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聯英烈親屬追憶崢嶸歲月 感悟革命精神
延吉新聞網6月28日訊(記者 王曉彤)6月25日,延吉市組織抗聯英烈家屬代表們召開“踏尋先輩足跡 牢記初心使命”座談會,進一步探尋抗聯歷史,與英烈親屬一起追憶崢嶸歲月,感悟革命精神。

會議現場 王曉彤 攝

樸成哲主持會議 王曉彤 攝

李樹武介紹抗聯英烈家屬 王曉彤 攝
延邊州黨史研究室副主任張鴻,延邊大學歷史研究所所長高承龍,延邊州委黨校哲學教研室主任李明哲,延邊博物館研究員許永吉,延吉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王韜以及市委黨校、民政局、退役軍事務局、黨史辦等部門負責人出席了座談會。延吉市委常委、組織部部長、市委教育工委書記樸成哲主持座談會。
座談會上,民政部門負責人宣讀了關于成立“東滿特委紅色文化研究會”的批復,市委黨校負責人介紹了邀請到的東滿特委領導人和抗聯英烈親屬。
東滿特委書記童長榮外孫鄭衛勝,中共東滿特委書記、中共南滿省委書記、東北抗日聯軍第一路軍副總司令魏拯民長孫關玉富,東北抗聯二軍軍長王德泰侄子王兆乾、東北抗聯四軍軍長李延祿兒子李曉星、孫女李戈、外孫王山、外甥女楊麗珍,東北抗聯四軍軍長李延平孫子李平、曾孫李子恩,東北抗聯五軍軍長柴世榮兒子柴國華、兒媳蔡乾萍,表外孫女張桂芬、表外孫黃克毅,琿春籍紅色作家駱賓基之子張書泰以及其他東滿英烈親屬們共同參加了座談會。大家追憶抗聯先輩們的光榮事跡和艱苦歲月,共同回顧東北抗聯金戈鐵馬的奮斗歷程,進一步了解延吉的紅色歷史,對今后如何深入挖掘東滿紅色歷史,弘揚抗聯精神進行了交流探討。

李曉星動情落淚 王曉彤 攝
“我的父親李延祿、叔叔李延平先后擔任東北抗日聯軍第四軍軍長,他們就出生在延吉,還曾在北山小學就讀,爺爺和父親、叔叔們當時在延吉老家種植的果樹還在。在我的童年時期,好幾次跟隨父親去他曾經戰斗過的地方——鏡泊湖墻縫戰役指揮所。” 李延祿之子李曉星回憶,去往指揮所的道路非常坎坷,崎嶇不平的山路就連現在都沒辦法開車上去,只能步行十幾公里到達指揮所,可想而知作戰時期有多艱難。李曉星說,父親曾和他講,抗戰時期為了不引起敵人的注意,冬天很少生火取暖,只能挖個雪坑鋪上樹枝取暖,真的是爬冰臥雪地去戰斗。“父親生前經常說起非常想回家鄉延吉看一看,可由于種種原因,一直沒能回來。這次我能夠作為抗聯英烈的家屬應延吉市委邀請來到延吉非常激動,覺得非常有意義,也替父親圓了這個夢。”談到動情處,李曉星一度流下淚水。

鄭衛勝追憶紅色歷史 王曉彤 攝
童長榮外孫鄭衛勝介紹了童長榮的偉大事跡。童長榮是中國左翼作家聯盟創始人之一,24歲擔任東滿特委書記,與楊靖宇、周保中、趙尚志等一起,第一批接受發展武裝斗爭的任務。1934年3月27日,童長榮在帶領部隊轉移時,不幸中彈犧牲,年僅27歲。“外公用他年僅27歲的生命詮釋了對國家和民族的一種大愛,我會永遠將他的革命精神繼承和發揚下去。” 鄭衛勝動情地說。

關玉富介紹魏拯民英雄事跡 王曉彤 攝
魏拯民長孫關玉富將魏拯民的英雄事跡向大家娓娓道來,“我的爺爺魏拯民原名關有維,先后擔任東滿特委書記、東北抗聯第二軍政委兼黨委書記,東北抗聯第一路軍政委,東南滿省委書記兼抗聯第一路軍黨委書記,抗聯第一路軍副總司令等。1940年3月,楊靖宇犧牲后,他接替楊靖宇全面統帥第一路軍。他能征善戰,指揮有方,文武雙全,是東北抗聯著名的將領和卓越的政治工作者,曾創辦中共屯留臨時支部黨刊《鋤耕》,指導家鄉的革命斗爭。”關玉富說,今天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我們一定要銘記革命先輩們的紅色歷史,努力傳承好、發揚好他們的英雄精神和光輝事跡。

