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吉史話】東疆第一樓——風雨戍邊樓
【開欄語】被譽為北國明珠的延吉市,坐落在青山綠水之中,以美麗繁華,和諧安詳引人注目。可是當我們走進她那悠久的歷史,尋找延吉人祖先留下的豐富遺產,我們驚訝地發現,神秘的原始部落曾在此繁衍生息;獨特的地理位置使這里成了歷代兵家必爭之地;一座座烈士紀念碑記錄了當年的戰火紛飛……
傾城往事化作一縷云煙隨歷史飄散,但那散落在延吉周圍的古代工程遺跡,卻默默地見證這座城的滄桑與興衰,在鋪開的歷史長卷中,向人們訴說著湮沒在塵埃中的那段崢嶸歲月。
從即日起,延吉新聞網開設【延吉史話】專欄,細數那些年,發生在這片黑土地上的故事。
在延吉市人民政府北側,河南道尹小區內有一座古雅而端莊的二層古樓,這就是赫赫有名的“戍邊樓”,又被稱為“道尹樓”。1999年2月,此樓被省政府公布為第五批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追思戍邊樓
這座建筑原來的正式名稱是“吉林邊務督辦公署”,因為是當時對抗日本侵略陰謀,保衛延邊邊防,進行外交斗爭、軍事斗爭的指揮中心,由于這處建筑的特殊使命,所以當時人們就把其主辦公樓稱為“戍邊樓”。清末明初時,為東南路兵備道公署,后又改為東南路觀察使公署,1914年再次改為延吉道尹公署,所以,后來的人多稱其為“道尹樓”。現存的這座古建筑,雖是原來的一角,但它卻原原本本地保留了清朝末年邊務公署的風貌,成為延邊近代史的重要見證,另外,這也是延邊目前尚存的唯一的清代古建筑。

戍邊樓位于延吉市河南道尹小區內

古雅端莊、青磚黛瓦的戍邊樓

吳祿貞提議并主持修建戍邊樓
“吉林邊務督辦公署”和其周邊的建筑據記載占地29公頃,是一處規模較大的建筑群。分南北兩個大院,原有青磚瓦房221間,其中古典端莊的公署樓最為壯觀,東西長20.8米,南北寬18.6米,青磚黛瓦、重檐飛翅的二層樓房,四周有回廊,距樓墻1.7米處有22根紅漆原木木柱。現存的這座樓是舊址上的原南大樓。原公署建筑群始建于光緒三十四年(1908),建公署的提議人和主持人是清末著名的愛國將領,對延邊近代歷史有著特殊貢獻的革命黨人吳祿貞。
愛國將領吳祿貞
為對抗日本侵略者妄圖分裂延邊,強占中國領土的陰謀,1907年,清政府決定在延吉設立“吉林邊務督辦公署”,即中央政府派駐延吉專門處理吉林邊境事務的辦事機構。吳祿貞初任幫辦(副職),后任督辦(正職)。當年吳祿貞受命到延吉督辦邊務時,一下子就看清了形勢。日本吞并朝鮮后立即把侵略矛頭指向了東北,從其憑空編造的“間島”陰謀可以看出,日本侵略的突破口選在了朝鮮族聚居的延邊。為了和日本侵略者進行長期的、堅決的斗爭,吳祿貞對外交、軍事及許多關于邊務的重要工作,進行了周密的籌劃。其中一項就是建設“吉林邊務督辦公署”。督辦公署建筑群歷經一年多的建設,于1909年竣工。

愛國將領吳祿貞
吳祿貞(1880-1911),湖北省云夢縣人,1897年考入湖北武備學堂,第二年赴日本留學學習軍事。在日本接受了孫中山的民主革命思想,參加了興中會。1900年7月曾潛回中國,在湖北發動反清武裝起義,失敗后又赴日學習。1902年以優異的成績畢業回國,被譽為留日諸生中的“士官三杰”之首。光緒三十三年(1907),吳祿貞隨新任東北三省總督徐世昌赴奉天(沈陽)就任,吳任軍事參議。
當時正值日本制造“間島”陰謀,狂妄叫囂延邊或更廣大區域的領土屬朝屬清尚未明確,妄圖吞并延邊的野心昭然若揭。1907年7月,吳祿貞被派往延吉至圖們江一線調查邊務。吳祿貞到延吉調查邊務時,趕上了日本派大批憲兵、武裝人員悍然渡江,侵占了延吉廳所屬的和龍峪、光霽峪、六道溝(龍井)等地,吳祿貞挺身而出,主動與延吉行政當局同日本侵入者展開了針鋒相對的斗爭,力挫敵酋,取得了主動。

