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延吉:譜寫縣域高質量發展新篇章
2018-12-27 標簽: 來源:新華網
延吉市位于吉林省東部,是延邊朝鮮族自治州的首府,全市幅員1748平方公里,轄6個街道,4個鎮。全市戶籍人口54.13萬人,朝鮮族人口30.84萬人,占總人口比重的57%。城市化水平超過90%,是一座以工業、商貿、旅游為主的具有中國朝鮮族民族特色的宜居旅游開放中心城市,縣域經濟綜合實力位居吉林省縣(市)第一,獲“全國創先爭優活動先進縣(市、區、旗)黨委”等150多項國家級榮譽稱號。
近年來,延吉市緊緊圍繞全力打造經濟更加繁榮、城市更加文明、民族更加團結、城鄉居民生活更加美好的美麗延吉目標,自加壓力,對標先進,積極探索新時代縣域發展新模式,全面推動縣域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綜合經濟實力大幅提升,榮膺2017年度中國全面小康指數百強縣(市),位居第80位,成為吉林省唯一上榜的縣級市,有力彰顯了延吉市貫徹新發展理念,實現高質量發展取得的豐碩成果。
推動綜合發展,高質量發展能力大幅提升
堅定不移地踐行高質量發展理念,突出問題導向、扭住關鍵環節,找準突破口和著力點,努力走出一條迎合新時代要求、符合新理念導向、契合延吉實際的綜合發展之路。
大幅提升縣域綜合實力。積極探索綜合發展新模式,推動產業集群化、生產鏈條化、要素集聚化,進一步增強了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能力。2018年1至8月,延吉市公共預算全口徑財政收入60.62億元,同比增長144.7%,一般公共預算財政收入完成16.8億元,同比增長33.8%,成功躋身“全國公共財政競爭力百強縣”。戶籍人口城鎮化率達到85.58%,不僅高出全國戶籍人口城鎮化率44.38%,位居吉林省縣(市)榜首,而且高于全國百強縣戶籍人口平均城鎮化率(58.79%)26.79%。
優化縣域產業發展布局。突出功能集合構建、項目集中布局和產業集群發展,形成了以科技創新園、民族食品產業園、醫藥工業園、人參產業園為代表的特色生態園區,產業承載集聚功能不斷增強,獲評“吉林省戰略性新興產業集聚區”。高效推進長白山綠色生態資源開發利用,大力發展集“醫養、旅游、研發、生產”全方位一體化的國際大健康產業集群,推動產業鏈、價值鏈向高端延伸,促進產業集群式發展。目前,延吉市已匯集了百威英博、韓正人參、國藥集團、紫鑫藥業等多家世界500強、全國500強企業。上半年延吉三次產業結構為0.6:45.3:54.1,榮膺“全國縣域經濟結構競爭力百強縣”,位居全國第三。
做優做強現代服務業。在繁榮提升商貿流通、居民消費等傳統服務業的基礎上,積極發展以文化旅游、現代物流、電子商務、國際金融等為代表的現代服務業,全力打造圖們江區域國際服務產業中心。積極引入精品百貨、連鎖餐飲、品質娛樂休閑等體驗式業態,億元以上市場發展到11家,服務業“兩上”企業已達156家,人均社消額直逼5萬元,趕超全國部分大中城市,躋身“全國第三產業競爭力50強縣”。2017年電商交易額達136億,榮膺“2017-2018年電商示范百佳縣”第十位。全年接待國內外游客突破1000萬人次,實現旅游收入245億元,同比分別增長14.9%和20.6%。榮登“中國十大熱門邊境旅游目的地”,列第7位,先后五次被評為“最美中國·旅游目的地城市”。
推動創新發展,高質量發展動能不斷增強
始終堅持把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基點放在創新上,以創新衍生新供給、催生新動能,加快推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
科技創新能力不斷增強。扎實推進創新資源引進、創新主體培育、創新成果轉化和創新環境營造等各項工作,全市科技創新能力不斷增強,科技服務體系進一步健全,科技創新對高質量發展的支撐和引領作用凸顯。大力發展信息技術產業,充分利用科技創新園、延吉電子商務示范基地等項目優勢,重點發展智慧醫療、智慧旅游、軟件開發、文化創意等科技型服務業。榮膺“2018年度中國城市信息化50強”, 是吉林省唯一入選的縣級城市。
