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吉市推行“12345”工作法--全力辦好每一件民生實事
2021-08-25 標簽: 來源:延邊新聞網
一大批黨員干部深入基層、走進一線服務群眾,很多老人、孩子的訴求得到回應,一系列產業項目得以順利推進,各級各部門和社會組織將“為人民服務”宗旨貫徹在各項工作中……延吉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以群眾需求為導向,推行“12345”工作法,立體化推動“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向縱深開展。
工作有指南:制定一套方案
延吉市圍繞高質量發展、保障民生、鄉村振興、便民利民、基層治理等項目,制定《延吉市“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推進方案》,要求全市各級黨組織以黨支部為單位開展“紅色星期五——群眾服務日”大走訪活動,每周五下午班子成員和黨員干部深入基層群眾、深入生產一線、深入下屬單位、深入工作服務對象,廣泛聽取意見、了解民生需求、破解基層難題。截至目前,該市共列出231項實事項目清單,明確主要措施、責任主體、完成時限,確保實事項目落實到位。
服務有對象:突出兩類人群

縣級公立醫院綜合改革取得扎實成效 人民群眾獲得實在幸福感
延吉市將服務“老”“小”群體作為開展“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的一項重要內容。將“老”“小”群體納入重點走訪對象,以60歲以上和18歲以下的“老”“小”群體作為重點,深入農村、社區等基層一線開展“大走訪”活動,全面了解家庭收入和養老保障、醫療保障、農村留守兒童、特殊困難家庭等情況,集中梳理一批涉及“老”“小”的民生問題。將“老”“小”服務事項納入重點實事項目,切實解決好幼兒養育、青少年發展、老人贍養、病殘照料等問題。將解決“老”“小”群體訴求納入“崗位學雷鋒”活動重點內容。各級黨組織積極推動全體黨員干部立足本職崗位辦實事,截至目前,已有近2000余名黨員認領兩類人群的“微心愿”。
行動有示范:區分三個層次
各級領導干部發揮關鍵少數作用,持續示范帶動,調動起了延吉市全體黨員干部立足本職崗位,堅持沖鋒在前,投身“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該市縣處級及以上黨員領導干部帶頭落實為民惠民便民的硬招實招,帶頭落實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政策措施,帶頭實施直接造福于民的項目工程,帶頭解決損害群眾利益的矛盾糾紛,帶頭推進黨建引領城鄉基層治理。他們結合各自分管領域,每人確定并推動解決1項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科級黨員領導干部深入各自包保支部聯系點,將聯系點作為聯系服務群眾的橋梁紐帶,深入一線傾聽群眾呼聲,解決群眾合理訴求,每人至少解決1項突出問題;普通黨員依托市直機關企事業單位黨組織進社區開展精準服務活動,采取居民群眾點單、社區網格交單、黨員干部接單的“菜單式”服務模式,參與助學幫困、敬老敬殘、民意收集、平安建設等服務活動。
落實有分工:抓牢四項系統
民生福祉涉及方方面面,群眾訴求各有不同。延吉市將“我為群眾辦實事” 實踐活動與教育、衛生、民政等涉及民生重點領域緊密結合,抓牢民政、衛健、教育、“工青婦殘”四類行業系統,解決好“老”“小”群體“急難愁盼”的困難問題。

加大校舍基礎建設力度 落實教育惠民工作
民政系統聚焦老年群體,實施“關愛老年人、享受美好生活”行動,打造20個社區居家老年人巡訪關愛示范點;聚焦兒童群體,實施“孤兒助學工程”行動,資助15名孤兒生活補助每人每學年1萬元。衛健系統將“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充分融入新冠疫苗接種工作中,通過實行健康預約登記的方式,合理安排每天接種人數,有效避免人員集中擁擠情況的發生,為群眾健康保駕護航。教育系統針對18歲以下學生全面實施課后服務工作,優先保障殘疾兒童、建檔立卡困難家庭子女等享受課后服務待遇。“工青婦殘”系統、市總工會開展“情暖童心、愛心傳遞”關愛困難兒童活動,為春光小學和延南小學的40名困難學生發放慰問金共計2萬元。團市委針對18歲以下貧困青少年、留守兒童等弱勢群體創新實施“愛心假日學堂”項目,開設了包括英語、美術、音樂、書法、演講等9門課程。市婦聯開展“把愛帶回家”寒假兒童關愛活動,攜手女企協為6名留守困難兒童送去3000元慰問金和節日問候;攜手愛心媽媽協會為12名失親兒童送去6000元慰問金。市殘聯將0-6歲殘疾兒童救助納入2021年市政府民生實事,投入資金50余萬元將47名0-6歲殘疾兒童轉介到定點康復機構進行康復訓練……
一件件民生實事滲透進人民群眾生活的方方面面,成為群眾看得見、摸得著的安全感、幸福感、獲得感。
服務全覆蓋:聚焦五大領域
在農村,將“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與促進鄉村振興緊密結合,緊盯集體經濟扶持項目,分別投資朝陽川鎮太興村紅色小鎮游客服務中心及文化體驗中心項目、朝陽川鎮八道村水稻種植項目、依蘭鎮平安村溫室大棚項目、小營鎮光明村蔬菜保鮮倉庫項目、三道灣鎮支邊村中草藥種植項目。

