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業奉獻的“中國好人”王淑清
王淑清是延吉市北山街道丹英社區黨委書記兼主任。她曾被授予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范個人、全國人民調解工作先進個人、全國社會工作之星、全國模范小巷總理,吉林省優秀黨務工作者……,在中央文明辦日前發布的2017年12月“中國好人榜”中,她又榮獲敬業奉獻類別“中國好人”稱號。

王淑清榮登“中國好人榜”
可是多少榮譽、多少光環,都無法代替社區居民的有口皆碑。16年來,她堅守著服務群眾的前沿陣地,守護著丹英社區3000多個家庭的和諧與安寧,讓生活在這里的居民無比依賴和眷戀。她在16載嚴寒酷暑里,詮釋了一名社區工作者的使命和大愛。
丟下每月5000塊偏掙300塊
她不做老板改做社區書記
2003年之前,王淑清經營著一家家政公司,由于創業早每月收入都能保持5000元左右,非常可觀。本來生意做得順風順水,可是丹英社區推選書記,熱心的居民們推選了她,一面是月收5000元一面是每月300元。沒辦公室、沒工作人員、沒有資金,面臨著一大堆困難,可在幾番思想斗爭后,王淑清毅然挑起了社區工作的重擔。
上任后的王淑清對群眾立下“軍令狀”,決心徹底改變落后局面。她每天堅持第一個來最后一個走,從解決辦公環境入手,四處奔走,多方協調,就這樣一家房建公司會議室變成了社區辦公室。而后,她又開始入戶走訪,傾聽居民訴求,攻克一個個遺留問題,著力改善社區環境。

王淑清和居民嘮家常
丹英社區屬于老城區,轄區內有一條路年久失修,雨天兩腳泥,晴天一身灰,居民出行相當不方便,周圍居民日日夜夜盼望著早日修路。2004年,王淑清在一次入戶走訪時得知此事。為了圓居民們多年的修路夢,王淑清對附近居民逐戶進行走訪,聽取居民意見,找到問題關鍵。經過反復琢磨,她想出了個辦法:政府出大頭,企業出“中頭”,百姓出小頭,共同出資修好這條路。主意是個好主意,可實行起來卻很難,哪一方工作都不好做。
王淑清不怕難,她幾次找到市領導,說明情況,市領導同意政府出資修路;她又找到駐區企業,一家一家做通了工作。居民雖然是象征性地拿一點錢,可仍有不少人不想往外掏。王淑清又帶著工作人員挨家挨戶進行說服,終于解決了資金問題,路修好了,百姓的心也順暢了。
就這樣,在王樹清的協調推動下,泥濘多年的愛民路順利得到了改造,居民區地下水很快并入城市管網,小區路燈亮到了居民門口。在她的倡導努力下,社區又建起了返鄉創業一條街,創建了“蒲公英之家”,建立了志愿服務隊伍,為出國勞務家庭留守兒童、空巢老人提供細致周到的服務。社區也連續8年被評為“五好社區”,先后榮獲全國民族團結社區、全國改革創新典型社區、全國禁毒工作先進集體等各級榮譽近百項。
百姓的事大于天
她以心換心受到居民愛戴
為了讓居民能夠隨時找到她,王淑清一直保持著手機24小時開機的習慣。夫妻打仗、鄰里糾紛、房屋漏水等等,只要接到求救電話,無論白天黑夜,身在何方,她都會在最短的時間內到達現場化解矛盾、處理問題。
2007年12月,王淑清因為到龍井辦事沒有趕回來,在次日凌晨1點鐘接到了社區金姓的一個老人兒子打來電話,說父親病了,呼吸困難,高燒到39度,老人誰的話都不聽,就希望王書記能夠到家為他打針。接到電話,王淑清沒有猶豫,穿上衣服打車回到了延吉。所有的藥店都關門了,找到醫院醫生又說患者不到不能開處方藥。王淑清突然想到轄區內有個藥店,老板晚間在藥店居住,就敲開了門購買了退熱消炎等針劑。當過保健醫生的她熟練地為老人輸上了液體,老人很快就退了燒,也來了精神。

