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眸2017不凡烙印:林松淑
回訪——朝鮮族“小巷總理”林松淑:社區邁入新時代
年終歲尾,但林松淑依舊在忙碌:定期去孤寡老人家看望、隨時為社區居民幫忙、及時為鄰里解憂……外人看,林松淑每天忙活的事情很雷同、每年從事的工作很相似。但她從沒覺得乏味:“進入新時代,居民需求不斷變化,每時每刻都有新情況,新挑戰。”

林松淑在十九大宣講展板上張貼宣講材料,記錄宣講日程。
這一年,林松淑當選黨的十九大代表,盛會歸來,她迅速投身到十九大精神宣講與踐行中,更加認真勤懇,讓社區成為十九大精神離老百姓最近的地方。
園輝社區成立了“新時代傳習所”,在林松淑帶動下,社區用朝鮮語、漢語做宣傳,拿群眾最常遇、最關心的養老、住房、醫療、教育說事兒。朝鮮族群眾能歌善舞,林松淑挑選了幾位能編能跳的群眾組織者,為他們深入講解精神,把報告宣講結合到日常文娛活動中。
“社區活力越來越大,能起到覆蓋效果。”林松淑說。十幾年如一日的工作,林松淑深知群眾的所思所想,她把報告結合居民生活“翻譯”得更加通俗易懂,用朝鮮語和朝鮮族群眾交流報告,讓他們理解起來更輕松。
這一年,小城延吉發展迅速,越來越多的游客前來體驗朝鮮族風情,服務業快速發展,在社區租住的外來務工人員多了起來,給管理帶來許多新情況。
林松淑和社區干部一起,把“服務好外來人員”提上了工作日程。他們建立起外來務工人員檔案,協調就業部門獲取信息幫助就業,讓遠離家鄉的他們心暖。
“外來戶”房廷寶從舒蘭市剛剛到延吉謀生時,生活拮據,都說延吉發展好,但他人生地不熟,為掙錢發愁。“幸虧遇到了林書記。”他逢人便說。林松淑了解到他的情況,鼓勵他加入社區家政服務隊,又幫他租房子、辦執照,一個建材商店張羅了起來。
剛開店時,大事小情耗費精力,房廷寶難以照看兒子,林松淑和社區干部又主動幫他照顧兒子的起居學習。小店的生意也走上正軌,房廷寶安頓了下來,延吉成了他的第二故鄉。

林松淑(右一)在社區為居民服務。
這一年,對林松淑來說,意味著更大的責任。她深知,代表就是榜樣,榜樣就是代表。雖然取得一些成績,但絕不能躺在功勞簿上睡大覺,必須加倍付出。
她依舊將自己的所有精力放在工作上,社區住戶遇到困難,第一個想到的就是這位朝鮮族阿姨。她依舊把瑣事辦得井井有條,盡心盡力扮演著這些角色:社區建設領路人、服務居民貼心人、出國人員娘家人、外來務工人員婆家人、居家養老的贍養人、留守兒童監護人、失足人員的幫教人……

這是林松淑歷年來記錄的民生日記
這一年,林松淑繼續著十七年來的習慣,每天記錄民生日記,認真記錄下看到的、想到的、服務居民的經驗感受,把自己、把工作的喜怒哀樂與居民、與社區緊緊聯系在一起。
變化無處不在。社區工作人員收入穩步提高,工作起來更有勁頭。社區里面,從原來需要自己生火取暖到現在集中供暖,從原來跑很遠交電費到現在社區代收,從原來孤寡老人孤獨生活到現在得到社區關懷,好政策讓社區居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
這一年,社區換屆,林松淑又一次當選。新年到來時,她心里多了幾個心愿:她希望居民生活越來越幸福,也能有更多年輕人投身社區工作中,在基層鍛煉成長;也希望做了心臟搭橋手術的丈夫能逐漸恢復,不用再為丈夫的健康擔憂。
“十幾年下來,工作得越久,越是喜歡這份工作。”林松淑說,“居民們信任我,我就會充滿力量,就更有責任為大家做好服務。”(記者 段續 周萬鵬)
初訪——林松淑:一心一意為社區 大事小情總關情
吉林省延吉市公園街道園輝社區黨委書記林松淑在延吉家喻戶曉,住戶遇到困難,第一個想到的就是這位朝鮮族阿姨。
2001年社區換屆,十幾個朝族阿邁(朝鮮族對“老媽媽”的稱謂)來到了林松淑家中,請這位從小幫當居委會主任母親抄寫居民名冊的能人,當社區的當家人。彼時,林松淑開辦了一家幼兒園,收入不錯,生活也有滋有味。
為了滿足群眾期待,她關掉幼兒園,被選為社區“當家人”,一干就是16年。自從成為社區書記那天起,她的目標只有一個:讓生活在園輝社區的居民更幸福。

