陋的裝飾、裸露的墻壁管道、越來越擁擠的攤位,西市場由最開始的“豪華裝”,變得與周圍環境格格不入,這個開放式原生態大市場漸漸出現了消防、抗震等重大安全隱患。
大學畢業后,張瑞芳留在北京,成為了一名北漂。身在異鄉為異客的她依然懷念故鄉的味道,對于家鄉回憶的片段,會在不經意間定格、放大,變得十分清晰,在午夜夢回之時,中國朝鮮族阿邁招呼客人時主謂倒裝的漢語仿佛又縈繞在耳邊。
延吉西市場陪伴了無數人的青春年華,留給延吉人太多的記憶,它是兒時開學前的書包;它是新年夢中的新衣;它是全家人聚在一起的一頓好飯……“西市場”已成為延吉人難以割舍的情感,成為人們心中不可忘卻的記憶。
新舊更迭,變得是更加舒適規范的經營環境,不變得是那熱情的故鄉人、熟悉的故鄉味、氤氳在心底的故鄉情。
延吉西市場,如一塊時代和歷史的烙印,永遠鐫刻在延吉的發展歷程中,深深銘記在延吉人的心中。
未來,她必將延續延吉百姓的購物記憶,成為商圈核心和城市地標,續寫屬于延吉市、延吉人自己的故事。(付楊)
原文鏈接:http://www.jl.xinhuanet.com/2018-11/05/c_1123662700.htm
在延吉,你一定聞到過這種味道。濃郁的明太魚味彌漫了一整棟樓,各種魚干、蝦米等海鮮干貨應有盡有。
在延吉,你一定有這樣的經歷。“師傅,去西市場!”坐上出租車,無論是不是真的要去西市場買東西,脫口而出的“西市場”已經成為了那一片區域的代名詞。
30年時光荏苒,延吉西市場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客流稀疏到人潮擁擠。這個百姓市場承載了無數人的創業夢,交融著所有延吉人剪不斷理還亂的鄉愁。
2015年,帶著不舍與眷戀,人們含淚與西市場暫別。
3年的等待,3年的期盼。2018年10月,延吉西市場以嶄新的面貌重回大眾視線。時尚現代的造型,寬敞明亮的場廳,一應俱全的基礎設施,商戶們都興高采烈的陸續回遷,西市場重新煥發生機活力。
西市場的建成牽動著延吉人的心,大家都迫不及待地來看一眼“老朋友”,在新面貌中找尋那不可磨滅的記憶。
對許京花而言,西市場的記憶始于中學。為了讓許京花能有個更好的學習環境,父母將她從龍井市的一個鄉村學校轉學到延吉市第四中學讀書。直到那時候,許京花才見到西市場的廬山真面目:琳瑯滿目的商品,摩肩接踵的人潮,此起彼伏的吆喝……
在這里,許京花學會了砍價,“老板喊60,我就說30;老板喊80,我就說40,如果老板說你再填點兒,我轉頭就走,然后老板肯定又會喊你回來,用這種討價還價的方式總能用合適的價格買到心儀的商品。”畢業后,定居在延吉的許京花對西市場的情懷依然不變,每次給親朋好友選購特產時,她都會到西市場挑一挑,選一選。
張瑞芳的家在延吉市一個偏遠的鄉鎮,在兒時的記憶里,每逢過年,家人都會帶著她到西市場采購年貨,“除了年貨,還有我喜歡的新衣服,那時感覺西市場很大。”張瑞芳說。
2007年,張瑞芳考入市內一所高中,由于學校離家太遠,她成為了一名住校生。每逢周末,如果不回家,她就和室友一起去西市場買衣服、買打糕、買中國朝鮮族餃子。“對于我們‘窮’學生來說,西市場簡直就是購物的天堂。”張瑞芳回憶,西市場的商品價格實惠,她們一逛就是一上午,中午餓了就到市場附近吃點中國朝鮮族阿邁賣的溫面,然后再回學校。
轉眼間,三年的高中生活轉瞬即逝,張瑞芳考上了外地的大學。寒暑假回到延吉,她還是會去西市場轉轉。雖然那時的西市場感覺仍很親切,但是環境已變得十分破舊,簡陋的裝飾、裸露的墻壁管道、越來越擁擠的攤位,西市場由最開始的“豪華裝”,變得與周圍環境格格不入,這個開放式原生態大市場漸漸出現了消防、抗震等重大安全隱患。
大學畢業后,張瑞芳留在北京,成為了一名北漂。身在異鄉為異客的她依然懷念故鄉的味道,對于家鄉回憶的片段,會在不經意間定格、放大,變得十分清晰,在午夜夢回之時,中國朝鮮族阿邁招呼客人時主謂倒裝的漢語仿佛又縈繞在耳邊。
延吉西市場陪伴了無數人的青春年華,留給延吉人太多的記憶,它是兒時開學前的書包;它是新年夢中的新衣;它是全家人聚在一起的一頓好飯……“西市場”已成為延吉人難以割舍的情感,成為人們心中不可忘卻的記憶。
新舊更迭,變得是更加舒適規范的經營環境,不變得是那熱情的故鄉人、熟悉的故鄉味、氤氳在心底的故鄉情。
延吉西市場,如一塊時代和歷史的烙印,永遠鐫刻在延吉的發展歷程中,深深銘記在延吉人的心中。
未來,她必將延續延吉百姓的購物記憶,成為商圈核心和城市地標,續寫屬于延吉市、延吉人自己的故事。(付楊)
原文鏈接:http://www.jl.xinhuanet.com/2018-11/05/c_1123662700.htm
【責編 胡驍】
微信 掃一掃 關注
《延吉新聞網》公眾號

延吉新聞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延吉新聞網”的所有文字、圖片和視頻,版權均屬延吉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被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來源:延吉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凡本網摘錄或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將注明具體的來源,其目的在于向社會公眾傳遞、共享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也不構成任何其他建議。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信息來源,并自行承擔版權等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