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河開化 鳥兒紛至沓來
延吉新聞網3月28日訊(記者 李軍廣)春分過后,延吉市布爾哈通河冰面漸漸融化,連日來,野鴨、海鷗等“會飛的客人”紛紛來訪,嬉戲覓食,形成了一幅生態美景,帶來了濃濃的春天氣息。
據了解,近幾年,延吉市每年投入大量資金對轄區河道進行治理,如今河流水質一年比一年好,魚也多了,每到春秋兩季布爾哈通河都會有野鴨和海鷗等鳥類光顧,這些鳥類幾乎都是在此停留一個月后,便會飛走。

海鷗在布河上空飛翔 李軍廣 攝

海鷗在冰上休憩 李軍廣 攝

在布爾哈通河覓食的斑嘴鴨 李軍廣 攝

在布爾哈通河覓食的紅腳鷸 李軍廣 攝

在布爾哈通河覓食的白鹡鸰 李軍廣 攝

在布爾哈通河覓食的笛鸻 李軍廣 攝

攝影愛好者在布爾哈通河畔拍鳥 李軍廣 攝
海鷗(學名:Larus canus)是一種中等體型的鷗。體長38-44厘米,翼展106-125厘米,體重300-500克,壽命24年。 [1] 腿及無斑環的細嘴綠黃色,白尾,初級飛羽羽尖白色,具大塊的白色翼鏡。冬季頭及頸散見褐色細紋,有時嘴尖有黑色。海鷗身姿健美,惹人喜愛,其身體下部的羽毛就像雪一樣晶瑩潔白。海鷗是候鳥,分布于歐洲、亞洲至阿拉斯加及北美洲西部。遷徙時見于中國東北各省。越冬在整個沿海地區包括海南島及臺灣;也見于華東及華南地區的大部分內陸湖泊及河流。
斑嘴鴨(學名:Anas poecilorhyncha)屬大型鴨類,體型大小和綠頭鴨相似,體長50-64厘米,體重1千克左右。雌雄羽色相似。上嘴黑色,先端黃色,腳橙黃色,臉至上頸側、眼先、眉紋、頦和喉均為淡黃白色,遠處看起來呈白色,與深的體色呈明顯反差。通常棲息于淡水湖畔,亦成群活動于江河、湖泊、水庫、海灣和沿海灘涂鹽場等水域。鴨腳趾間有蹼,但很少潛水,游泳時尾露出水面,善于在水中覓食、戲水和求偶交配。喜歡干凈,常在水中和陸地上梳理羽毛精心打扮,睡覺或休息時互相照看。以植物為主食,也吃無脊椎動物和甲殼動物。分布于西伯利亞東南部、蒙古東部、薩哈林島、中國、朝鮮、日本、中南半島、緬甸、印度、尼泊爾、孟加拉國、斯里蘭卡。
紅腳鷸(學名:Tringa totanus):體長28厘米,上體褐灰,下體白色,胸具褐色縱紋。飛行時腰部白色明顯,次級飛羽具明顯白色外緣。尾上具黑白色細斑。虹膜黑褐色,嘴長直而尖,基部橙紅色,尖端黑褐色。腳較細長,亮橙紅色,繁殖期變為暗紅色。幼鳥橙黃色。常成小群遷徙。生活于草地、湖泊、沿海等地,主要以各種小型動物為食。該物種分布廣范,世界均有分布,繁殖于非洲及古北界;冬季南移遠及蘇拉威西、東帝汶及澳大利亞。在中國繁殖于東北地區,為夏候鳥和冬候鳥。春季于3-4月遷到東北繁殖地,秋季于9-10月遷離繁殖地。
白鹡鸰(學名:Motacilla alba):是雀形目鹡鸰科的鳥類,屬小型鳴禽,全長約18厘米,翼展31厘米,體重23克,壽命10年。體羽為黑白二色。棲息于村落、河流、小溪、水塘等附近,在離水較近的耕地、草場等均可見到。經常成對活動或結小群活動。以昆蟲為食。覓食時地上行走,或在空中捕食昆蟲。飛行時呈波浪式前進,停息時尾部不停上下擺動。繁殖期在3-7月,筑巢于屋頂、洞穴、石縫等處,巢由草莖、細根、樹皮和枯葉構成,巢呈杯狀。每窩產卵4-5枚。主要分布在歐亞大陸的大部分地區和非洲北部的阿拉伯地區,在中國有廣泛分布。
笛鸻(學名:Charadrius melodus):屬小型涉禽。呈沙色。大小如麻雀,跗蹠修長,脛下部亦裸出。中趾最長,趾間具蹼或不具蹼,后趾形小或退化。翅形尖長,第1枚初級飛羽退化,形狹窄,甚短小;第2枚初級飛羽較第3枚長或者等長。三級飛羽特長。尾形短圓,尾羽12枚。是遷徙性鳥類,通常沿海岸線、河道遷徙。棲息在近海岸邊的沙灘或石灘。成年的笛鸻腳部呈橙黃色,前額上兩眼間有一道黑間,在繁殖期頸上會出現一道黑環。雄鳥與雌鳥很難分辨,在繁殖期間雄鳥頸上的黑環較粗。吃水中的蟲、昆蟲、軟體動物及甲殼類。

