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巷總理”贏民心 社區治理迎創新
2020-09-10 標簽: 來源:延吉新聞網
習總書記曾說,社區是基層基礎,只有基礎堅固,國家大廈才能穩固。社區書記作為黨在社區建設中的排頭兵、領頭羊,擔負著社區工作的組織、實施、推動的職責,其工作能力和處事水平也深刻影響著社區黨組織的形象。在新形勢、新常態下,當好一名社區書記,既是一種挑戰,更是一門學問。
林松淑,是吉林省延吉市公園街道園輝社區的黨委書記、居委會主任。她,從小在媽媽的熏陶下,對社區工作耳濡目染,對居民真心實意;她在黨的培養和教育下,始終把居民的需求放在了第一位;她,在為居民服務的過程中飽含深情撰寫了19本42萬字的“民生日記”,把自己的喜怒哀樂與居民緊緊地聯系在一起。19年來,林松淑始終把社區居民當親人,以共產黨人的奉獻精神在社區這個大舞臺上完美演繹著人生的各種角色,探索形成了一整套“親情服務工作法”,把黨和政府的溫暖送到了居民群眾的心坎上。
做帶領社區建設的“領路人”
自從成為社區書記那天起,林松淑的目標只有一個,不負組織的信任,不負居民的期望,“讓生活在園輝社區的居民更幸福,工作在園輝社區的同志更快樂”。“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林松淑深知,要實現這個目標,唯有抓好社區工作者隊伍建設,帶動大家一起真心實意地為居民服務。為此,林松淑總結出了“社區書記的八個表率”,做認真學習的表率、求真務實的表率、艱苦奮斗的表率、勇于創新的表率、廉潔自律的表率、誠信公正的表率、團結友善的表率、無私奉獻的表率,用自己的言行影響同事、感召下屬。
林松淑是2001年到園輝社區工作的,工作19年來,沒有專門的書記辦公室,一直都在大廳辦公,大廳到處都是她的“辦公室”,所以林松淑怎么做、怎么對待老百姓,社區的工作人員也會跟著她學。以前居民到社區就找林松淑,遇到什么事也都給她打電話,現在沒有了,社區工作人員都非常熱情地接待他們,居民到社區就像自己家一樣,工作人員把老百姓的小事當成自己的大事來辦,這樣老百姓高興了、幸福了,認可社區了,也離不開社區了。
做解決群眾困難的“貼心人”
社區多是處理一些涉及群眾切身利益的“小事”,但這些小事若不能及時解決,隨時可能發展成“大事”。作為一名基層工作者,要做好的就是打通黨聯系群眾的這“最后一公里”。為了提醒自己,林松淑開始每天寫民生日記,認真記錄看到的、想到的、居民需要的,以及事情的處理解決情況和她的一些工作感受,這一寫就是19年,現在已累計撰寫19本,40余萬字,被大家戲稱為“社區工作百科全書”。
進入新時代,社區的工作也面臨新課題。隨著流動人口的增多,如果社區不能及時掌握這些人的信息、這些人的情況,那么這將成為社區治安管理的隱患,所以社區網格員的主要職責就是轉轄區,跟居民溝通交流,及時掌握轄區有多少流動人口、有多少常住戶口,弄清每家電話、電表,及時到現場幫老百姓解決馬葫蘆堵塞、屋頂漏水等問題。
做外出務工居民的“娘家人”
今年年初突發的疫情讓全國人民陷入了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中,但是生命重于泰山,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責任。作為基層的最前線,社區守護著基層最后一道防線,林松淑決定讓社區防疫這個最前沿哨所成為疫情防控中的最“硬核”。在林松淑的帶領下,社區迅速組建了“戰疫”先鋒隊,發放防護設備、走訪困難家庭、生活區域消殺、隨訪居家隔離人員。電話、微信、登門,樓道長、網格長、社區班子,普通黨員、樓棟黨支部、社區黨委…全覆蓋的“戰疫”網絡組建鋪蓋,樓梯登多了腿都疼了,電話打多了嗓子都啞了,一遍遍的消殺手都長繭子了,但是社區的隊伍毫無怨言,直到現在依然堅持著24小時待命,假日無休,竭盡全力守護著園輝社區的廣大群眾。