1999年2月,“吉林邊務督辦公署”被省政府公布為第五批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吳祿貞在穩定住延吉局勢后,一面向徐世昌報告,一面繼續完成邊務調查任務。他帶領6名測繪先生從吉林查閱有關延邊的資料,然后經敦化、延吉到琿春,從圖們江入海口起,溯流而上,著手進行實地測量,繪制地圖,直至長白山。從長白山下來,又考察了朝邊外的領地夾皮溝等處后才回到吉林,縱橫2000余華里,歷時73天,終于完成了邊界勘察任務。在此基礎上,吳祿貞又參考各國地圖,翻譯外國資料,收集日本、朝鮮的歷史記載,并根據中國的史書及歷史文獻資料的記錄,繪制出了延邊地區第一張50萬分之一的《延吉界務專圖》。又歷時4個月(其間吳已調任吉林邊務督辦公署幫辦),吳祿貞廣征博引地編撰出了10萬余字著名的《調查延吉邊務報告書》(又名《延吉邊務報告》),其中全面記錄了延邊地區的歷史資料,用充分確鑿的事實,論證了延邊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土。這部專圖和調查報告書,成為日后清政府與日本談判中、朝界務時的致勝武器。
吳祿貞據理力爭 齋藤季治郎完敗
帶兵侵入延邊的日本侵略者頭子叫齋藤季治郎,齋藤一伙于1907年7月在龍井掛出了朝鮮統監府間島派出所的牌子,開始干涉中國內政,挑起事端。8月,清政府在延吉設立“吉林邊務督辦公署”,吳祿貞等到位,立即同齋藤展開斗爭。
在與日本侵略者齋藤的談判交涉中,吳祿貞據理力爭,寸土不讓,使齋藤每次談判都以失敗告終。吳祿貞任督辦后,對延吉邊務進行全面籌劃,與日本展開了堅決的斗爭。一是從軍事上抓緊部署邊防防御,并組織人力逐段勘測延吉全境及中俄、中朝交界處,繪制出地圖;二是在延邊11處朝鮮墾民集居地設立“派出所”,選派干練人員負責管轄墾民的各項事務,與日本間島派出所下設的“憲兵分遣所”進行針鋒相對的斗爭;三是做好宣傳工作,派出巡警深入朝鮮墾民,揭露日本侵略者“以保護韓民”為借口,實為奴役廣大墾民,侵犯中國主權,強占中國領土的陰謀。
1907年11月16日,吳祿貞與齋藤再次進行界務談判,吳祿貞據理駁斥了齋藤的“圖們江北應否屬清屬朝,兩國政府正在交涉,不可決斷”的謬論,義正辭嚴地指出:“圖們江為清韓天然國界,有兩國歷史舊時志書,圖說可證,各國無不周知,日俄戰爭以前,滿朝地圖、地志及朝鮮之國圖,亦皆以圖們江為界,歷歷可考,數百年來,從未變更。”并嚴正指出“至今日之交涉及貴國無端生事,非國界真有不明也”,給齋藤以迎頭痛擊。在后來艱難的邊務斗爭中,終于挫敗了日本的陰謀和挑釁,取得了邊務斗爭的勝利。
吳祿貞二度返延 鞏固邊防立功勛
吳祿貞在延吉期間,曾有一段時期調入北京外交部工作,從事中日邊務交涉的準備工作。1909年5月,根據對日斗爭需要,重返延吉任邊務督辦,全面主持邊務工作,他曾作詩言志:“峰火雞林戍,籌邊二度來。春風吹細柳,塞月照墩臺。虎節黃金印,驪歌白玉杯。登樓望長白,處處陳云開。”吳祿貞二次上任后,他深謀遠慮,為鞏固邊防,防備日本的軍事侵略,上奏清政府獲準建立了新軍一鎮(師),自兼鎮統(師長),同時作為與日本繼續交涉的有力后盾。所謂“間島問題”歷經兩年的斗爭,最后日方不得不承認延邊是中國的領土。
1909年4月,中日在北京簽訂了《圖們江清韓界務條款》(即所謂的“間島條約”),明確寫上了“中日兩國政府彼此明確,以圖們江為中韓兩國國界”的條文。中日圖們江邊務斗爭的勝利,首功當屬吳祿貞。
