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搜吉林】延吉柳新村脫貧攻堅顯成效
2018-11-08 標簽: 來源:快搜吉林
在延吉市朝陽川鎮,柳新村一直很有名。過去有名是因為“窮”;現在有名是因為“美”和“富”。尤其是今年中央巡視組第八組在柳新村開展脫貧攻堅專項巡視后,給予高度評價,更讓這個村遠近聞名。
說起柳新村的“翻身記”,離不開州、市相關領導和部門的幫扶。柳新村是州政協主席韓興海的幫扶聯系村,也是延吉市紀委市監委牽頭負責的包保村。這些年,在州、市兩級領導和相關部門的幫扶下,在村民的自發努力下,柳新村發生了大變化,基礎設施建設有了較大改觀,產業發展有了明確方向,這里的群眾有了致富奔康的信心和決心。
抓關鍵:黨建引領激發自信
柳新村有650戶1888人,其中出國務工人員達800人,全村共有建檔立卡貧困戶56戶105人,其中因病致貧55人、因殘致貧47人,是延吉市2018年擬退出的貧困村。
扶貧工作千頭萬緒,面對如此嚴峻形勢,如何有效提升扶貧實效?
“柳新村基礎條件差,貧困發生率高。我們必須堅持負責人帶頭、全員動員,從我做起,從班子成員做起,從黨員干部做起,用真情真心真行動投身到脫貧攻堅幫扶工作中去,幫助該村實現脫貧奔小康。”2016年初,在柳新村村部及黨群活動室,韓興海組織召開州、市、村三級干部和群眾代表座談會,聽取了村里的情況匯報和駐村工作設想,和村民們一起謀劃發展思路,并明確提出幫扶要求。
藍圖繪就,目標明確。為了把黨員和貧困群眾動員起來,村黨委創新推出 “一二三”工作體系特色黨建工作法,即“一套班子、兩項機制和三個標準”。一套班子由村三委構成,兩項機制包括“三個課堂”學習機制和黨群管理聯動機制,三個標準即生活標準化、活動場所標準化、工作保障標準化。通過線上、線下管理,讓黨員向群眾提供政策宣傳、科學普及、幫扶上門等服務,充分發揮黨員先鋒模范作用。每到一戶,扶貧工作人員都與貧困戶親切交流,傳達黨委政府的各項扶貧政策,了解他們的生產生活狀況,分析致貧原因,根據實際情況,制定相應的幫扶措施。
“黨員和貧困戶的溝通加強了,老百姓看在眼里、喜在心頭,真真切切感受到了黨和政府的關懷。”駐村“第一書記”荊偉告訴記者,“一二三”工作體系推行后,村干部、基層黨員、老年協會和舞蹈協會時常促膝長談,采取友情式溝通,交流村情、學習農業知識,了解村集體經濟項目以及班子建設情況;扶貧干部與56戶貧困戶和村民采取親情式溝通,共召開貧困戶座談會20場次,入屯宣傳黨的政策50余次,召開各類村民代表會議60余場次,參會群眾1000余人次;村兩委班子與包保單位匯報脫貧攻堅情況,采取請求式溝通,爭取幫扶資金和辦公設備,通過包保領導和單位捐贈扶貧資金和物資合計30萬元,召開包保單位聯席會議20次,組織大型扶貧活動10次。
強突破:全力打造特色產業
沒有產業,脫貧攻堅就如“無源之水”。但是如何選擇一個“服水土、有市場”的特色產業呢?