林松淑(右)在老年活動室內與社區居民在一起
一天,一位居民因自家的下水道堵塞找到社區,林松淑承諾幫助修理,但忙了一上午,她把這事忘得一干二凈,下午,這位居民又來了,“林書記,我在家等了一上午也沒等到你來。”
“慚愧極了。”林松淑說,“我只能告訴他,我一會就過去。”望著居民遠去的背影,林松淑暗下決心,以后絕不允許這樣的事情發生。她開始寫民生日記,認真記錄看到的、想到的、居民需要的以及服務居民的經驗感受,這一寫就是16年,15本,35萬余字。
點滴記錄中,林松淑對工作的感情越來越濃,和居民的心也越來越近。“民生日記”把自己的喜怒哀樂與居民緊緊地聯系在一起。
2011年,延吉市啟動“暖房子”工程,林松淑帶領社區工作人員起早貪黑地到每一個住戶家中,爭取住戶的理解和支持。
不到半年,他們入戶1.5萬多次,共代收分戶改造、防盜門等各項費用120多萬元。林松淑還為出國居民換窗和火炕樓地暖改造墊付3.5萬元。
2012年5月,園輝社區72棟居民樓全部改造完畢。居民們住進了暖房子,而林松淑卻因說話過多,嗓子就此嘶啞了。
在園輝社區,有幾百名境外、域外勞務人員,解決其后顧之憂成了林松淑牽掛的事情。林松淑個人出資購買了保險柜,為出國人員保管存折、房照、金銀首飾等貴重物品,并幫助他們定期繳納養老保險、收取房租。幾年來無一差錯,外出居民親切地稱她為“娘家人”。
林松淑還是“林媽媽”。針對社區留守兒童多的問題,園輝社區組織創辦了未成年人假日學校,利用雙休日組織孩子學習、活動。為此,林松淑將自己經營幼兒園的小樓房當做校舍,還動員十多名老教師、老干部成立輔導組。參觀博物館、排演節目、建立興趣小組……假日學校越辦越紅火。
很多居民說,正是因為林松淑的努力,居民沒有了后顧之憂,社區變得更加幸福。“這是我的責任。”林松淑說。(記者 段續)
年終歲尾,但林松淑依舊在忙碌:定期去孤寡老人家看望、隨時為社區居民幫忙、及時為鄰里解憂……外人看,林松淑每天忙活的事情很雷同、每年從事的工作很相似。但她從沒覺得乏味:“進入新時代,居民需求不斷變化,每時每刻都有新情況,新挑戰。”

林松淑在十九大宣講展板上張貼宣講材料,記錄宣講日程。
這一年,林松淑當選黨的十九大代表,盛會歸來,她迅速投身到十九大精神宣講與踐行中,更加認真勤懇,讓社區成為十九大精神離老百姓最近的地方。
園輝社區成立了“新時代傳習所”,在林松淑帶動下,社區用朝鮮語、漢語做宣傳,拿群眾最常遇、最關心的養老、住房、醫療、教育說事兒。朝鮮族群眾能歌善舞,林松淑挑選了幾位能編能跳的群眾組織者,為他們深入講解精神,把報告宣講結合到日常文娛活動中。
“社區活力越來越大,能起到覆蓋效果。”林松淑說。十幾年如一日的工作,林松淑深知群眾的所思所想,她把報告結合居民生活“翻譯”得更加通俗易懂,用朝鮮語和朝鮮族群眾交流報告,讓他們理解起來更輕松。
這一年,小城延吉發展迅速,越來越多的游客前來體驗朝鮮族風情,服務業快速發展,在社區租住的外來務工人員多了起來,給管理帶來許多新情況。
林松淑和社區干部一起,把“服務好外來人員”提上了工作日程。他們建立起外來務工人員檔案,協調就業部門獲取信息幫助就業,讓遠離家鄉的他們心暖。
“外來戶”房廷寶從舒蘭市剛剛到延吉謀生時,生活拮據,都說延吉發展好,但他人生地不熟,為掙錢發愁。“幸虧遇到了林書記。”他逢人便說。林松淑了解到他的情況,鼓勵他加入社區家政服務隊,又幫他租房子、辦執照,一個建材商店張羅了起來。
剛開店時,大事小情耗費精力,房廷寶難以照看兒子,林松淑和社區干部又主動幫他照顧兒子的起居學習。小店的生意也走上正軌,房廷寶安頓了下來,延吉成了他的第二故鄉。