吳祿貞在延邊不僅解決了“間島問題”、建戍邊樓、加強邊防軍、在各要地設邊務督辦的派出所機構幫辦所,加強了邊民的管理,鞏固了邊防,在經濟上也與日本人展開了針鋒相對的斗爭。他在任期間,曾果斷地查封了內奸與日本人勾結的天寶山銀礦,拆毀了日本在三合(中朝邊境)至龍井設置的路標,撥款為朝鮮墾民子女辦學,籌劃修筑了數條公路,籌劃開發森林資源,小到籌建延吉公園等,在各方面都取得了許多政績。
后來,清政府發現吳祿貞有“革命嫌疑”,怕其在延邊的實力擴大,便以經濟拮據為由,撤銷了延吉邊務督辦公署,吳祿貞被調回北京。
吳祿貞犧牲 延邊人民痛追悼
回京后,經革命黨人出巨資運奇謀,利用清廷要員的腐敗,吳祿貞被任命為保定第六鎮統制,掌握清新軍一個師的主力。1910年10月,武昌起義爆發,吳祿貞與山西督軍閻錫山暗中聯手組成了燕晉聯軍,吳任總指揮。正準備起義策應武昌,夾擊北京,一舉推翻清朝時,吳祿貞被袁世凱收買的侍衛長暗殺于石家莊火車站。吳祿貞犧牲后,孫中山萬分悲痛,親撰悼詞,給予吳祿貞極高的評價,稱之為“蓋世之杰”,其死給革命帶來的損失是“百身莫贖”。新成立的中華民國發公文追認吳祿貞為大將軍,并以此銜撫慰。吳祿貞被害的噩耗傳到延吉后,延邊各界民眾自動參加悼念大會。中華民國成立后,延吉民眾在原戍邊樓的西隅建立了一座“吳都護祿貞去思碑”,后移至延吉公園供更多的人瞻仰。“九一八”事變后,該碑被日本侵略者毀掉。2009年9月18日,延邊州在延吉公園為其重修去思碑。
當年吳祿貞受命督辦邊務,挫敗了日本侵略者妄圖霸占延邊的陰謀,為人民立下了不朽的功勛。他不僅僅在布爾哈通河畔留下了歷史風云的見證——戍邊樓;也在中國近代抗御外辱的斗爭史上,留下了極其光輝的一頁。吳祿貞不僅雄才大略,且文武兼備,在延吉的三年中,還為我們留下了一卷詩詞集——《戍延草》。其中《戍邊樓落成登臨有感》一首,至今讀來仍令人感奮不已:“籌邊我亦起高樓,極目星關次第收。萬里請纓歌出塞,卅年磨劍笑封侯。鴻溝浪靜金甌固,雁磧風高鐵騎愁。西望白山氣渺,圖們江水自悠悠。”
吳祿貞建起來的戍邊樓,是歷史的見證,是吳祿貞留給后人的寶貴文化遺產。紀念吳祿貞,就要保護好戍邊樓,將其作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極好的教材,教育子孫后代時刻不忘熱愛中國,熱愛吉林,熱愛延邊,護疆守土,建設家鄉。(付楊據《延吉文化之旅》《延吉市革命遺址遺跡匯編》整理)
傾城往事化作一縷云煙隨歷史飄散,但那散落在延吉周圍的古代工程遺跡,卻默默地見證這座城的滄桑與興衰,在鋪開的歷史長卷中,向人們訴說著湮沒在塵埃中的那段崢嶸歲月。
從即日起,延吉新聞網開設【延吉史話】專欄,細數那些年,發生在這片黑土地上的故事。
在延吉市人民政府北側,河南道尹小區內有一座古雅而端莊的二層古樓,這就是赫赫有名的“戍邊樓”,又被稱為“道尹樓”。1999年2月,此樓被省政府公布為第五批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追思戍邊樓
這座建筑原來的正式名稱是“吉林邊務督辦公署”,因為是當時對抗日本侵略陰謀,保衛延邊邊防,進行外交斗爭、軍事斗爭的指揮中心,由于這處建筑的特殊使命,所以當時人們就把其主辦公樓稱為“戍邊樓”。清末明初時,為東南路兵備道公署,后又改為東南路觀察使公署,1914年再次改為延吉道尹公署,所以,后來的人多稱其為“道尹樓”。現存的這座古建筑,雖是原來的一角,但它卻原原本本地保留了清朝末年邊務公署的風貌,成為延邊近代史的重要見證,另外,這也是延邊目前尚存的唯一的清代古建筑。