風物長宜放眼量。“柳新村光照充足,具有發展光伏產業得天獨厚的條件,利用光伏發電扶貧對柳新村來說是一條易于推行、見效較快、穩定增收的精準扶貧好路子。”2016年12月,韓興海在柳新村調研脫貧攻堅工作時提出的產業發展建議讓大家眼前一亮、思路大開。經過多次商討,村兩委班子最終確定了“舞動青山,激活柳新”的產業發展思路,因地制宜,依靠發展光伏發電、無公害養牛、純綠色土特產品等項目,增加脫貧致富出路。
“剛入村時,這里只有幾個矮矮的光伏發電基座,為了推動項目進一步實施,韓興海主席和我多次與省、州部門溝通,足足用了半年的時間,跑了多家相關部門,終于使光伏發電項目招標落地。”在300KW村級光伏扶貧電站項目現場,荊偉給記者算了一筆賬,該項目總投資達240萬元,預計每年純收益在32萬元左右,支付貧困戶29萬元,剩余款3萬元為支付管理費。去年12月,該項目已與國家電網并網,截至今年10月,累計發電量27萬度,收益20萬元,預計年底可以給每戶貧困戶分紅3000元左右。
談話間,荊偉帶記者來到村口,一棟棟蔬菜低溫窖在這里建成,各種瓜果蔬菜長勢良好。荊偉指著蔬菜低溫窖說:“去年八月,村里向延吉市國土局爭取了400萬元扶貧資金,加上配套資金一共投資596萬元,建設了占地面積6公頃的15座低溫窖。現在,村里一共有61座低溫窖和31個蔬菜大棚,蔬菜供應量非常充足。”
低溫窖建成后,荊偉又開始四處奔波,拓展蔬菜銷路。他多次與延吉市內大型商場超市洽談溝通,歷經一個多月的努力,終于成功地將柳新村農產品推進延吉市的多個大商超。目前,新建的15座低溫窖由延吉市延營蔬菜種植專業合作社承包。他告訴記者:“有了這些低溫窖,我們能種植更多品種和高品質的蔬菜,讓我重新有了干勁和希望,每年我會拿出一部分分紅款,帶動全村脫貧。”孫延營說。
“當下,村里正在建設總投資600萬元、總占地面積6100平方米的無公害養牛基地項目,相信這一項目建成后,將為貧困戶穩定脫貧再添助力。”談及柳新村脫貧攻堅工作的未來,荊偉信心滿滿。
實幫扶:夯實基礎改善設施
在柳新村,記者感受最多的是當地村民生活、生產的“蛻變”和大家對未來美好生活的期盼。“老百姓想什么盼什么,扶貧重點在哪里、難點是什么,優勢怎么發揮、短板怎么補齊,這些都要搞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來不得半點虛假。”在柳新村,村兩委干部說的最多的是韓興海在柳新村調研脫貧攻堅工作時提出的“要真扶貧、扶真貧、真脫貧”工作目標,即脫貧攻堅的成效,不僅群眾收入要增加,鄉村風貌也要煥然一新。
“人老了,思想不能落伍。”在柳新村舞蹈室,記者看到身著民俗服裝的金阿邁正在指導隊員們排練舞蹈。“自從脫貧攻堅戰打響以來,村民們參加文娛活動的積極性高漲,隊員越來越多,大家的精神面貌也煥然一新。”她高興地說。
近年來,為了給柳新村村民提供舒適的休閑娛樂空間,集中建設“農村幸福大院”,駐村工作人員多次與市民政局溝通和協調,爭取幫扶資金10萬元,建設村部舞蹈室和老年人活動室,互為一體綜合功能服務場所;爭取扶貧資金69.9萬謀劃 2組、3組、6組自來水管網改造項目,建設蓄水池和自來水管網改造2538米,目前,村民全部能喝上安全飲水;爭取扶貧資金100萬元,新建5座中轉垃圾站和1200米圍墻項目;爭取扶貧資金195萬元,改造泥土路4200米,解決了6個自然屯村民的出行問題。
柳新村各項基礎設施建設的扎實推進,為柳新村百姓滿懷信心打贏脫貧攻堅硬仗奠定了堅實基礎。為了鼓勵貧困戶自主脫貧,村里對沒有勞動力的貧困戶,采取以資金補助和實物捐贈的方式給予資助,讓他們生活得到改善;對于有勞動力的貧困戶,鼓勵扶貧對象發展產業,并從資金、技術等方面提供支持,讓他們收入得到大幅度提高,確保如期脫貧致富。
“這兩年,我們的收入實實在在增加了,更重要的是看到了希望。”76歲的村民郝大梅夫婦是因病致貧家庭,他們和記者算起了去年的收入賬:老兩口土地收入1332元、直補1451元、贍養費2500元、低保收入5180元、分紅收入1600元……而且,村里還對他們家實施了危房改造。“這兩年,各級包保領導和駐村干部時常到家慰問,切實給咱幫真忙、解難題,咱家的日子真是越來越好了。”老兩口憧憬著未來的好日子。
山還是那座山,地還是那片地,乘著國家脫貧攻堅的東風,在州、市兩級領導和相關部門的關心支持下,柳新村由一個基礎設施差的貧困小山村,變成了一個發展前景廣闊的美麗鄉村。去年,柳新村人均收入已超過9000元,預計到年底,建檔立卡貧困戶56戶105人將全部實現穩定脫貧。(鄧新平 記者 黃敬亮)
原文鏈接:http://m.ksjilin.com/show.php?classid=63&id=5094&style=0&bclassid=&cid=&cpage=&from=singlemessage
說起柳新村的“翻身記”,離不開州、市相關領導和部門的幫扶。柳新村是州政協主席韓興海的幫扶聯系村,也是延吉市紀委市監委牽頭負責的包保村。這些年,在州、市兩級領導和相關部門的幫扶下,在村民的自發努力下,柳新村發生了大變化,基礎設施建設有了較大改觀,產業發展有了明確方向,這里的群眾有了致富奔康的信心和決心。
抓關鍵:黨建引領激發自信
柳新村有650戶1888人,其中出國務工人員達800人,全村共有建檔立卡貧困戶56戶105人,其中因病致貧55人、因殘致貧47人,是延吉市2018年擬退出的貧困村。
扶貧工作千頭萬緒,面對如此嚴峻形勢,如何有效提升扶貧實效?