林松淑(右一)在社區為居民服務。
這一年,對林松淑來說,意味著更大的責任。她深知,代表就是榜樣,榜樣就是代表。雖然取得一些成績,但絕不能躺在功勞簿上睡大覺,必須加倍付出。
她依舊將自己的所有精力放在工作上,社區住戶遇到困難,第一個想到的就是這位朝鮮族阿姨。她依舊把瑣事辦得井井有條,盡心盡力扮演著這些角色:社區建設領路人、服務居民貼心人、出國人員娘家人、外來務工人員婆家人、居家養老的贍養人、留守兒童監護人、失足人員的幫教人……

這是林松淑歷年來記錄的民生日記
這一年,林松淑繼續著十七年來的習慣,每天記錄民生日記,認真記錄下看到的、想到的、服務居民的經驗感受,把自己、把工作的喜怒哀樂與居民、與社區緊緊聯系在一起。
變化無處不在。社區工作人員收入穩步提高,工作起來更有勁頭。社區里面,從原來需要自己生火取暖到現在集中供暖,從原來跑很遠交電費到現在社區代收,從原來孤寡老人孤獨生活到現在得到社區關懷,好政策讓社區居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
這一年,社區換屆,林松淑又一次當選。新年到來時,她心里多了幾個心愿:她希望居民生活越來越幸福,也能有更多年輕人投身社區工作中,在基層鍛煉成長;也希望做了心臟搭橋手術的丈夫能逐漸恢復,不用再為丈夫的健康擔憂。
“十幾年下來,工作得越久,越是喜歡這份工作。”林松淑說,“居民們信任我,我就會充滿力量,就更有責任為大家做好服務。”(記者 段續 周萬鵬)
初訪——林松淑:一心一意為社區 大事小情總關情
吉林省延吉市公園街道園輝社區黨委書記林松淑在延吉家喻戶曉,住戶遇到困難,第一個想到的就是這位朝鮮族阿姨。
2001年社區換屆,十幾個朝族阿邁(朝鮮族對“老媽媽”的稱謂)來到了林松淑家中,請這位從小幫當居委會主任母親抄寫居民名冊的能人,當社區的當家人。彼時,林松淑開辦了一家幼兒園,收入不錯,生活也有滋有味。
為了滿足群眾期待,她關掉幼兒園,被選為社區“當家人”,一干就是16年。自從成為社區書記那天起,她的目標只有一個:讓生活在園輝社區的居民更幸福。

林松淑(右)在老年活動室內與社區居民在一起
一天,一位居民因自家的下水道堵塞找到社區,林松淑承諾幫助修理,但忙了一上午,她把這事忘得一干二凈,下午,這位居民又來了,“林書記,我在家等了一上午也沒等到你來。”
“慚愧極了。”林松淑說,“我只能告訴他,我一會就過去。”望著居民遠去的背影,林松淑暗下決心,以后絕不允許這樣的事情發生。她開始寫民生日記,認真記錄看到的、想到的、居民需要的以及服務居民的經驗感受,這一寫就是16年,15本,35萬余字。
點滴記錄中,林松淑對工作的感情越來越濃,和居民的心也越來越近。“民生日記”把自己的喜怒哀樂與居民緊緊地聯系在一起。
2011年,延吉市啟動“暖房子”工程,林松淑帶領社區工作人員起早貪黑地到每一個住戶家中,爭取住戶的理解和支持。
不到半年,他們入戶1.5萬多次,共代收分戶改造、防盜門等各項費用120多萬元。林松淑還為出國居民換窗和火炕樓地暖改造墊付3.5萬元。
2012年5月,園輝社區72棟居民樓全部改造完畢。居民們住進了暖房子,而林松淑卻因說話過多,嗓子就此嘶啞了。
在園輝社區,有幾百名境外、域外勞務人員,解決其后顧之憂成了林松淑牽掛的事情。林松淑個人出資購買了保險柜,為出國人員保管存折、房照、金銀首飾等貴重物品,并幫助他們定期繳納養老保險、收取房租。幾年來無一差錯,外出居民親切地稱她為“娘家人”。
林松淑還是“林媽媽”。針對社區留守兒童多的問題,園輝社區組織創辦了未成年人假日學校,利用雙休日組織孩子學習、活動。為此,林松淑將自己經營幼兒園的小樓房當做校舍,還動員十多名老教師、老干部成立輔導組。參觀博物館、排演節目、建立興趣小組……假日學校越辦越紅火。
很多居民說,正是因為林松淑的努力,居民沒有了后顧之憂,社區變得更加幸福。“這是我的責任。”林松淑說。(記者 段續)
微信 掃一掃 關注
《延吉新聞網》公眾號

延吉新聞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延吉新聞網”的所有文字、圖片和視頻,版權均屬延吉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被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來源:延吉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凡本網摘錄或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將注明具體的來源,其目的在于向社會公眾傳遞、共享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也不構成任何其他建議。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信息來源,并自行承擔版權等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