科技研發實力不斷攀升。積極發揮與周邊國家的技術合作優勢,培育優勢產業科技研發實力,大力扶持企業創新發展。知識產權工作獲得新進展,全市擁有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國家級高新技術創業中心、國家級“眾創空間”等國家級科技創新平臺,推動延邊大學建立企業科研人員實訓基地。今年1至8月全市專利申請與授權量分別為235件和134件,持續高居吉林省縣(市)榜首,科技創新能力實現全國百強、東北三強、吉林最強。
人才培養機制不斷完善。創新型人才引進、培養和使用工作取得新成效,制定實施《延吉市人才發展規劃》(2018-2022)和《延吉市特殊人才引進辦法》,2016年以來引進的75名招才引智大學畢業生和寧波市鄞州區18名掛職衛生、教育、農業等領域專業技術人才作用充分顯現,選派96名副科級以下黨員干部掛職鍛煉;激發創新創業活力,延吉市政府出資200萬元,設立延吉市風險擔保基金,根據風險擔保基金比例放大10倍的金額,推出總額2000萬元的返鄉創業專項貸款,截至目前,已向34家返鄉創業企業累計發放返鄉創業貸款基金808萬元。
推動綠色發展,高質量發展根基堅實牢固
堅定不移地走綠色發展之路,面對能源、土地、環境等要素制約,切實增強生態文明的觀念,算好綠色發展“長遠賬”,嚴守高質量發展的底線。
堅持發展綠色產業。堅持立足本地資源、環境、企業和現有基礎等實際情況,在產業發展上轉變以往偏重經濟效益的發展思路,在產業選擇上把目標瞄準“低能耗、低污染、高產出、高科技含量”的“兩低兩高”項目,以新型工業化為核心,著力培育壯大人參精加工、功能食品、節能環保、裝備制造、新能源汽車等戰略性新興產業項目,堅定不移地走綠色可持續發展之路。延吉科技創新園項目已入駐企業58戶,其中,韓資企業14戶,日資企業2戶,從業人員3000多人。
堅決淘汰落后產能。積極推進行業先進產能代替落后產能,倒逼生產方式綠色轉型,謀劃項目,充分考慮環境容量、生態底線,不符合環評要求的一個不上。全力開展環保督察回饋問題整改工作“百日攻堅”行動,出重拳、下猛藥,全速推進環保督察整改工作,先后關停和淘汰了鋁業集團、玻璃廠等高耗能重污染的落后產能企業,努力使信息服務、人參加工、生產型服務業等戰略性新興產業成為全市經濟科學發展的重要增長極。全市地表水環境功能區水質達標率為100%,高于全國百強縣地表水環境功能區水質達標率(88.76%)11.24%;工業廢水處理率為100%,高于全國百強縣工業廢水處理率(98.34%)1.66%;污泥無害化處理率為100%,高于全國百強縣污泥無害化處理率(97.36%)2.64%。
堅持生態文明示范區建設。堅持以高質量生態環境延長發展持久力,以鐵的決心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以鐵的手腕控煤減排,以鐵的措施修復生態,深入推進大氣、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行動,真正讓延吉大地的山綠起來、水清起來、環境美起來。大力實施“青山碧水藍天”工程,全市森林覆蓋率達到62.7%,高于全國百強縣平均森林覆蓋率(34.46%)28.24%,是全國的2.86倍;中心城鎮空氣質量達標率93%,高于全國百強縣中心城鎮空氣質量達標率平均值(80.83%)12.17%。成功躋身“全國生態環境競爭力百強縣市”,榮膺環保部“全國生態環境質量優級縣域”。
推動統籌發展,高質量發展空間穩步拓展
加快推動統籌城鄉發展,以項目建設、城市建設、鄉村振興戰略等為重點,全面提升城鎮化質量,充分釋放新型城鎮化的巨大潛能,為高質量發展提供更大的空間。