海鷗 李軍廣 攝

海鷗 李軍廣 攝

海鷗 李軍廣 攝

海鷗 李軍廣 攝

海鷗 李軍廣 攝

海鷗 李軍廣 攝

海鷗 李軍廣 攝

海鷗 李軍廣 攝

海鷗 李軍廣 攝

海鷗 李軍廣 攝

海鷗 李軍廣 攝

海鷗 李軍廣 攝

海鷗 李軍廣 攝

海鷗 李軍廣 攝

海鷗 李軍廣 攝

海鷗 李軍廣 攝

紅腳鷸 李軍廣 攝

紅腳鷸 李軍廣 攝
據了解,近幾年,延吉市每年投入大量資金對轄區河道進行治理,如今河流水質一年比一年好,魚也多了,每到春秋兩季布爾哈通河都會有野鴨和海鷗等鳥類光顧,這些鳥類幾乎都是在此停留一個月后,便會飛走。

海鷗在布河上空飛翔 李軍廣 攝

海鷗在冰上休憩 李軍廣 攝

在布爾哈通河覓食的斑嘴鴨 李軍廣 攝

在布爾哈通河覓食的紅腳鷸 李軍廣 攝

在布爾哈通河覓食的白鹡鸰 李軍廣 攝

在布爾哈通河覓食的笛鸻 李軍廣 攝

攝影愛好者在布爾哈通河畔拍鳥 李軍廣 攝
海鷗(學名:Larus canus)是一種中等體型的鷗。體長38-44厘米,翼展106-125厘米,體重300-500克,壽命24年。 [1] 腿及無斑環的細嘴綠黃色,白尾,初級飛羽羽尖白色,具大塊的白色翼鏡。冬季頭及頸散見褐色細紋,有時嘴尖有黑色。海鷗身姿健美,惹人喜愛,其身體下部的羽毛就像雪一樣晶瑩潔白。海鷗是候鳥,分布于歐洲、亞洲至阿拉斯加及北美洲西部。遷徙時見于中國東北各省。越冬在整個沿海地區包括海南島及臺灣;也見于華東及華南地區的大部分內陸湖泊及河流。
斑嘴鴨(學名:Anas poecilorhyncha)屬大型鴨類,體型大小和綠頭鴨相似,體長50-64厘米,體重1千克左右。雌雄羽色相似。上嘴黑色,先端黃色,腳橙黃色,臉至上頸側、眼先、眉紋、頦和喉均為淡黃白色,遠處看起來呈白色,與深的體色呈明顯反差。通常棲息于淡水湖畔,亦成群活動于江河、湖泊、水庫、海灣和沿海灘涂鹽場等水域。鴨腳趾間有蹼,但很少潛水,游泳時尾露出水面,善于在水中覓食、戲水和求偶交配。喜歡干凈,常在水中和陸地上梳理羽毛精心打扮,睡覺或休息時互相照看。以植物為主食,也吃無脊椎動物和甲殼動物。分布于西伯利亞東南部、蒙古東部、薩哈林島、中國、朝鮮、日本、中南半島、緬甸、印度、尼泊爾、孟加拉國、斯里蘭卡。
紅腳鷸(學名:Tringa totanus):體長28厘米,上體褐灰,下體白色,胸具褐色縱紋。飛行時腰部白色明顯,次級飛羽具明顯白色外緣。尾上具黑白色細斑。虹膜黑褐色,嘴長直而尖,基部橙紅色,尖端黑褐色。腳較細長,亮橙紅色,繁殖期變為暗紅色。幼鳥橙黃色。常成小群遷徙。生活于草地、湖泊、沿海等地,主要以各種小型動物為食。該物種分布廣范,世界均有分布,繁殖于非洲及古北界;冬季南移遠及蘇拉威西、東帝汶及澳大利亞。在中國繁殖于東北地區,為夏候鳥和冬候鳥。春季于3-4月遷到東北繁殖地,秋季于9-10月遷離繁殖地。