王淑清與消防部隊代表共同慰問轄區老人 民政局供圖
2013年春節期間,丹城委300多戶居民家因暖氣管道老化破裂,造成居民停止取暖。正逢家家都在團圓,居民們都非常著急。王淑清清早得到消息后,沒吃飯就與相關部門協調,自己打車去接維修人員到現場。維修人員表明此處屬于居民個人承擔費用范圍,需先交錢才能維修。想到過年到居民家收錢大家都很反感和抵觸。為了盡快恢復供暖,王淑清就以個人名譽打了張欠條,自己親自監工,在當天深夜全部搶修完畢,300多戶居民家里恢復了供暖,可她自己連年夜飯都沒吃上。
像這樣的事情還有很多很多,王淑清常說:“百姓的事大于天,自己的事再大也是小事。”社區居民把她當成了家人、親人。她也以一個大家長的身份,用心溫暖著社區的每一名群眾。
帶病依舊堅持工作
她放不下心中的那份牽掛
多年來,王淑清為居民安定和諧的幸福生活,四處奔波,不辭勞苦。她犧牲了每個節假日,日夜走在家訪的大街小巷;她放棄了陪伴家人的機會,常年走進居民家中問寒問暖。長年累月不停地超負荷運轉,讓她的身心疲憊到了極點。她做過幾次手術,卻從來沒有好好靜養,每次都是一拆線就回到了工作崗位,因術后缺少靜養導致傷口發炎身體發燒,她吃上消炎藥繼續工作。

王淑清走訪慰問轄區抗美援朝老軍人 民政局供圖
去年夏天,王淑清到醫院檢查時醫生懷疑她得了淋巴癌,讓她等待專家復診。回家的路上,王淑清哭了,她暗想:“不行,就算我真的活不長了,也要把手邊沒干完的工作做完!”后來,經專家會診,她的病是甲狀腺多發性腫瘤、淋巴有炎癥。經歷了這個過程,她更加明白自己生命存在的意義:“只要我在一天,就要多為老百姓做一點實事。”
可就在不久前,王淑清拿到了一份體檢報告單,報告單上的一項陽性指標意味著她患上了胃癌。她拿著報告單,失魂落魄地走在冷風里,任憑淚水在臉上流淌。她不是怕死,而是她還惦記著居民張大爺的囑咐,因為張大爺叮囑子女,自己要有西去的那一天,一定要讓王淑清送他最后一程自己才安心;她還記得轄區內還有居民的房照沒有辦完,她還放不下留守兒童金晶一家人,小金晶剛剛8歲,爺爺奶奶又年事已高,一家老小都需要社區照顧……。
這些年,王樹清早已把自己融入到社區3018個家庭中,社區居民也早已把社區當成了一個大家庭,把她當成了當家人。王淑清本來兩年前到了退休的年齡,但看到居民們那一雙雙渴望、信任和留戀的眼神,她無論如何邁不動步子,舍不得社區、更舍不得手拉手、心貼心的居民群眾。如今,得知自己患上了胃癌,更增添了對社區兄弟姐妹無限的眷戀。“再多給我些時間吧,我還能為黨和政府解憂,還能為居民做更點實事……”。擦干了淚水,藏好了診斷書,王淑清又精神飽滿地回到工作崗位上,依舊風風火火地奔走的丹英社區的街頭巷尾。

王淑清榮登“中國好人榜”
丟下每月5000塊偏掙300塊
她不做老板改做社區書記
2003年之前,王淑清經營著一家家政公司,由于創業早每月收入都能保持5000元左右,非常可觀。本來生意做得順風順水,可是丹英社區推選書記,熱心的居民們推選了她,一面是月收5000元一面是每月300元。沒辦公室、沒工作人員、沒有資金,面臨著一大堆困難,可在幾番思想斗爭后,王淑清毅然挑起了社區工作的重擔。
上任后的王淑清對群眾立下“軍令狀”,決心徹底改變落后局面。她每天堅持第一個來最后一個走,從解決辦公環境入手,四處奔走,多方協調,就這樣一家房建公司會議室變成了社區辦公室。而后,她又開始入戶走訪,傾聽居民訴求,攻克一個個遺留問題,著力改善社區環境。

