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死亡已逾500為何巴以都不收手 |
2014-07-22 來源:錢江晚報 閱讀: 字號:【大 中 小】 |
巴以本輪沖突發生以來,一場不對稱的戰斗造成巴人大量死傷,而20日更是被稱為“血色星期天”,一天之內造成100多名巴勒斯坦人喪生,另有13名以色列士兵死亡。巴勒斯坦方面證實,截至20日,以色列8日起發動的“護刃行動”已造成至少500名巴勒斯坦人死亡。分析人士認為,巴以這一輪沖突持續至今,正呈越發劇烈之勢,沖突外溢效應漸顯。
一度的停火只維持數小時
因為雙方都想借題發揮
其實,沖突發生以來,在國際社會斡旋之下,雙方還是有停火機會的。當地時間7月14日,埃及政府就加沙沖突發表停火建議,提議以色列和哈馬斯停火7天,并在48小時內舉行談判,以達成更持久的停火。15日凌晨,以色列安全內閣宣布接受埃及提議,在加沙地帶暫時停火。
然而這次停火僅僅維持了幾個小時便宣告破產:以色列國防軍宣布,鑒于以色列宣布停火后,哈馬斯又持續向以境內發射了至少47枚火箭彈,以軍將恢復對加沙地帶的軍事行動。
2012年11月以色列和哈馬斯在加沙地帶發生的武裝沖突,傷亡和烈度遠大于此次,但當時埃及政府的停火斡旋取得相當成效,停火維持了一年半之久,何以此次如此難停火?
此次沖突,表面上是由疑似巴勒斯坦激進分子綁架、殺害3名以色列學生,一名巴勒斯坦少年隨后又被疑似猶太激進分子綁架、殺害的偶發事件引起,實則是雙方借題發揮所致。2009、2012年兩次沖突后以色列不斷加強對加沙地帶封鎖,且美、歐盟和以色列均拒絕和哈馬斯打交道,令哈馬斯決心冒險打破僵局。與此同時,以色列對始終切不斷哈馬斯和外界的聯系通道感到惱火,對哈馬斯和巴解的政治和解感到不安,也決定尋機“敲打”對方。不論是戰是和,哈馬斯的政治目標,首先是以色列結束對加沙地帶長達8年的封鎖,開放拉法口岸,釋放2011年綁架以色列士兵沙利特后被以方拘捕的巴勒斯坦人;長遠看,則是迫使以色列、美國和國際社會承認哈馬斯的政治存在,將之當作談判對手。而以色列的目標,則是盡可能削弱哈馬斯的實力,使之構不成對以色列社會安全的威脅。
哈馬斯不收手 以色列不罷手
偏偏美國促和不給力
經過持續多天的軍事行動,就以色列政府而言,目的已部分達到。但以色列社會飽受哈馬斯火箭彈騷擾之苦,倘以色列單方面停火,而哈馬斯依舊火箭彈橫飛,則內塔尼亞胡政府的權威勢必動搖。正因如此,以色列內閣才為停火設立了“人不犯我我不犯人”的先決條件,只要哈馬斯再開火,他們就立即予以回擊。
偏偏哈馬斯從一開始就發出了模棱兩可的信號:哈馬斯高級官員阿布·穆薩·馬爾祖克和政治發言人祖赫里均表示“仍在討論”,政治領袖哈尼亞在電視講話中表示,任何協議都必須首先“改善加沙的悲慘現狀”,而旗下武裝團體“卡桑旅”則“斷然拒絕”。如前所述,哈馬斯或戰或和,目的都是為了打破封鎖,擺脫孤立,停火既然達不到上述目的,哈馬斯自然就不會輕易收兵;哈馬斯火箭彈不停,以色列的空襲和炮擊,同樣也欲罷不能。
巴以停火是奧巴馬希望看見的,美國國務卿克里正前往埃及參與調停。但奧巴馬上臺后,美國在巴以和平進程中的投入越來越有限,既不愿給以色列提供更多、更有力援助,也不愿滿足巴勒斯坦人更多愿望,從而得罪強大的猶太院外集團。
更重要的是,奧巴馬和美國政府始終不愿、不敢和哈馬斯進行任何層面的正式接觸,以免授人以柄,也就是說,一方面希望哈馬斯接受停火,另一方面又不肯跟哈馬斯照面;一方面希望以色列忍耐,另一方面又不愿擔負更多對以色列的保護之責,這樣的調停,自然也只能是隔靴搔癢,事倍功半。(智庫專家 陶短房)
【本網責編 胡驍】
|
相關熱詞搜索: |
上一篇:FBI稱自動駕駛汽車未來或成殺人工具 |
下一篇:美國醫生偷拍8000女性案發后自殺 醫院賠償近兩億美元 |
延吉新聞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延吉新聞網”的所有文字、圖片和視頻,版權均屬延吉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被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來源:延吉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