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4S店里的"糊涂賬",誰給消費者算清楚? |
4S店里的"糊涂賬",誰給消費者算清楚? |
2015-03-26 來源:人民網 作者:程莉莉 閱讀: 字號:【大 中 小】 |
政策轉向、市場高壓……4S店模式“或將被瓦解”、“面臨夕陽紅”等判斷,可能并非驚人之語。理順汽車廠商與經銷商、購車者之間的關系,建立和諧的產銷體系,實現文明汽車社會,是監管者和商家共同面對的緊迫課題。
繼央視“3·15”晚會曝光汽車4S店“小病大修”之后,3月24日,新華社的報道再度詳細披露4S店維修工時費的“迷局”——維修付款厚厚一疊、真金白銀,但總價“打悶包”、單價“說不準”、工時定額“不好說”……圍繞汽車售后維修保養一筆筆說不清的“糊涂賬”,再次戳中了車主們的“痛點”。
自國內首家4S店17年前出現,各汽車廠家爭相效仿,目前全國4S店總量已達兩萬余家。品牌化服務、專業的維保、優美的環境,一度使其獲得良好口碑。但不知從何時起,一些高大上的4S店幾乎成了“黑店”的代名詞,昂貴的收費讓車主們不知不覺成了“待宰的羔羊”。央視披露,記者體驗的“4S店欺詐率高達73%,牟取售后市場的暴利已成為行業潛規則”;新華社調查稱,某品牌4S店年初購進10件原廠配件,年尾一查,1件不少全在庫房——這意味著,一年中店方對數千輛汽車進行維修,選用的大批配件都不是其聲稱的原廠配件;有的4S店甚至在電腦中記錄車主的“等級”——對修車行業不了解的被劃為A等,有一些了解的被劃為B等,有豐富經驗的被劃為C等,店員據此推銷不同價位的維保產品,或決定“動手腳”程度。這些都讓消費者對4S店的信任再次降到“冰點”。
實際上,媒體早已多次曝光4S店向消費者伸出“黑手”。各方人士普遍認為,更應追責汽車企業對4S店的壟斷控制、政府部門的監管缺位,以及相關規定太過寬松。為此,國家發改委于2011年底開始進行反壟斷調查,并于去年公布了調查結果,開出若干令人驚訝的“天價罰單”。但時至今日,一些4S店的欺詐行為仍沒有停止。權威數據表明,經歷反壟斷調查后,降價的主要是高價低頻零件,而易損配件價格不降反漲;絕大部分車型的零整比仍然遠超300%的合理范圍;一些車企甚至“厚著臉皮”玩起了模糊的文字游戲,把“降價”硬是做成了自家的廣告。這都讓消費者明著看似乎撿便宜,實際上暗中吃悶虧。看來,清算4S店的“糊涂賬”,整治其給消費者帶來的“痛點”,有效監管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哪里有“痛點”,哪里就有變革。今年1月1日起,十部委聯合推出《關于促進汽車維修業轉型升級提升服務質量的指導意見》,要求車企向非4S店修理廠公開汽車維修技術資料和配件渠道,大有促進市場競爭、進一步瓦解渠道壟斷之勢。在相對成熟的歐洲市場,其法規便規定“凡是達到廠家的質量和技術標準均稱之為原廠配件”,汽車修理和銷售不再捆綁在一起。如果能借鑒它國先進經驗,修訂相關法規,4S店有望被倒逼降低價格、提升服務質量。
哪里有變革,哪里就有機遇。像網購不經意間改變生活、預約專車改變出行方式一樣,“互聯網+”的新戰略提出之后,汽車上門保養服務今年迅速興起,新模式的崛起與創業者的“攪局”,也開始搶占和沖擊4S店的傳統市場。
政策轉向、市場高壓……4S店模式“或將被瓦解”、“面臨夕陽紅”等判斷,可能并非驚人之語。實際上,國內不少汽車集團的老總在預測未來會有大批4S店倒閉,可能會出現新的格局。理順汽車廠商與經銷商、購車者之間的關系,建立和諧的產銷體系,實現文明汽車社會,是監管者和商家共同面對的緊迫課題。
【本網責編 付亞男】
|
相關熱詞搜索:糊涂賬 店里 消費者 |
上一篇:延吉市第十七屆人大常委會召開第二十七次會議 |
下一篇:最后一頁 |
|
延吉新聞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延吉新聞網”的所有文字、圖片和視頻,版權均屬延吉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被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來源:延吉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
百度推廣: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