白鹡鸰(學名:Motacilla alba):是雀形目鹡鸰科的鳥類,屬小型鳴禽,全長約18厘米,翼展31厘米,體重23克,壽命10年。體羽為黑白二色。棲息于村落、河流、小溪、水塘等附近,在離水較近的耕地、草場等均可見到。經常成對活動或結小群活動。以昆蟲為食。覓食時地上行走,或在空中捕食昆蟲。飛行時呈波浪式前進,停息時尾部不停上下擺動。繁殖期在3-7月,筑巢于屋頂、洞穴、石縫等處,巢由草莖、細根、樹皮和枯葉構成,巢呈杯狀。每窩產卵4-5枚。主要分布在歐亞大陸的大部分地區和非洲北部的阿拉伯地區,在中國有廣泛分布。
笛鸻(學名:Charadrius melodus):屬小型涉禽。呈沙色。大小如麻雀,跗蹠修長,脛下部亦裸出。中趾最長,趾間具蹼或不具蹼,后趾形小或退化。翅形尖長,第1枚初級飛羽退化,形狹窄,甚短小;第2枚初級飛羽較第3枚長或者等長。三級飛羽特長。尾形短圓,尾羽12枚。是遷徙性鳥類,通常沿海岸線、河道遷徙。棲息在近海岸邊的沙灘或石灘。成年的笛鸻腳部呈橙黃色,前額上兩眼間有一道黑間,在繁殖期頸上會出現一道黑環。雄鳥與雌鳥很難分辨,在繁殖期間雄鳥頸上的黑環較粗。吃水中的蟲、昆蟲、軟體動物及甲殼類。

海鷗 李軍廣 攝

海鷗 李軍廣 攝

海鷗 李軍廣 攝

海鷗 李軍廣 攝

海鷗 李軍廣 攝

海鷗 李軍廣 攝

海鷗 李軍廣 攝

海鷗 李軍廣 攝

海鷗 李軍廣 攝

海鷗 李軍廣 攝

海鷗 李軍廣 攝

海鷗 李軍廣 攝

海鷗 李軍廣 攝

海鷗 李軍廣 攝

海鷗 李軍廣 攝

海鷗 李軍廣 攝

紅腳鷸 李軍廣 攝

紅腳鷸 李軍廣 攝
微信 掃一掃 關注
《延吉新聞網》公眾號

延吉新聞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延吉新聞網”的所有文字、圖片和視頻,版權均屬延吉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被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來源:延吉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凡本網摘錄或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將注明具體的來源,其目的在于向社會公眾傳遞、共享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也不構成任何其他建議。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信息來源,并自行承擔版權等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