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吉西市場:30年的華麗蛻變
歷經近3年的原址重建,延吉市地標性建筑——延吉西市場以嶄新的面貌重回大眾視線。30多年來,延吉西市場從應運而生,到不斷擴大,從拆建重建,到華麗回歸,它陪伴了太多人的青春年華,承載了太多人的創業故事,也見證了延吉商業的發展。

曾經的延吉西市場 金洪石 攝
延吉西市場始建于上個世紀80年代,誕生之初只是一個單一的農貿集市,隨著時間的變遷,它逐漸發展成為一個有1.5萬多平方米經營場地,集工貿、農貿為一體的樓層式、綜合性集貿市場,日客流量達8萬人次,攤位數3700個,從業人員6000余人。
30多年來,延吉西市場從冷落清靜到生意紅火,從客流稀疏到人潮擁擠,儼然成為延吉市人員最密集的商場。它在滿足城鄉居民消費需求的同時也在經濟發展、安置勞動力就業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西市場原址內部場景 李軍廣 攝

西市場原址內部場景 李軍廣 攝
韓女士在延吉西市場從事服裝經營已有29年。1989年,年僅18歲的韓女士來到延吉,她的創業第一站便是西市場。從此,她在西市場“安家落戶”,見證了西市場的變遷。
回憶起初到西市場的情景,韓女士記憶猶新,“那時二樓有很多空床位,每天顧客都只是稀稀拉拉的。”但是,這種狀態并沒有持續很久,1990年,服裝行業發生了質與量的飛躍,隨即迎來了銷售高潮。“很多攤主都到福建石獅采購,然后成麻袋的空運回來,周邊縣市的商販都到西市場批發進貨。” 韓女士回憶道,每天都要整理貨品到凌晨1點才能休息,早上還要早點起來,雇車將補貨拉到市場,否則第二天就將面臨缺貨的問題。
當時以批發為主的銷售方式,使得西市場銷售量急速增加,而一個柜臺一天的利潤就能達到一兩萬元,甚至更多。西市場一度成為東北三省最大的市場,曾被國家評為最具有影響力的品牌市場,為延吉的經濟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西市場主體建筑已被拆除 楊婷婷 攝

延吉市西市場改造工程建設現場 付楊 攝
然而,就在1992年,服裝樣式發生了轉型,流行趨勢從商務正裝變成了休閑裝,加上國際經濟形勢動蕩,延吉市的市場間接受到影響,整個西市場生意變得蕭條,包括韓女士在內的不少業主都虧損嚴重。
眼瞅著進的貨賣不出去,讓當時已經懷孕兩個多月的韓女士十分上火,經常以淚洗面,“一件110元進的西服,90元就賣,進的衣服落地就賠,不過賠錢賣也高興,因為賣出一件就少虧一點。”就在那樣的艱難時期,韓女士沒有放棄,每天挺著大肚子,拿著衣服叫賣,只要能把手中的貨換成現錢揣到兜里,虧多少都賣。像韓女士一樣堅守事業的“西市人”有很多,他們賭上所有,放手一搏,只為守住自己的創業夢。
功夫不負有心人,直到1994年,所有人終于迎來了轉機,服裝行業迎來第二次飛躍,西市場恢復活力,生意又紅火起來。此后,交通越來越發達,周邊縣市的商販開始陸續到沈陽、哈爾濱等地批發采購,西市場銷售模式逐漸從批發向零售轉型。雖然營業額下降,收入減少,但是收入平穩,一個柜臺每個月基本穩定在幾千元錢,大家享受著平淡的幸福。

延吉西市場過渡經營場所 金洪石 攝
隨著時間的推移,延吉西市場內棚架、電線逐漸老化,加上攤位越來越擁擠,走廊狹窄堆滿貨物,西市場出現了消防、抗震等重大安全隱患。2015年10月,市政府決定對西市場進行拆除重建。
“當時聽說西市場要拆除,讓我離開這個奮斗多年的地方,我還真是挺舍不得。”韓女士說。這種情既是對自己打拼出來的事業的留戀,更是對這些年來朝夕相處,不是親人勝似親人的“家人”的留戀。
為消除業主顧慮,此次改造,政府堅持“市場原有功能不變,百姓市場定位不變,服務大眾宗旨不變”的原則,把西市場建設成安全設施完備、功能齊全、交通便利、具有民族特色的新型綜合市場,并在“大千城”設立過渡安置經營場所。同年12月,延吉西市場正式關閉。

