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日本須改變忘卻歷史的“鴕鳥”心態 |
2014-08-21 來源:光明日報 閱讀: 字號:【大 中 小】 |
剛剛過去的8月15日,日本朝野多位人士參拜了靖國神社。在這個本該反省歷史、祈愿和平的紀念日,他們卻執拗地挑戰著世界各國人民早已形成的共識。為何日本一方面積極謀求成為正常國家,一方面又如此執迷不悟,始終不愿正視歷史?
1945年8月15日,天皇裕仁親自宣讀的《終戰詔書》通過無線電播發。對于這個日子,與大多數國家使用“日本無條件投降”的表述不同,日本政府和媒體一直以“終戰日”相稱,刻意回避“戰敗”與“投降”。1945年夏,雖然敗局已定,但日本仍全力組織“本土決戰”,不惜舉國“玉碎”。然而,8月6日和9日,美國向廣島和長崎分別投下了一顆原子彈。9日凌晨,百萬蘇軍和蘇蒙聯軍進入中國東北。在當天的御前會議上,天皇裕仁決定接受《波茨坦公告》。
日本之所以決定投降,除了避免國家毀滅,主要是希望盟國能夠接受其條件——保留國體,即天皇制。戰敗后,日本一度由美國占領,天皇未被追究戰爭責任,經由美國改造過的天皇制延續至今。出于冷戰時代的利益考量,美國對日政策由壓制轉為扶持,日本成為美國在東亞競逐的馬前卒。日美同盟,互相利用,因此,日本殘留的軍國主義毒素并未根除,一旦遇到合適的政治生態,立即滋長蔓延。戰爭結束不到8年時間,服刑中的甲級戰犯即全部釋放。甲級戰犯嫌疑犯岸信介不僅被免于起訴,而且于1957年成為首相。日本雖然戰敗,但國體未變,國旗依舊,國歌仍是《君之代》,海上自衛隊還在懸掛舊海軍軍旗。
與德國人視納粹統治時期為歷史歧途不同,由于國體的存續,日本一直將近代以來的明治、大正、昭和、平成時代,視為連貫發展的歷史時期。天皇制的核心除了血統傳承上的“萬世一系”,更有以開疆辟土為目標的“八纮一宇”,后者與當前不少日本政客鼓吹建立東亞新秩序有著思想上的密切關聯。時至今日,日本在文化上仍是一個相對保守的單一民族國家,國民不太關心外部世界,對于自己國家的認識還保留著諸多前現代色彩,對二戰中亞洲受害各國存在著某種程度的敵視和蔑視。在日本社會,本應是正視歷史,反躬自省的歷史認識常被譏諷為“自虐史觀”,而回避戰敗投降、逃避戰爭責任的歷史觀念卻大行其道。
日本一方面謀求成為正常國家,另一方面,卻試圖用不正常的心態和行動去實現這一目標。手段和目標背道而馳,歷史認識的誤區嚴重扭曲了日本的現實政治和對外關系。侵略戰爭的發生、鄰國人民遭受苦難、日本的戰敗與投降,這是擺在世人面前的實實在在的歷史。只有在尊重事實的基礎上才能贏得尊重,日本必須改變刻意忘卻的“鴕鳥”心態,擺脫自我唯尊的歷史觀念。日本要成為正常國家,首先必須正視歷史,用正常的心態去反思過去、善待鄰邦,唯有這樣,方能走出當前內政與外交的困境。
【本網責編 胡驍】
|
相關熱詞搜索:鴕鳥 日本 心態 |
上一篇:美國幾次三番“表白” 真心與中國玩對抗? |
下一篇:烏克蘭沖突冷了:偃旗息鼓 各得所需 脆弱平衡 |
延吉新聞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延吉新聞網”的所有文字、圖片和視頻,版權均屬延吉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被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來源:延吉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