進行雨污管道施工 徐東旭 攝

老舊小區改造 付楊 攝
在城市,將老舊小區改造作為“我為群眾辦實事”重點工程,83個老舊小區改造工程已全部開工,涉及居民3萬多戶,居民樓632棟,計劃明年年底全部完工。
在機關、事業單位,將“我為群眾辦實事” 實踐活動與鞏固深化“創建全國文明城市”成果相結合,通過“街道吹哨,部門報到”“市直機關企事業單位黨組織進社區精準服務活動”等工作機制,助力“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機關、事業單位黨員志愿者主動下沉社區開展各種志愿服務活動。
在國企,緊緊圍繞群眾日常生活中的“吃住行”開展一系列實事項目。公交集團推進全長19.02公里延吉市快速公交(BRT)系統工程建設;水務集團計劃投資680萬元,改造老舊供水管線8.5公里,升級改造加壓泵站5座;集中供熱計劃免費為熱用戶安裝1000塊室溫采集器,實時掌握居民家中溫度情況;城建集團穩步推進臥龍北苑、城市北苑二期以及全市棚改項目,累計回遷群眾3000余戶。
在非公企業和社會組織領域,依托大黨建工作體系優勢,發揮各街道、兩區和各行管部門直接聯系各兩新組織的優勢,動員和引導各兩新組織,聚焦清明節、兒童節、高考等重要節點,積極踐行黨的宗旨,扎實開展送溫暖志愿服務活動。
延邊日報全媒體記者 葛 威
工作有指南:制定一套方案
延吉市圍繞高質量發展、保障民生、鄉村振興、便民利民、基層治理等項目,制定《延吉市“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推進方案》,要求全市各級黨組織以黨支部為單位開展“紅色星期五——群眾服務日”大走訪活動,每周五下午班子成員和黨員干部深入基層群眾、深入生產一線、深入下屬單位、深入工作服務對象,廣泛聽取意見、了解民生需求、破解基層難題。截至目前,該市共列出231項實事項目清單,明確主要措施、責任主體、完成時限,確保實事項目落實到位。
服務有對象:突出兩類人群

縣級公立醫院綜合改革取得扎實成效 人民群眾獲得實在幸福感
行動有示范:區分三個層次
各級領導干部發揮關鍵少數作用,持續示范帶動,調動起了延吉市全體黨員干部立足本職崗位,堅持沖鋒在前,投身“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該市縣處級及以上黨員領導干部帶頭落實為民惠民便民的硬招實招,帶頭落實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政策措施,帶頭實施直接造福于民的項目工程,帶頭解決損害群眾利益的矛盾糾紛,帶頭推進黨建引領城鄉基層治理。他們結合各自分管領域,每人確定并推動解決1項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科級黨員領導干部深入各自包保支部聯系點,將聯系點作為聯系服務群眾的橋梁紐帶,深入一線傾聽群眾呼聲,解決群眾合理訴求,每人至少解決1項突出問題;普通黨員依托市直機關企事業單位黨組織進社區開展精準服務活動,采取居民群眾點單、社區網格交單、黨員干部接單的“菜單式”服務模式,參與助學幫困、敬老敬殘、民意收集、平安建設等服務活動。
落實有分工:抓牢四項系統
民生福祉涉及方方面面,群眾訴求各有不同。延吉市將“我為群眾辦實事” 實踐活動與教育、衛生、民政等涉及民生重點領域緊密結合,抓牢民政、衛健、教育、“工青婦殘”四類行業系統,解決好“老”“小”群體“急難愁盼”的困難問題。

加大校舍基礎建設力度 落實教育惠民工作
一件件民生實事滲透進人民群眾生活的方方面面,成為群眾看得見、摸得著的安全感、幸福感、獲得感。
服務全覆蓋:聚焦五大領域
在農村,將“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與促進鄉村振興緊密結合,緊盯集體經濟扶持項目,分別投資朝陽川鎮太興村紅色小鎮游客服務中心及文化體驗中心項目、朝陽川鎮八道村水稻種植項目、依蘭鎮平安村溫室大棚項目、小營鎮光明村蔬菜保鮮倉庫項目、三道灣鎮支邊村中草藥種植項目。

進行雨污管道施工 徐東旭 攝

老舊小區改造 付楊 攝
在機關、事業單位,將“我為群眾辦實事” 實踐活動與鞏固深化“創建全國文明城市”成果相結合,通過“街道吹哨,部門報到”“市直機關企事業單位黨組織進社區精準服務活動”等工作機制,助力“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機關、事業單位黨員志愿者主動下沉社區開展各種志愿服務活動。
在國企,緊緊圍繞群眾日常生活中的“吃住行”開展一系列實事項目。公交集團推進全長19.02公里延吉市快速公交(BRT)系統工程建設;水務集團計劃投資680萬元,改造老舊供水管線8.5公里,升級改造加壓泵站5座;集中供熱計劃免費為熱用戶安裝1000塊室溫采集器,實時掌握居民家中溫度情況;城建集團穩步推進臥龍北苑、城市北苑二期以及全市棚改項目,累計回遷群眾3000余戶。
在非公企業和社會組織領域,依托大黨建工作體系優勢,發揮各街道、兩區和各行管部門直接聯系各兩新組織的優勢,動員和引導各兩新組織,聚焦清明節、兒童節、高考等重要節點,積極踐行黨的宗旨,扎實開展送溫暖志愿服務活動。
延邊日報全媒體記者 葛 威
【責編 王春榮】
微信 掃一掃 關注
《延吉新聞網》公眾號

延吉新聞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延吉新聞網”的所有文字、圖片和視頻,版權均屬延吉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被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來源:延吉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凡本網摘錄或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將注明具體的來源,其目的在于向社會公眾傳遞、共享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也不構成任何其他建議。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信息來源,并自行承擔版權等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