“柳新村基礎條件差,貧困發生率高。我們必須堅持負責人帶頭、全員動員,從我做起,從班子成員做起,從黨員干部做起,用真情真心真行動投身到脫貧攻堅幫扶工作中去,幫助該村實現脫貧奔小康。”2016年初,在柳新村村部及黨群活動室,韓興海組織召開州、市、村三級干部和群眾代表座談會,聽取了村里的情況匯報和駐村工作設想,和村民們一起謀劃發展思路,并明確提出幫扶要求。
藍圖繪就,目標明確。為了把黨員和貧困群眾動員起來,村黨委創新推出 “一二三”工作體系特色黨建工作法,即“一套班子、兩項機制和三個標準”。一套班子由村三委構成,兩項機制包括“三個課堂”學習機制和黨群管理聯動機制,三個標準即生活標準化、活動場所標準化、工作保障標準化。通過線上、線下管理,讓黨員向群眾提供政策宣傳、科學普及、幫扶上門等服務,充分發揮黨員先鋒模范作用。每到一戶,扶貧工作人員都與貧困戶親切交流,傳達黨委政府的各項扶貧政策,了解他們的生產生活狀況,分析致貧原因,根據實際情況,制定相應的幫扶措施。
“黨員和貧困戶的溝通加強了,老百姓看在眼里、喜在心頭,真真切切感受到了黨和政府的關懷。”駐村“第一書記”荊偉告訴記者,“一二三”工作體系推行后,村干部、基層黨員、老年協會和舞蹈協會時常促膝長談,采取友情式溝通,交流村情、學習農業知識,了解村集體經濟項目以及班子建設情況;扶貧干部與56戶貧困戶和村民采取親情式溝通,共召開貧困戶座談會20場次,入屯宣傳黨的政策50余次,召開各類村民代表會議60余場次,參會群眾1000余人次;村兩委班子與包保單位匯報脫貧攻堅情況,采取請求式溝通,爭取幫扶資金和辦公設備,通過包保領導和單位捐贈扶貧資金和物資合計30萬元,召開包保單位聯席會議20次,組織大型扶貧活動10次。
強突破:全力打造特色產業
沒有產業,脫貧攻堅就如“無源之水”。但是如何選擇一個“服水土、有市場”的特色產業呢?
風物長宜放眼量。“柳新村光照充足,具有發展光伏產業得天獨厚的條件,利用光伏發電扶貧對柳新村來說是一條易于推行、見效較快、穩定增收的精準扶貧好路子。”2016年12月,韓興海在柳新村調研脫貧攻堅工作時提出的產業發展建議讓大家眼前一亮、思路大開。經過多次商討,村兩委班子最終確定了“舞動青山,激活柳新”的產業發展思路,因地制宜,依靠發展光伏發電、無公害養牛、純綠色土特產品等項目,增加脫貧致富出路。
“剛入村時,這里只有幾個矮矮的光伏發電基座,為了推動項目進一步實施,韓興海主席和我多次與省、州部門溝通,足足用了半年的時間,跑了多家相關部門,終于使光伏發電項目招標落地。”在300KW村級光伏扶貧電站項目現場,荊偉給記者算了一筆賬,該項目總投資達240萬元,預計每年純收益在32萬元左右,支付貧困戶29萬元,剩余款3萬元為支付管理費。去年12月,該項目已與國家電網并網,截至今年10月,累計發電量27萬度,收益20萬元,預計年底可以給每戶貧困戶分紅3000元左右。
談話間,荊偉帶記者來到村口,一棟棟蔬菜低溫窖在這里建成,各種瓜果蔬菜長勢良好。荊偉指著蔬菜低溫窖說:“去年八月,村里向延吉市國土局爭取了400萬元扶貧資金,加上配套資金一共投資596萬元,建設了占地面積6公頃的15座低溫窖。現在,村里一共有61座低溫窖和31個蔬菜大棚,蔬菜供應量非常充足。”
低溫窖建成后,荊偉又開始四處奔波,拓展蔬菜銷路。他多次與延吉市內大型商場超市洽談溝通,歷經一個多月的努力,終于成功地將柳新村農產品推進延吉市的多個大商超。目前,新建的15座低溫窖由延吉市延營蔬菜種植專業合作社承包。他告訴記者:“有了這些低溫窖,我們能種植更多品種和高品質的蔬菜,讓我重新有了干勁和希望,每年我會拿出一部分分紅款,帶動全村脫貧。”孫延營說。
“當下,村里正在建設總投資600萬元、總占地面積6100平方米的無公害養牛基地項目,相信這一項目建成后,將為貧困戶穩定脫貧再添助力。”談及柳新村脫貧攻堅工作的未來,荊偉信心滿滿。
實幫扶:夯實基礎改善設施