王淑清和居民嘮家常
王淑清不怕難,她幾次找到市領導,說明情況,市領導同意政府出資修路;她又找到駐區企業,一家一家做通了工作。居民雖然是象征性地拿一點錢,可仍有不少人不想往外掏。王淑清又帶著工作人員挨家挨戶進行說服,終于解決了資金問題,路修好了,百姓的心也順暢了。
就這樣,在王樹清的協調推動下,泥濘多年的愛民路順利得到了改造,居民區地下水很快并入城市管網,小區路燈亮到了居民門口。在她的倡導努力下,社區又建起了返鄉創業一條街,創建了“蒲公英之家”,建立了志愿服務隊伍,為出國勞務家庭留守兒童、空巢老人提供細致周到的服務。社區也連續8年被評為“五好社區”,先后榮獲全國民族團結社區、全國改革創新典型社區、全國禁毒工作先進集體等各級榮譽近百項。
百姓的事大于天
她以心換心受到居民愛戴
為了讓居民能夠隨時找到她,王淑清一直保持著手機24小時開機的習慣。夫妻打仗、鄰里糾紛、房屋漏水等等,只要接到求救電話,無論白天黑夜,身在何方,她都會在最短的時間內到達現場化解矛盾、處理問題。
2007年12月,王淑清因為到龍井辦事沒有趕回來,在次日凌晨1點鐘接到了社區金姓的一個老人兒子打來電話,說父親病了,呼吸困難,高燒到39度,老人誰的話都不聽,就希望王書記能夠到家為他打針。接到電話,王淑清沒有猶豫,穿上衣服打車回到了延吉。所有的藥店都關門了,找到醫院醫生又說患者不到不能開處方藥。王淑清突然想到轄區內有個藥店,老板晚間在藥店居住,就敲開了門購買了退熱消炎等針劑。當過保健醫生的她熟練地為老人輸上了液體,老人很快就退了燒,也來了精神。

王淑清與消防部隊代表共同慰問轄區老人 民政局供圖
像這樣的事情還有很多很多,王淑清常說:“百姓的事大于天,自己的事再大也是小事。”社區居民把她當成了家人、親人。她也以一個大家長的身份,用心溫暖著社區的每一名群眾。
帶病依舊堅持工作
她放不下心中的那份牽掛
多年來,王淑清為居民安定和諧的幸福生活,四處奔波,不辭勞苦。她犧牲了每個節假日,日夜走在家訪的大街小巷;她放棄了陪伴家人的機會,常年走進居民家中問寒問暖。長年累月不停地超負荷運轉,讓她的身心疲憊到了極點。她做過幾次手術,卻從來沒有好好靜養,每次都是一拆線就回到了工作崗位,因術后缺少靜養導致傷口發炎身體發燒,她吃上消炎藥繼續工作。

王淑清走訪慰問轄區抗美援朝老軍人 民政局供圖
可就在不久前,王淑清拿到了一份體檢報告單,報告單上的一項陽性指標意味著她患上了胃癌。她拿著報告單,失魂落魄地走在冷風里,任憑淚水在臉上流淌。她不是怕死,而是她還惦記著居民張大爺的囑咐,因為張大爺叮囑子女,自己要有西去的那一天,一定要讓王淑清送他最后一程自己才安心;她還記得轄區內還有居民的房照沒有辦完,她還放不下留守兒童金晶一家人,小金晶剛剛8歲,爺爺奶奶又年事已高,一家老小都需要社區照顧……。
這些年,王樹清早已把自己融入到社區3018個家庭中,社區居民也早已把社區當成了一個大家庭,把她當成了當家人。王淑清本來兩年前到了退休的年齡,但看到居民們那一雙雙渴望、信任和留戀的眼神,她無論如何邁不動步子,舍不得社區、更舍不得手拉手、心貼心的居民群眾。如今,得知自己患上了胃癌,更增添了對社區兄弟姐妹無限的眷戀。“再多給我些時間吧,我還能為黨和政府解憂,還能為居民做更點實事……”。擦干了淚水,藏好了診斷書,王淑清又精神飽滿地回到工作崗位上,依舊風風火火地奔走的丹英社區的街頭巷尾。
【責編 王春榮 李軍廣】
微信 掃一掃 關注
《延吉新聞網》公眾號

延吉新聞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延吉新聞網”的所有文字、圖片和視頻,版權均屬延吉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被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來源:延吉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凡本網摘錄或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將注明具體的來源,其目的在于向社會公眾傳遞、共享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也不構成任何其他建議。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信息來源,并自行承擔版權等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