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聯后人再憶抗聯英雄——看,家鄉這一派盛景!
2022-05-27 標簽: 來源:延邊新聞網
生活富足、兒孫滿堂、老有所養,家鄉一天比一天美,延吉市進學街道文化社區老人楊麗珍常說,她每天都生活在幸福里。
“你看這汽車遍地跑,樓房一棟比一棟高,雞鴨魚肉蛋奶隨便挑隨便選,新鮮豐富的瓜果蔬菜四季不斷,如今這幸福生活在我小時候做夢都不敢想。”5月23日,楊麗珍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每每想到今天的幸福生活,總會憶起她的兩位英雄舅舅李延祿和李延平。“如果他們都還在,看到這么美麗繁榮的家鄉,該會多么欣慰和滿足啊!”楊麗珍感慨道。
楊麗珍出生于1948年,是一名有著39年黨齡的老黨員,也是東北抗日聯軍第四軍兩任軍長李延祿、李延平的叔伯外甥女。打從記事起,楊麗珍就常聽母親講起舅舅們在戰場上的英勇事跡,跟著家人去為李延平掃墓,在老一輩革命者紅色精神的熏陶下長大。楊麗珍記得,建州初期,物資匱乏,兄弟姐妹們的衣服要輪流換著穿,還要經常出去撿煤球、上山挖野菜,勉強維持溫飽。盡管生活條件艱苦,但楊麗珍小小年紀就懂得珍惜,因為她知道這份彌足珍貴的和平與安全是像舅舅一樣的革命先烈用流血犧牲換來的。
1962年,延邊朝鮮族自治州成立10周年之際,楊麗珍在延吉市人民公園廣場進行州慶演出排練,聽到李延祿時隔多年第一次回到家鄉的消息時,“撒丫子”跑回家,第一次見到了“故事”里的舅舅。“他摸著我的頭說,丫頭長這么大了,記住要聽黨話,要好好學習……”當時的楊麗珍雖然年紀尚小,但被李延祿叮囑她這番話時眼神里的深沉和光芒深深觸動,她動情地說:“多年后我才明白,那個眼神讓我在此后的很多年里記憶猶新,也許是因為他看到家鄉人民已經走出苦難時,懷念起了在戰爭中犧牲的戰友和同胞,也許是因為他對我們下一代寄予厚望,期待我們能早日把家鄉建設得更美更好。”

1983年,楊麗珍在原延吉第一百貨賣攝影器材,每隔一段時間就到北京進貨,得以常去看望在那生病住院的李延祿。“第一次去時,他見到我的第一句話就是‘延邊發展得怎么樣,這么多年沒回去了,想家呀’。”楊麗珍說,見面時,李延祿總是滔滔不絕地講延邊軍民團結抵御外敵的革命歲月,楊麗珍則將家鄉的發展變化講給他聽。哪片地蓋樓了,哪條路改名了、重修了,從前他們家住的老房子拆遷后變成啥樣了……李延祿聽得津津有味。
1999年,退休后的楊麗珍被進學街道推選為慶勝居委會黨支部書記。社區工作期間,她依托社區成立的“三點半課堂”,為轄區學生、社區工作人員、居民群眾以及駐街單位工作人員宣講抗聯歷史。逐漸地,楊麗珍的宣講范圍從所任職社區擴大到延吉市,從延邊州拓展到全國各地。楊麗珍走到哪講到哪,讓李延祿、李延平等發生在延邊大地的抗戰故事傳遍四方,給更多人以感悟和啟迪。
“十冬臘月喝冷水,一點一滴結成冰。不把鬼子趕出咱東北,我死也不甘心。”這首李延平生前留給家人的詩,楊麗珍在每場宣講中都會含淚吟誦。“舅舅說過,等全國都解放了,我們家和全國人民都能過上有吃有穿的幸福生活。”楊麗珍說,如今家鄉這繁盛之景,遠比李延平曾夢想的“有吃有穿”的生活更能告慰那些為保家衛國獻出寶貴生命的革命先輩們。
—— 記者手記 ——
祖國富強,家鄉巨變。建州70年來,邊陲延邊在黨的堅強領導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交通四通八達,人民群眾的增收致富網越織越密,奔向未來的幸福路越走越寬,先輩們曾夢想的和不敢想的樁樁件件都在當下變成現實。
越懂得,越自豪,越深愛。這里的每一寸熱土都浸染著革命烈士的鮮血,這里的每一個輝煌成就都以無數先輩的犧牲奉獻為基石。從飽受壓迫到翻身做主,從缺吃少穿到吃好穿暖,我們越了解其中變遷,就越不敢忘卻崢嶸歲月,就越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
延邊日報全媒體記者 葛威
“你看這汽車遍地跑,樓房一棟比一棟高,雞鴨魚肉蛋奶隨便挑隨便選,新鮮豐富的瓜果蔬菜四季不斷,如今這幸福生活在我小時候做夢都不敢想。”5月23日,楊麗珍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每每想到今天的幸福生活,總會憶起她的兩位英雄舅舅李延祿和李延平。“如果他們都還在,看到這么美麗繁榮的家鄉,該會多么欣慰和滿足啊!”楊麗珍感慨道。