在柳新村,記者感受最多的是當地村民生活、生產的“蛻變”和大家對未來美好生活的期盼。“老百姓想什么盼什么,扶貧重點在哪里、難點是什么,優勢怎么發揮、短板怎么補齊,這些都要搞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來不得半點虛假。”在柳新村,村兩委干部說的最多的是韓興海在柳新村調研脫貧攻堅工作時提出的“要真扶貧、扶真貧、真脫貧”工作目標,即脫貧攻堅的成效,不僅群眾收入要增加,鄉村風貌也要煥然一新。
“人老了,思想不能落伍。”在柳新村舞蹈室,記者看到身著民俗服裝的金阿邁正在指導隊員們排練舞蹈。“自從脫貧攻堅戰打響以來,村民們參加文娛活動的積極性高漲,隊員越來越多,大家的精神面貌也煥然一新。”她高興地說。
近年來,為了給柳新村村民提供舒適的休閑娛樂空間,集中建設“農村幸福大院”,駐村工作人員多次與市民政局溝通和協調,爭取幫扶資金10萬元,建設村部舞蹈室和老年人活動室,互為一體綜合功能服務場所;爭取扶貧資金69.9萬謀劃 2組、3組、6組自來水管網改造項目,建設蓄水池和自來水管網改造2538米,目前,村民全部能喝上安全飲水;爭取扶貧資金100萬元,新建5座中轉垃圾站和1200米圍墻項目;爭取扶貧資金195萬元,改造泥土路4200米,解決了6個自然屯村民的出行問題。
柳新村各項基礎設施建設的扎實推進,為柳新村百姓滿懷信心打贏脫貧攻堅硬仗奠定了堅實基礎。為了鼓勵貧困戶自主脫貧,村里對沒有勞動力的貧困戶,采取以資金補助和實物捐贈的方式給予資助,讓他們生活得到改善;對于有勞動力的貧困戶,鼓勵扶貧對象發展產業,并從資金、技術等方面提供支持,讓他們收入得到大幅度提高,確保如期脫貧致富。
“這兩年,我們的收入實實在在增加了,更重要的是看到了希望。”76歲的村民郝大梅夫婦是因病致貧家庭,他們和記者算起了去年的收入賬:老兩口土地收入1332元、直補1451元、贍養費2500元、低保收入5180元、分紅收入1600元……而且,村里還對他們家實施了危房改造。“這兩年,各級包保領導和駐村干部時常到家慰問,切實給咱幫真忙、解難題,咱家的日子真是越來越好了。”老兩口憧憬著未來的好日子。
山還是那座山,地還是那片地,乘著國家脫貧攻堅的東風,在州、市兩級領導和相關部門的關心支持下,柳新村由一個基礎設施差的貧困小山村,變成了一個發展前景廣闊的美麗鄉村。去年,柳新村人均收入已超過9000元,預計到年底,建檔立卡貧困戶56戶105人將全部實現穩定脫貧。(鄧新平 記者 黃敬亮)
原文鏈接:http://m.ksjilin.com/show.php?classid=63&id=5094&style=0&bclassid=&cid=&cpage=&from=singlemessage
【責編 胡驍】
微信 掃一掃 關注
《延吉新聞網》公眾號

延吉新聞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延吉新聞網”的所有文字、圖片和視頻,版權均屬延吉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被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來源:延吉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凡本網摘錄或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將注明具體的來源,其目的在于向社會公眾傳遞、共享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也不構成任何其他建議。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信息來源,并自行承擔版權等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