柴國華與父親照片合影

抗聯英烈家屬講述英烈們抗戰事跡 王曉彤 攝

抗聯英烈家屬講述英烈們抗戰事跡 王曉彤 攝

紅色文學作家后人張書泰開展交流 王曉彤 攝

與會人員開展座談 王曉彤 攝
其他抗聯英烈的家屬們也紛紛講述了英烈們的抗戰事跡,對延吉市委在建黨百年之際,把眾多抗聯英烈后人召集到一起相見交流,安排周到,意義重大,能夠來到先輩們曾經戰斗過的地方,心情更是難以言表激動萬分,作為英烈后代,今后會積極宣傳東北的抗聯故事,傳承好紅色基因,教育好自己的下一輩,銘記歷史,愛黨愛國。

張鴻講話 王曉彤 攝
延邊州黨史研究室副主任張鴻表示,延邊的紅色資源和抗聯文化非常厚重,近年來,延吉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紅色文化的挖掘,中共東滿特委就是抗日時期中國共產黨在東北的一個重要組織。作為黨史部門,有責任有義務做好黨史工作。通過此次聆聽抗聯英烈后代講述前輩們的重要事跡,也讓我們更好地學習了前輩的革命犧牲精神,進一步把抗聯歷史研究好、宣傳好、保護好。
高成龍、李明哲、許永吉等與會人員,對如何進一步挖掘紅色資源,弘揚抗聯精神,并結合本部門工作實際工作,交流了個人的建議和意見。

王韜講話 王曉彤 攝
延吉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王韜在座談會總結講話中表示,要借中共東滿特委紅色歷史展陳揭幕和這次座談會為契機,進一步推進延吉紅色文化建設,要做東北抗聯精神的“守護者”,深入挖掘、整合延邊革命傳統教育資源,打造紅色品牌,傳承紅色基因,弘揚抗聯精神;要做東北抗聯精神的“傳承者”,積極搭建黨史教育大課堂,使廣大黨員干部群眾厚植愛國情懷,自覺承擔起文化傳承的偉大使命,不斷鞏固黨在邊疆少數民族地區的執政根基;要做東北抗聯精神的“踐行者”,持續強化對紅色文化的發掘保護、研究闡釋、宣教傳播,將紅色文化融入脫貧攻堅、致富創收的產業鏈條,大力發展康養旅游等新興產業,規劃中共東滿特委紅色旅游精品線路,將延吉建設成為傳承發揚東北抗聯精神的“根據地”和“橋頭堡”,著力助推經濟發展。

會議現場 王曉彤 攝

樸成哲主持會議 王曉彤 攝

李樹武介紹抗聯英烈家屬 王曉彤 攝
延邊州黨史研究室副主任張鴻,延邊大學歷史研究所所長高承龍,延邊州委黨校哲學教研室主任李明哲,延邊博物館研究員許永吉,延吉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王韜以及市委黨校、民政局、退役軍事務局、黨史辦等部門負責人出席了座談會。延吉市委常委、組織部部長、市委教育工委書記樸成哲主持座談會。
座談會上,民政部門負責人宣讀了關于成立“東滿特委紅色文化研究會”的批復,市委黨校負責人介紹了邀請到的東滿特委領導人和抗聯英烈親屬。

李曉星動情落淚 王曉彤 攝
“我的父親李延祿、叔叔李延平先后擔任東北抗日聯軍第四軍軍長,他們就出生在延吉,還曾在北山小學就讀,爺爺和父親、叔叔們當時在延吉老家種植的果樹還在。在我的童年時期,好幾次跟隨父親去他曾經戰斗過的地方——鏡泊湖墻縫戰役指揮所。” 李延祿之子李曉星回憶,去往指揮所的道路非常坎坷,崎嶇不平的山路就連現在都沒辦法開車上去,只能步行十幾公里到達指揮所,可想而知作戰時期有多艱難。李曉星說,父親曾和他講,抗戰時期為了不引起敵人的注意,冬天很少生火取暖,只能挖個雪坑鋪上樹枝取暖,真的是爬冰臥雪地去戰斗。“父親生前經常說起非常想回家鄉延吉看一看,可由于種種原因,一直沒能回來。這次我能夠作為抗聯英烈的家屬應延吉市委邀請來到延吉非常激動,覺得非常有意義,也替父親圓了這個夢。”談到動情處,李曉星一度流下淚水。