進一步優化人居環境。實施主城區標志性建筑亮化提升工程,實現由靜態到動態的華麗轉變,打造夜晚靚麗的風景線;投資2800萬元,完成人民公園一、二期工程11萬平方米草坪景觀改造及2.2萬平方米園內道路升級改造,實現公園景觀質的飛躍;實施市內綠化精細化改造,完成主次干道綠化彩化項目及高鐵廣場等10處立體項目,推進延龍圖新區“二橋二路”工程,全部完成30條小街小巷改造工程。新機場公路新民北街段竣工通車,延吉機場國際旅客吞吐量占比率位居全國第一,成功躋身“全國交通通達能力百強縣”。全市綠化面積達1297公頃,人均公園綠地面積達9.27平方米。
堅持城鄉統籌發展。以“三三三” 工程(三改:改危房、改圍墻、改旱廁;三清:清垃圾、清污水、清糞污;三化:凈化、美化、綠化)為載體,統籌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共籌措整合各類資金1.8億元,完成16個行政村人居環境整體規劃,投入2350萬元,率先實行城鄉環衛一體化和生活垃圾統一處理,已實現54個行政村的全覆蓋。緊緊圍繞延吉社會發展大局,平安建設根基進一步牢固,社會治安持續向好,公共安全品質持續提高,平安延吉建設取得重大成效,上榜“2018中國東北十佳最安全城市”。
著力建設全面小康村。大力培育和發展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農業產業化呈現良好發展勢頭。目前,全市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51家、專業農場28個、家庭農場3個,農民合作社313家,年銷售收入億元以上企業5家;推進棚膜蔬菜現代農業產業園區建設,實施“萬畝蔬菜基地”建設工程,推進黑木耳生產基地建設,糧食作物播種面積達16615公頃。
原文鏈接:http://www.jl.xinhuanet.com/2018-12/25/c_1123896171.htm
近年來,延吉市緊緊圍繞全力打造經濟更加繁榮、城市更加文明、民族更加團結、城鄉居民生活更加美好的美麗延吉目標,自加壓力,對標先進,積極探索新時代縣域發展新模式,全面推動縣域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綜合經濟實力大幅提升,榮膺2017年度中國全面小康指數百強縣(市),位居第80位,成為吉林省唯一上榜的縣級市,有力彰顯了延吉市貫徹新發展理念,實現高質量發展取得的豐碩成果。
推動綜合發展,高質量發展能力大幅提升
堅定不移地踐行高質量發展理念,突出問題導向、扭住關鍵環節,找準突破口和著力點,努力走出一條迎合新時代要求、符合新理念導向、契合延吉實際的綜合發展之路。
大幅提升縣域綜合實力。積極探索綜合發展新模式,推動產業集群化、生產鏈條化、要素集聚化,進一步增強了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能力。2018年1至8月,延吉市公共預算全口徑財政收入60.62億元,同比增長144.7%,一般公共預算財政收入完成16.8億元,同比增長33.8%,成功躋身“全國公共財政競爭力百強縣”。戶籍人口城鎮化率達到85.58%,不僅高出全國戶籍人口城鎮化率44.38%,位居吉林省縣(市)榜首,而且高于全國百強縣戶籍人口平均城鎮化率(58.79%)26.79%。
優化縣域產業發展布局。突出功能集合構建、項目集中布局和產業集群發展,形成了以科技創新園、民族食品產業園、醫藥工業園、人參產業園為代表的特色生態園區,產業承載集聚功能不斷增強,獲評“吉林省戰略性新興產業集聚區”。高效推進長白山綠色生態資源開發利用,大力發展集“醫養、旅游、研發、生產”全方位一體化的國際大健康產業集群,推動產業鏈、價值鏈向高端延伸,促進產業集群式發展。目前,延吉市已匯集了百威英博、韓正人參、國藥集團、紫鑫藥業等多家世界500強、全國500強企業。上半年延吉三次產業結構為0.6:45.3:54.1,榮膺“全國縣域經濟結構競爭力百強縣”,位居全國第三。
