錯時放學指定區域規定路徑 進學小學秩序管理有實招
延吉新聞網9月17日訊(記者 韓丹)家長等候區、學生通道、輔導班等候區三個區域依次排開,等待接孩子的每列家長隊伍里均有家長志愿者維持秩序…… 9月16日14:10分,在延吉市進學小學門口,一年級“小豆包”們踏著整齊的步伐,在班主任老師的引領下點對點的走向家長接待區域,此時天空中的雨絲毫沒有停歇的跡象,但放學秩序卻那么井然有序,沒有一點點擁堵的情況。

家長有序在等待區等候學生放學,家長志愿者維護秩序

班主任引領已接完學生的家長有序離開通道
為全力做好創建全國文明城市最后沖刺,使全市的學生在上、放學時更加文明有序,有效緩解上下學校園周邊交通擁堵狀況,延吉市教育局組織全市中小學、幼兒園在進學小學召開了放學秩序管理現場觀摩活動。在觀摩現場,校園內,學生錯時錯峰排隊,按指定路線到集結,各班無交叉、無碰撞,錯落有序出樓、出校。校園外,家長在指定位置停放車輛,并在劃分好的等待區按順序列隊等候,家長志愿者維持隊列秩序,點對點接到孩子后在班主任的引領下快速離開等候區。整個放學過程,校園內外學生、家長有條不紊、文明有序,道路通行暢通無阻。

放學現場

各中小學、幼兒園現場座談,交流放學秩序管理心得
據了解,延吉市進學小學現階段共有61個教學班3241名學生,分為東西兩個校區,人數上的壓力不同程度上造成兩個校區在上下學時間段會出現交通人員擁堵。學校不斷總結經驗,結合學校以及周邊交通實際情況,積極制定了“一點兩錯三專”放學機制。自該機制實施以來,有效緩解了校園周邊交通擁堵的問題。一年級的放學速度由原來的30分鐘提高到最快6分鐘,高年級的速度比一年級更快。與此同時,該校放學全程皆由學校護衛隊志愿者和保安統一指揮和護送。家長志愿者負責監督提醒本班家長,并積極做到進學小學文明放學五個“不”準則,即不留一片垃圾、不扔一個煙頭、不隨地吐痰、不擁擠拉拽、不逗留消費。
“一個有效方案的實施,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不斷地揣摩、實踐、培訓、演練、修改、再練……直到達到最方便、最省時、最有序、最安全。”在隨后的交流座談會上,進學小學校長康偉華同與會人員交流學校放學的經驗。據了解,該校采取的放學機制,已在疫情復課初期便開始制定并實施,經過長期的總結、推敲、演練等最終形成的。
市教育局相關負責人表示,學生上下學工作是對學校管理水平、管理能力的綜合考驗,全市各中小學、幼兒園要進一步研究上下學機制,科學、嚴謹、細致地完善上下學方案,從細微之處入手,切實做到上下學有秩序、有節奏,保安全、保衛生,真正讓錯峰錯時放學落到實處,切實打造平安、有秩序上下學環境,為創建全國文明城最后沖刺貢獻力量。

家長有序在等待區等候學生放學,家長志愿者維護秩序

班主任引領已接完學生的家長有序離開通道
為全力做好創建全國文明城市最后沖刺,使全市的學生在上、放學時更加文明有序,有效緩解上下學校園周邊交通擁堵狀況,延吉市教育局組織全市中小學、幼兒園在進學小學召開了放學秩序管理現場觀摩活動。在觀摩現場,校園內,學生錯時錯峰排隊,按指定路線到集結,各班無交叉、無碰撞,錯落有序出樓、出校。校園外,家長在指定位置停放車輛,并在劃分好的等待區按順序列隊等候,家長志愿者維持隊列秩序,點對點接到孩子后在班主任的引領下快速離開等候區。整個放學過程,校園內外學生、家長有條不紊、文明有序,道路通行暢通無阻。

放學現場

各中小學、幼兒園現場座談,交流放學秩序管理心得
據了解,延吉市進學小學現階段共有61個教學班3241名學生,分為東西兩個校區,人數上的壓力不同程度上造成兩個校區在上下學時間段會出現交通人員擁堵。學校不斷總結經驗,結合學校以及周邊交通實際情況,積極制定了“一點兩錯三專”放學機制。自該機制實施以來,有效緩解了校園周邊交通擁堵的問題。一年級的放學速度由原來的30分鐘提高到最快6分鐘,高年級的速度比一年級更快。與此同時,該校放學全程皆由學校護衛隊志愿者和保安統一指揮和護送。家長志愿者負責監督提醒本班家長,并積極做到進學小學文明放學五個“不”準則,即不留一片垃圾、不扔一個煙頭、不隨地吐痰、不擁擠拉拽、不逗留消費。
“一個有效方案的實施,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不斷地揣摩、實踐、培訓、演練、修改、再練……直到達到最方便、最省時、最有序、最安全。”在隨后的交流座談會上,進學小學校長康偉華同與會人員交流學校放學的經驗。據了解,該校采取的放學機制,已在疫情復課初期便開始制定并實施,經過長期的總結、推敲、演練等最終形成的。
市教育局相關負責人表示,學生上下學工作是對學校管理水平、管理能力的綜合考驗,全市各中小學、幼兒園要進一步研究上下學機制,科學、嚴謹、細致地完善上下學方案,從細微之處入手,切實做到上下學有秩序、有節奏,保安全、保衛生,真正讓錯峰錯時放學落到實處,切實打造平安、有秩序上下學環境,為創建全國文明城最后沖刺貢獻力量。
【責編 王春榮】
微信 掃一掃 關注
《延吉新聞網》公眾號

延吉新聞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延吉新聞網”的所有文字、圖片和視頻,版權均屬延吉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被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來源:延吉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凡本網摘錄或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將注明具體的來源,其目的在于向社會公眾傳遞、共享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也不構成任何其他建議。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信息來源,并自行承擔版權等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