戍邊樓位于延吉市河南道尹小區內

古雅端莊、青磚黛瓦的戍邊樓

吳祿貞提議并主持修建戍邊樓
愛國將領吳祿貞
為對抗日本侵略者妄圖分裂延邊,強占中國領土的陰謀,1907年,清政府決定在延吉設立“吉林邊務督辦公署”,即中央政府派駐延吉專門處理吉林邊境事務的辦事機構。吳祿貞初任幫辦(副職),后任督辦(正職)。當年吳祿貞受命到延吉督辦邊務時,一下子就看清了形勢。日本吞并朝鮮后立即把侵略矛頭指向了東北,從其憑空編造的“間島”陰謀可以看出,日本侵略的突破口選在了朝鮮族聚居的延邊。為了和日本侵略者進行長期的、堅決的斗爭,吳祿貞對外交、軍事及許多關于邊務的重要工作,進行了周密的籌劃。其中一項就是建設“吉林邊務督辦公署”。督辦公署建筑群歷經一年多的建設,于1909年竣工。

愛國將領吳祿貞
當時正值日本制造“間島”陰謀,狂妄叫囂延邊或更廣大區域的領土屬朝屬清尚未明確,妄圖吞并延邊的野心昭然若揭。1907年7月,吳祿貞被派往延吉至圖們江一線調查邊務。吳祿貞到延吉調查邊務時,趕上了日本派大批憲兵、武裝人員悍然渡江,侵占了延吉廳所屬的和龍峪、光霽峪、六道溝(龍井)等地,吳祿貞挺身而出,主動與延吉行政當局同日本侵入者展開了針鋒相對的斗爭,力挫敵酋,取得了主動。