做優做強現代服務業。在繁榮提升商貿流通、居民消費等傳統服務業的基礎上,積極發展以文化旅游、現代物流、電子商務、國際金融等為代表的現代服務業,全力打造圖們江區域國際服務產業中心。積極引入精品百貨、連鎖餐飲、品質娛樂休閑等體驗式業態,億元以上市場發展到11家,服務業“兩上”企業已達156家,人均社消額直逼5萬元,趕超全國部分大中城市,躋身“全國第三產業競爭力50強縣”。2017年電商交易額達136億,榮膺“2017-2018年電商示范百佳縣”第十位。全年接待國內外游客突破1000萬人次,實現旅游收入245億元,同比分別增長14.9%和20.6%。榮登“中國十大熱門邊境旅游目的地”,列第7位,先后五次被評為“最美中國·旅游目的地城市”。
推動創新發展,高質量發展動能不斷增強
始終堅持把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基點放在創新上,以創新衍生新供給、催生新動能,加快推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
科技創新能力不斷增強。扎實推進創新資源引進、創新主體培育、創新成果轉化和創新環境營造等各項工作,全市科技創新能力不斷增強,科技服務體系進一步健全,科技創新對高質量發展的支撐和引領作用凸顯。大力發展信息技術產業,充分利用科技創新園、延吉電子商務示范基地等項目優勢,重點發展智慧醫療、智慧旅游、軟件開發、文化創意等科技型服務業。榮膺“2018年度中國城市信息化50強”, 是吉林省唯一入選的縣級城市。
科技研發實力不斷攀升。積極發揮與周邊國家的技術合作優勢,培育優勢產業科技研發實力,大力扶持企業創新發展。知識產權工作獲得新進展,全市擁有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國家級高新技術創業中心、國家級“眾創空間”等國家級科技創新平臺,推動延邊大學建立企業科研人員實訓基地。今年1至8月全市專利申請與授權量分別為235件和134件,持續高居吉林省縣(市)榜首,科技創新能力實現全國百強、東北三強、吉林最強。
人才培養機制不斷完善。創新型人才引進、培養和使用工作取得新成效,制定實施《延吉市人才發展規劃》(2018-2022)和《延吉市特殊人才引進辦法》,2016年以來引進的75名招才引智大學畢業生和寧波市鄞州區18名掛職衛生、教育、農業等領域專業技術人才作用充分顯現,選派96名副科級以下黨員干部掛職鍛煉;激發創新創業活力,延吉市政府出資200萬元,設立延吉市風險擔保基金,根據風險擔保基金比例放大10倍的金額,推出總額2000萬元的返鄉創業專項貸款,截至目前,已向34家返鄉創業企業累計發放返鄉創業貸款基金808萬元。
推動綠色發展,高質量發展根基堅實牢固
堅定不移地走綠色發展之路,面對能源、土地、環境等要素制約,切實增強生態文明的觀念,算好綠色發展“長遠賬”,嚴守高質量發展的底線。
堅持發展綠色產業。堅持立足本地資源、環境、企業和現有基礎等實際情況,在產業發展上轉變以往偏重經濟效益的發展思路,在產業選擇上把目標瞄準“低能耗、低污染、高產出、高科技含量”的“兩低兩高”項目,以新型工業化為核心,著力培育壯大人參精加工、功能食品、節能環保、裝備制造、新能源汽車等戰略性新興產業項目,堅定不移地走綠色可持續發展之路。延吉科技創新園項目已入駐企業58戶,其中,韓資企業14戶,日資企業2戶,從業人員3000多人。
堅決淘汰落后產能。積極推進行業先進產能代替落后產能,倒逼生產方式綠色轉型,謀劃項目,充分考慮環境容量、生態底線,不符合環評要求的一個不上。全力開展環保督察回饋問題整改工作“百日攻堅”行動,出重拳、下猛藥,全速推進環保督察整改工作,先后關停和淘汰了鋁業集團、玻璃廠等高耗能重污染的落后產能企業,努力使信息服務、人參加工、生產型服務業等戰略性新興產業成為全市經濟科學發展的重要增長極。全市地表水環境功能區水質達標率為100%,高于全國百強縣地表水環境功能區水質達標率(88.76%)11.24%;工業廢水處理率為100%,高于全國百強縣工業廢水處理率(98.34%)1.66%;污泥無害化處理率為100%,高于全國百強縣污泥無害化處理率(97.36%)2.64%。
