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吉市全員核酸檢測中的暖心時刻
2022-03-18 標簽: 來源:延吉新聞網
連日來,延吉市開展多輪次全員核酸檢測工作,設立檢測點523個,覆蓋6個街道4個鄉鎮,抗疫一線工作人員發揚連續作戰作風,無懼雨雪,日夜兼程,在城市暫時按下“靜態管理鍵”的同時啟動“抗疫加速鍵”,用“辛苦指數”換取群眾的“健康指數”。

開展核酸檢測工作
成立專班,分工協作更有力度
各鎮街為做好全員核酸檢測工作,提前籌劃,精密部署,整合街道(鄉鎮)社區(村)機關干部、下沉干部、“兩新”組織黨員、網格員、志愿者等多方力量,成立工作專班,開展工作培訓,人員按點位分組,編入信息登記、掃碼核驗、秩序維護、上門采樣等多個小組,為全員核酸檢測提供組織保障。在檢測工作中,一線工作者充當手機掃碼員、政策宣傳員、秩序維護員、服務保障員、出入管理員和居民提醒員,奮戰在疫情防控工作最前沿,目前,523個采樣點已累計檢測居民150萬人次。

為特殊群體提供暖心幫扶
以人為本,暖心服務更有溫度
為提高檢測的效率和質量,各社區(村)利用網格微信群、公眾號提前向群眾發布核酸檢測通知、公布采樣地點,社區按照居民小組分組確定采樣時間,讓群眾錯時采樣,避免長時間等候。同時結合實際優化采樣流程,提高服務水平,為特殊群體開通“便民綠色通道”優先采樣,為無智能手機的“一老一小”提供申領注冊吉祥碼服務,得到了群眾的紛紛好評。為確保“應檢盡檢,不漏一戶,不落一人”,各社區(村)對轄區內高齡老人、行動不便等特殊群體進行全面統計和摸底造冊,同時組建社區工作者、志愿者、醫護人員核酸采樣“黨員暖心小分隊”,提供一對一上門核酸采樣服務。結合開展“敲門行動”,把入戶敲門作為直接聯系服務群眾的重要實踐,在收集基礎數據的同時摸清群眾需求,為群眾提供送醫送藥送生活用品等上門服務,讓疫情防控更有溫度。

愛心商家、群眾捐贈食物助力疫情防控
守望相助,同心戰疫更有熱度
疫情防控的基礎在群眾,戰疫力量的凝聚離不開群眾。看到一線工作人員的辛苦付出,許多群眾紛紛加入疫情防控隊伍成為志愿者,與社區(村)工作人員一道為疫情防控工作貢獻涓滴之力。“你們辛苦了,這是我們的一點心意,請收下。”不少物業、愛心商家、群眾主動為檢測點的一線工作人員送去自制的包子、熱咖啡等食物以及熱貼、暖手寶等物品,表達對工作人員的敬意和支持。一個個暖心時刻匯聚成疫情防控的一股股暖流,為堅決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殲滅戰提供了堅實的群眾基礎。
白衣執甲,逆行而戰。我們堅信在嚴防嚴控、聯防聯控、群防群控的堅固防線下,必將早日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殲滅戰。(延吉市委組織部供稿)

開展核酸檢測工作
成立專班,分工協作更有力度
各鎮街為做好全員核酸檢測工作,提前籌劃,精密部署,整合街道(鄉鎮)社區(村)機關干部、下沉干部、“兩新”組織黨員、網格員、志愿者等多方力量,成立工作專班,開展工作培訓,人員按點位分組,編入信息登記、掃碼核驗、秩序維護、上門采樣等多個小組,為全員核酸檢測提供組織保障。在檢測工作中,一線工作者充當手機掃碼員、政策宣傳員、秩序維護員、服務保障員、出入管理員和居民提醒員,奮戰在疫情防控工作最前沿,目前,523個采樣點已累計檢測居民150萬人次。

為特殊群體提供暖心幫扶
以人為本,暖心服務更有溫度
為提高檢測的效率和質量,各社區(村)利用網格微信群、公眾號提前向群眾發布核酸檢測通知、公布采樣地點,社區按照居民小組分組確定采樣時間,讓群眾錯時采樣,避免長時間等候。同時結合實際優化采樣流程,提高服務水平,為特殊群體開通“便民綠色通道”優先采樣,為無智能手機的“一老一小”提供申領注冊吉祥碼服務,得到了群眾的紛紛好評。為確保“應檢盡檢,不漏一戶,不落一人”,各社區(村)對轄區內高齡老人、行動不便等特殊群體進行全面統計和摸底造冊,同時組建社區工作者、志愿者、醫護人員核酸采樣“黨員暖心小分隊”,提供一對一上門核酸采樣服務。結合開展“敲門行動”,把入戶敲門作為直接聯系服務群眾的重要實踐,在收集基礎數據的同時摸清群眾需求,為群眾提供送醫送藥送生活用品等上門服務,讓疫情防控更有溫度。

愛心商家、群眾捐贈食物助力疫情防控
守望相助,同心戰疫更有熱度
疫情防控的基礎在群眾,戰疫力量的凝聚離不開群眾。看到一線工作人員的辛苦付出,許多群眾紛紛加入疫情防控隊伍成為志愿者,與社區(村)工作人員一道為疫情防控工作貢獻涓滴之力。“你們辛苦了,這是我們的一點心意,請收下。”不少物業、愛心商家、群眾主動為檢測點的一線工作人員送去自制的包子、熱咖啡等食物以及熱貼、暖手寶等物品,表達對工作人員的敬意和支持。一個個暖心時刻匯聚成疫情防控的一股股暖流,為堅決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殲滅戰提供了堅實的群眾基礎。
白衣執甲,逆行而戰。我們堅信在嚴防嚴控、聯防聯控、群防群控的堅固防線下,必將早日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殲滅戰。(延吉市委組織部供稿)
【責編 王春榮】
微信 掃一掃 關注
《延吉新聞網》公眾號

延吉新聞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延吉新聞網”的所有文字、圖片和視頻,版權均屬延吉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被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來源:延吉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凡本網摘錄或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將注明具體的來源,其目的在于向社會公眾傳遞、共享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也不構成任何其他建議。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信息來源,并自行承擔版權等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