改造后的延吉西市場 楊婷婷 攝

延吉西市場室內扶梯 楊婷婷 攝

延吉西市場停車場 楊婷婷 攝
從老樓爆破拆除,到新樓拔地而起,百姓們翹首以待。經過三年的精心建造,延吉西市場如期完工。重建后的西市場建筑面積約為11.7萬平方米,地下3層、地上6層(局部12層),共分為停車區、市場經營區、商務區三個區域。停車區在地下一、二、三層,約有900個停車泊位,在新華街、參花街各有一個雙向進出口,以滿足顧客和業主的停車需要。
“新西市場環境好,消防合格,交通還便利,干了這么多年,還能再回到這么好的西市場經營,特別高興,希望以后生意越來越好。”西市場改造完成后,業主趙美淑趕到自己的攤位前看了又看,心里盤算著如何好好置辦自己的新“家”。
11月3日,延吉西市場將以全新的面貌迎接八方來客。期待西市場的明天更加美好。

曾經的延吉西市場 金洪石 攝
30多年來,延吉西市場從冷落清靜到生意紅火,從客流稀疏到人潮擁擠,儼然成為延吉市人員最密集的商場。它在滿足城鄉居民消費需求的同時也在經濟發展、安置勞動力就業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西市場原址內部場景 李軍廣 攝

西市場原址內部場景 李軍廣 攝
韓女士在延吉西市場從事服裝經營已有29年。1989年,年僅18歲的韓女士來到延吉,她的創業第一站便是西市場。從此,她在西市場“安家落戶”,見證了西市場的變遷。
回憶起初到西市場的情景,韓女士記憶猶新,“那時二樓有很多空床位,每天顧客都只是稀稀拉拉的。”但是,這種狀態并沒有持續很久,1990年,服裝行業發生了質與量的飛躍,隨即迎來了銷售高潮。“很多攤主都到福建石獅采購,然后成麻袋的空運回來,周邊縣市的商販都到西市場批發進貨。” 韓女士回憶道,每天都要整理貨品到凌晨1點才能休息,早上還要早點起來,雇車將補貨拉到市場,否則第二天就將面臨缺貨的問題。
當時以批發為主的銷售方式,使得西市場銷售量急速增加,而一個柜臺一天的利潤就能達到一兩萬元,甚至更多。西市場一度成為東北三省最大的市場,曾被國家評為最具有影響力的品牌市場,為延吉的經濟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西市場主體建筑已被拆除 楊婷婷 攝

延吉市西市場改造工程建設現場 付楊 攝
眼瞅著進的貨賣不出去,讓當時已經懷孕兩個多月的韓女士十分上火,經常以淚洗面,“一件110元進的西服,90元就賣,進的衣服落地就賠,不過賠錢賣也高興,因為賣出一件就少虧一點。”就在那樣的艱難時期,韓女士沒有放棄,每天挺著大肚子,拿著衣服叫賣,只要能把手中的貨換成現錢揣到兜里,虧多少都賣。像韓女士一樣堅守事業的“西市人”有很多,他們賭上所有,放手一搏,只為守住自己的創業夢。
功夫不負有心人,直到1994年,所有人終于迎來了轉機,服裝行業迎來第二次飛躍,西市場恢復活力,生意又紅火起來。此后,交通越來越發達,周邊縣市的商販開始陸續到沈陽、哈爾濱等地批發采購,西市場銷售模式逐漸從批發向零售轉型。雖然營業額下降,收入減少,但是收入平穩,一個柜臺每個月基本穩定在幾千元錢,大家享受著平淡的幸福。

延吉西市場過渡經營場所 金洪石 攝
“當時聽說西市場要拆除,讓我離開這個奮斗多年的地方,我還真是挺舍不得。”韓女士說。這種情既是對自己打拼出來的事業的留戀,更是對這些年來朝夕相處,不是親人勝似親人的“家人”的留戀。
為消除業主顧慮,此次改造,政府堅持“市場原有功能不變,百姓市場定位不變,服務大眾宗旨不變”的原則,把西市場建設成安全設施完備、功能齊全、交通便利、具有民族特色的新型綜合市場,并在“大千城”設立過渡安置經營場所。同年12月,延吉西市場正式關閉。

改造后的延吉西市場 楊婷婷 攝

延吉西市場室內扶梯 楊婷婷 攝

延吉西市場停車場 楊婷婷 攝
“新西市場環境好,消防合格,交通還便利,干了這么多年,還能再回到這么好的西市場經營,特別高興,希望以后生意越來越好。”西市場改造完成后,業主趙美淑趕到自己的攤位前看了又看,心里盤算著如何好好置辦自己的新“家”。
11月3日,延吉西市場將以全新的面貌迎接八方來客。期待西市場的明天更加美好。
【責編 王春榮 李軍廣】
微信 掃一掃 關注
《延吉新聞網》公眾號

延吉新聞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延吉新聞網”的所有文字、圖片和視頻,版權均屬延吉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被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來源:延吉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凡本網摘錄或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將注明具體的來源,其目的在于向社會公眾傳遞、共享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也不構成任何其他建議。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信息來源,并自行承擔版權等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