堅持生態文明示范區建設。堅持以高質量生態環境延長發展持久力,以鐵的決心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以鐵的手腕控煤減排,以鐵的措施修復生態,深入推進大氣、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行動,真正讓延吉大地的山綠起來、水清起來、環境美起來。大力實施“青山碧水藍天”工程,全市森林覆蓋率達到62.7%,高于全國百強縣平均森林覆蓋率(34.46%)28.24%,是全國的2.86倍;中心城鎮空氣質量達標率93%,高于全國百強縣中心城鎮空氣質量達標率平均值(80.83%)12.17%。成功躋身“全國生態環境競爭力百強縣市”,榮膺環保部“全國生態環境質量優級縣域”。
推動統籌發展,高質量發展空間穩步拓展
加快推動統籌城鄉發展,以項目建設、城市建設、鄉村振興戰略等為重點,全面提升城鎮化質量,充分釋放新型城鎮化的巨大潛能,為高質量發展提供更大的空間。
進一步優化人居環境。實施主城區標志性建筑亮化提升工程,實現由靜態到動態的華麗轉變,打造夜晚靚麗的風景線;投資2800萬元,完成人民公園一、二期工程11萬平方米草坪景觀改造及2.2萬平方米園內道路升級改造,實現公園景觀質的飛躍;實施市內綠化精細化改造,完成主次干道綠化彩化項目及高鐵廣場等10處立體項目,推進延龍圖新區“二橋二路”工程,全部完成30條小街小巷改造工程。新機場公路新民北街段竣工通車,延吉機場國際旅客吞吐量占比率位居全國第一,成功躋身“全國交通通達能力百強縣”。全市綠化面積達1297公頃,人均公園綠地面積達9.27平方米。
堅持城鄉統籌發展。以“三三三” 工程(三改:改危房、改圍墻、改旱廁;三清:清垃圾、清污水、清糞污;三化:凈化、美化、綠化)為載體,統籌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共籌措整合各類資金1.8億元,完成16個行政村人居環境整體規劃,投入2350萬元,率先實行城鄉環衛一體化和生活垃圾統一處理,已實現54個行政村的全覆蓋。緊緊圍繞延吉社會發展大局,平安建設根基進一步牢固,社會治安持續向好,公共安全品質持續提高,平安延吉建設取得重大成效,上榜“2018中國東北十佳最安全城市”。
著力建設全面小康村。大力培育和發展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農業產業化呈現良好發展勢頭。目前,全市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51家、專業農場28個、家庭農場3個,農民合作社313家,年銷售收入億元以上企業5家;推進棚膜蔬菜現代農業產業園區建設,實施“萬畝蔬菜基地”建設工程,推進黑木耳生產基地建設,糧食作物播種面積達16615公頃。
原文鏈接:http://www.jl.xinhuanet.com/2018-12/25/c_1123896171.htm
【責編 胡驍】
微信 掃一掃 關注
《延吉新聞網》公眾號

延吉新聞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延吉新聞網”的所有文字、圖片和視頻,版權均屬延吉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被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來源:延吉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凡本網摘錄或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將注明具體的來源,其目的在于向社會公眾傳遞、共享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也不構成任何其他建議。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信息來源,并自行承擔版權等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