1999年2月,“吉林邊務督辦公署”被省政府公布為第五批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吳祿貞據理力爭 齋藤季治郎完敗
帶兵侵入延邊的日本侵略者頭子叫齋藤季治郎,齋藤一伙于1907年7月在龍井掛出了朝鮮統監府間島派出所的牌子,開始干涉中國內政,挑起事端。8月,清政府在延吉設立“吉林邊務督辦公署”,吳祿貞等到位,立即同齋藤展開斗爭。
在與日本侵略者齋藤的談判交涉中,吳祿貞據理力爭,寸土不讓,使齋藤每次談判都以失敗告終。吳祿貞任督辦后,對延吉邊務進行全面籌劃,與日本展開了堅決的斗爭。一是從軍事上抓緊部署邊防防御,并組織人力逐段勘測延吉全境及中俄、中朝交界處,繪制出地圖;二是在延邊11處朝鮮墾民集居地設立“派出所”,選派干練人員負責管轄墾民的各項事務,與日本間島派出所下設的“憲兵分遣所”進行針鋒相對的斗爭;三是做好宣傳工作,派出巡警深入朝鮮墾民,揭露日本侵略者“以保護韓民”為借口,實為奴役廣大墾民,侵犯中國主權,強占中國領土的陰謀。
1907年11月16日,吳祿貞與齋藤再次進行界務談判,吳祿貞據理駁斥了齋藤的“圖們江北應否屬清屬朝,兩國政府正在交涉,不可決斷”的謬論,義正辭嚴地指出:“圖們江為清韓天然國界,有兩國歷史舊時志書,圖說可證,各國無不周知,日俄戰爭以前,滿朝地圖、地志及朝鮮之國圖,亦皆以圖們江為界,歷歷可考,數百年來,從未變更。”并嚴正指出“至今日之交涉及貴國無端生事,非國界真有不明也”,給齋藤以迎頭痛擊。在后來艱難的邊務斗爭中,終于挫敗了日本的陰謀和挑釁,取得了邊務斗爭的勝利。
吳祿貞二度返延 鞏固邊防立功勛
吳祿貞在延吉期間,曾有一段時期調入北京外交部工作,從事中日邊務交涉的準備工作。1909年5月,根據對日斗爭需要,重返延吉任邊務督辦,全面主持邊務工作,他曾作詩言志:“峰火雞林戍,籌邊二度來。春風吹細柳,塞月照墩臺。虎節黃金印,驪歌白玉杯。登樓望長白,處處陳云開。”吳祿貞二次上任后,他深謀遠慮,為鞏固邊防,防備日本的軍事侵略,上奏清政府獲準建立了新軍一鎮(師),自兼鎮統(師長),同時作為與日本繼續交涉的有力后盾。所謂“間島問題”歷經兩年的斗爭,最后日方不得不承認延邊是中國的領土。
1909年4月,中日在北京簽訂了《圖們江清韓界務條款》(即所謂的“間島條約”),明確寫上了“中日兩國政府彼此明確,以圖們江為中韓兩國國界”的條文。中日圖們江邊務斗爭的勝利,首功當屬吳祿貞。
吳祿貞在延邊不僅解決了“間島問題”、建戍邊樓、加強邊防軍、在各要地設邊務督辦的派出所機構幫辦所,加強了邊民的管理,鞏固了邊防,在經濟上也與日本人展開了針鋒相對的斗爭。他在任期間,曾果斷地查封了內奸與日本人勾結的天寶山銀礦,拆毀了日本在三合(中朝邊境)至龍井設置的路標,撥款為朝鮮墾民子女辦學,籌劃修筑了數條公路,籌劃開發森林資源,小到籌建延吉公園等,在各方面都取得了許多政績。
后來,清政府發現吳祿貞有“革命嫌疑”,怕其在延邊的實力擴大,便以經濟拮據為由,撤銷了延吉邊務督辦公署,吳祿貞被調回北京。
吳祿貞犧牲 延邊人民痛追悼
回京后,經革命黨人出巨資運奇謀,利用清廷要員的腐敗,吳祿貞被任命為保定第六鎮統制,掌握清新軍一個師的主力。1910年10月,武昌起義爆發,吳祿貞與山西督軍閻錫山暗中聯手組成了燕晉聯軍,吳任總指揮。正準備起義策應武昌,夾擊北京,一舉推翻清朝時,吳祿貞被袁世凱收買的侍衛長暗殺于石家莊火車站。吳祿貞犧牲后,孫中山萬分悲痛,親撰悼詞,給予吳祿貞極高的評價,稱之為“蓋世之杰”,其死給革命帶來的損失是“百身莫贖”。新成立的中華民國發公文追認吳祿貞為大將軍,并以此銜撫慰。吳祿貞被害的噩耗傳到延吉后,延邊各界民眾自動參加悼念大會。中華民國成立后,延吉民眾在原戍邊樓的西隅建立了一座“吳都護祿貞去思碑”,后移至延吉公園供更多的人瞻仰。“九一八”事變后,該碑被日本侵略者毀掉。2009年9月18日,延邊州在延吉公園為其重修去思碑。
當年吳祿貞受命督辦邊務,挫敗了日本侵略者妄圖霸占延邊的陰謀,為人民立下了不朽的功勛。他不僅僅在布爾哈通河畔留下了歷史風云的見證——戍邊樓;也在中國近代抗御外辱的斗爭史上,留下了極其光輝的一頁。吳祿貞不僅雄才大略,且文武兼備,在延吉的三年中,還為我們留下了一卷詩詞集——《戍延草》。其中《戍邊樓落成登臨有感》一首,至今讀來仍令人感奮不已:“籌邊我亦起高樓,極目星關次第收。萬里請纓歌出塞,卅年磨劍笑封侯。鴻溝浪靜金甌固,雁磧風高鐵騎愁。西望白山氣渺,圖們江水自悠悠。”
吳祿貞建起來的戍邊樓,是歷史的見證,是吳祿貞留給后人的寶貴文化遺產。紀念吳祿貞,就要保護好戍邊樓,將其作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極好的教材,教育子孫后代時刻不忘熱愛中國,熱愛吉林,熱愛延邊,護疆守土,建設家鄉。(付楊據《延吉文化之旅》《延吉市革命遺址遺跡匯編》整理)
【責編 王春榮 胡驍】
微信 掃一掃 關注
《延吉新聞網》公眾號

延吉新聞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延吉新聞網”的所有文字、圖片和視頻,版權均屬延吉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被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來源:延吉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凡本網摘錄或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將注明具體的來源,其目的在于向社會公眾傳遞、共享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也不構成任何其他建議。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信息來源,并自行承擔版權等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