鄭衛勝追憶紅色歷史 王曉彤 攝
童長榮外孫鄭衛勝介紹了童長榮的偉大事跡。童長榮是中國左翼作家聯盟創始人之一,24歲擔任東滿特委書記,與楊靖宇、周保中、趙尚志等一起,第一批接受發展武裝斗爭的任務。1934年3月27日,童長榮在帶領部隊轉移時,不幸中彈犧牲,年僅27歲。“外公用他年僅27歲的生命詮釋了對國家和民族的一種大愛,我會永遠將他的革命精神繼承和發揚下去。” 鄭衛勝動情地說。

關玉富介紹魏拯民英雄事跡 王曉彤 攝
魏拯民長孫關玉富將魏拯民的英雄事跡向大家娓娓道來,“我的爺爺魏拯民原名關有維,先后擔任東滿特委書記、東北抗聯第二軍政委兼黨委書記,東北抗聯第一路軍政委,東南滿省委書記兼抗聯第一路軍黨委書記,抗聯第一路軍副總司令等。1940年3月,楊靖宇犧牲后,他接替楊靖宇全面統帥第一路軍。他能征善戰,指揮有方,文武雙全,是東北抗聯著名的將領和卓越的政治工作者,曾創辦中共屯留臨時支部黨刊《鋤耕》,指導家鄉的革命斗爭。”關玉富說,今天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我們一定要銘記革命先輩們的紅色歷史,努力傳承好、發揚好他們的英雄精神和光輝事跡。

柴國華與父親照片合影

抗聯英烈家屬講述英烈們抗戰事跡 王曉彤 攝

抗聯英烈家屬講述英烈們抗戰事跡 王曉彤 攝

紅色文學作家后人張書泰開展交流 王曉彤 攝

與會人員開展座談 王曉彤 攝
其他抗聯英烈的家屬們也紛紛講述了英烈們的抗戰事跡,對延吉市委在建黨百年之際,把眾多抗聯英烈后人召集到一起相見交流,安排周到,意義重大,能夠來到先輩們曾經戰斗過的地方,心情更是難以言表激動萬分,作為英烈后代,今后會積極宣傳東北的抗聯故事,傳承好紅色基因,教育好自己的下一輩,銘記歷史,愛黨愛國。

張鴻講話 王曉彤 攝
延邊州黨史研究室副主任張鴻表示,延邊的紅色資源和抗聯文化非常厚重,近年來,延吉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紅色文化的挖掘,中共東滿特委就是抗日時期中國共產黨在東北的一個重要組織。作為黨史部門,有責任有義務做好黨史工作。通過此次聆聽抗聯英烈后代講述前輩們的重要事跡,也讓我們更好地學習了前輩的革命犧牲精神,進一步把抗聯歷史研究好、宣傳好、保護好。
高成龍、李明哲、許永吉等與會人員,對如何進一步挖掘紅色資源,弘揚抗聯精神,并結合本部門工作實際工作,交流了個人的建議和意見。

王韜講話 王曉彤 攝
延吉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王韜在座談會總結講話中表示,要借中共東滿特委紅色歷史展陳揭幕和這次座談會為契機,進一步推進延吉紅色文化建設,要做東北抗聯精神的“守護者”,深入挖掘、整合延邊革命傳統教育資源,打造紅色品牌,傳承紅色基因,弘揚抗聯精神;要做東北抗聯精神的“傳承者”,積極搭建黨史教育大課堂,使廣大黨員干部群眾厚植愛國情懷,自覺承擔起文化傳承的偉大使命,不斷鞏固黨在邊疆少數民族地區的執政根基;要做東北抗聯精神的“踐行者”,持續強化對紅色文化的發掘保護、研究闡釋、宣教傳播,將紅色文化融入脫貧攻堅、致富創收的產業鏈條,大力發展康養旅游等新興產業,規劃中共東滿特委紅色旅游精品線路,將延吉建設成為傳承發揚東北抗聯精神的“根據地”和“橋頭堡”,著力助推經濟發展。
【責編 王春榮】
微信 掃一掃 關注
《延吉新聞網》公眾號

延吉新聞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延吉新聞網”的所有文字、圖片和視頻,版權均屬延吉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被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來源:延吉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凡本網摘錄或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將注明具體的來源,其目的在于向社會公眾傳遞、共享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也不構成任何其他建議。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信息來源,并自行承擔版權等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