李延平烈士雕像
楊麗珍出生于1948年,是一名有著39年黨齡的老黨員,也是東北抗日聯軍第四軍兩任軍長李延祿、李延平的叔伯外甥女。打從記事起,楊麗珍就常聽母親講起舅舅們在戰場上的英勇事跡,跟著家人去為李延平掃墓,在老一輩革命者紅色精神的熏陶下長大。楊麗珍記得,建州初期,物資匱乏,兄弟姐妹們的衣服要輪流換著穿,還要經常出去撿煤球、上山挖野菜,勉強維持溫飽。盡管生活條件艱苦,但楊麗珍小小年紀就懂得珍惜,因為她知道這份彌足珍貴的和平與安全是像舅舅一樣的革命先烈用流血犧牲換來的。
1962年,延邊朝鮮族自治州成立10周年之際,楊麗珍在延吉市人民公園廣場進行州慶演出排練,聽到李延祿時隔多年第一次回到家鄉的消息時,“撒丫子”跑回家,第一次見到了“故事”里的舅舅。“他摸著我的頭說,丫頭長這么大了,記住要聽黨話,要好好學習……”當時的楊麗珍雖然年紀尚小,但被李延祿叮囑她這番話時眼神里的深沉和光芒深深觸動,她動情地說:“多年后我才明白,那個眼神讓我在此后的很多年里記憶猶新,也許是因為他看到家鄉人民已經走出苦難時,懷念起了在戰爭中犧牲的戰友和同胞,也許是因為他對我們下一代寄予厚望,期待我們能早日把家鄉建設得更美更好。”


1983年,楊麗珍在原延吉第一百貨賣攝影器材,每隔一段時間就到北京進貨,得以常去看望在那生病住院的李延祿。“第一次去時,他見到我的第一句話就是‘延邊發展得怎么樣,這么多年沒回去了,想家呀’。”楊麗珍說,見面時,李延祿總是滔滔不絕地講延邊軍民團結抵御外敵的革命歲月,楊麗珍則將家鄉的發展變化講給他聽。哪片地蓋樓了,哪條路改名了、重修了,從前他們家住的老房子拆遷后變成啥樣了……李延祿聽得津津有味。
1999年,退休后的楊麗珍被進學街道推選為慶勝居委會黨支部書記。社區工作期間,她依托社區成立的“三點半課堂”,為轄區學生、社區工作人員、居民群眾以及駐街單位工作人員宣講抗聯歷史。逐漸地,楊麗珍的宣講范圍從所任職社區擴大到延吉市,從延邊州拓展到全國各地。楊麗珍走到哪講到哪,讓李延祿、李延平等發生在延邊大地的抗戰故事傳遍四方,給更多人以感悟和啟迪。
“十冬臘月喝冷水,一點一滴結成冰。不把鬼子趕出咱東北,我死也不甘心。”這首李延平生前留給家人的詩,楊麗珍在每場宣講中都會含淚吟誦。“舅舅說過,等全國都解放了,我們家和全國人民都能過上有吃有穿的幸福生活。”楊麗珍說,如今家鄉這繁盛之景,遠比李延平曾夢想的“有吃有穿”的生活更能告慰那些為保家衛國獻出寶貴生命的革命先輩們。
—— 記者手記 ——
祖國富強,家鄉巨變。建州70年來,邊陲延邊在黨的堅強領導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交通四通八達,人民群眾的增收致富網越織越密,奔向未來的幸福路越走越寬,先輩們曾夢想的和不敢想的樁樁件件都在當下變成現實。
越懂得,越自豪,越深愛。這里的每一寸熱土都浸染著革命烈士的鮮血,這里的每一個輝煌成就都以無數先輩的犧牲奉獻為基石。從飽受壓迫到翻身做主,從缺吃少穿到吃好穿暖,我們越了解其中變遷,就越不敢忘卻崢嶸歲月,就越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
延邊日報全媒體記者 葛威
【責編 王春榮】
微信 掃一掃 關注
《延吉新聞網》公眾號

延吉新聞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延吉新聞網”的所有文字、圖片和視頻,版權均屬延吉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被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來源:延吉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凡本網摘錄或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將注明具體的來源,其目的在于向社會公眾傳遞、共享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也不構成任何其他建議。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信息來源,并自行承擔版權等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