為進一步加強境外返延人員隔離管控措施,延吉市規定境外返延人員要有本地公職人員做擔保方可實施居家隔離觀察,林松淑對境外人員予以耐心細致的解答,為消除居民的擔憂,林松淑主動提出為他們進行擔保,并與境外人員時刻保持聯系,直至他們回到隔離家中。居家隔離觀察期間,林松淑通過電話交流、視頻關懷、微信實時共享位置等方式,做到每日4次隨訪,實時監測,為居家觀察人員代購必要的生活物資,為他們送去裝有體溫計、口罩、消毒液、宣傳冊、體溫登記表的愛心大禮包,同時推出“四個一”人性化推送服務,每天適時推送防疫科普知識、戰“疫”英雄人物、居家健身教程、營養食譜等,真正做到隔離不隔心,門里門外見真情。
做服務留守兒童的“監護人”
一直以來,留守兒童的成長也是林松淑十分關注的問題。為服務好轄區留守兒童,當好他們的“監護人”。園輝社區成立了“保護兒童愛心協會”,并設立活動中心,針對留守兒童開展專項服務。每天放學后,孩子們來到活動中心,玩游戲、做作業,活動中心的阿姨們充當他們的“代理媽媽”。2007年,協會被“英國兒童救助會”納入救助范圍。2013年5月,協會被命名為“蒲公英之家”并獲得專項發展經費。當時,社區里有6個特殊家庭的孩子,有的是父母正在服刑,有的是單身癌癥患者子女,他們的監護人已經喪失監護能力。林松淑就把這6個孩子帶到“蒲公英之家”,與她一起生活,白天孩子們去上學,晚上回家林松淑做他們的“代理媽媽”。現在,有2個孩子已經上大學了。
做黨的聲音的“傳播人”
作為黨的十八大、十九大代表,十九大閉幕后林松淑從北京回來的第二天,就開始了十九大精神的宣講與踐行,目前已經宣講了180多場。每次根據宣講人群的不同,宣講的側重點也不同。例如到延邊大學宣講,林松淑會根據習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說到的“青年興則國家興,青年強則國家強”去講。在與這些大學生們的溝通過程中,林松淑發現他們有如青年協會、馬列協會、心理咨詢協會等諸多協會,如果能利用好這個龐大的資源,讓他們走進社區、服務居民,對他們是一種鍛煉,對社區也是有益的。于是,林松淑提出了“服務高校、依托高校”。大學生大多是理論特別強,實踐較少,社區就為他們搭建平臺,通過項目的策劃、組織、實施,與他們合作共享,讓他們發揮自己的能量。
除了日常的走訪、講座等傳統宣傳方式,社區還借助微信、“e支部”、“學習強國”等新興媒體進行黨的政策宣傳,讓黨的政策宣傳群體更趨年輕化,打入新生代“主力軍”內部,實現廣泛傳達、有力傳達的效果。同時,依托新時代文明實踐站為媒介,以打造“黨建圓夢”服務體系為重點,號召轄區社會組織憑借愛心奉獻、扶貧幫困、志愿服務、居家養老、鄰里互助等“五大載體”,組建了蒲公英志愿者團、社會心理服務志愿團、故鄉藝術團、家庭醫生團、在職黨員排球隊、幸福課堂等14個高精專文體隊伍,通過開展講紅色故事、愛國歌曲演唱、學習宣傳貫徹十九大精神文藝匯演、十九大精神書畫作品展、詩歌朗誦會等活動,搭建了黨建服務群眾的新平臺。
做凝心共建的“聚力人”
社區是我家,建設靠大家。林松淑通過整合社會資源,以加強黨建為統領,服務民生為目標,發展適合社區的社會組織,有效推動社區建設,創新“一核為主、多元共治”的社區治理機制,構建多元平臺共建、多元組織共商、多元資源共享、多元服務共擔的新型社區治理體系,實現社區黨建與社會治理相互促進。
為了抓牢民間團體這一中堅力量,多年來林松淑積極培養這些在社區工作的大學生當社會組織法人,讓他們去管理協會,在各個社會組織里發揮自己的能量。園輝社區現有14個社會組織,4個已在民政局注冊。2013年,園輝社區所有社會組織都成立了黨支部。有了黨支部,更增強了協會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在每季度召開一次的黨建聯席會上,各協會匯報一季度的工作,社區再把下一季度社區將要開展哪些大型活動告訴他們,各協會根據分工進行認領,豐富了社區居民的文化生活。
社區是黨在城市聯系群眾的最基層單位,社區是黨和政府聯系居民的“連心橋”,為人民群眾辦實事的“服務站”,也是做好城市基層工作的“穩壓器”。社區黨組織書記是最基層的黨務干部,他們的一言一行直接關系到黨在人民群眾中的形象。林松淑始終堅持以居民群眾的需求為工作的動力,以居民群眾的滿意作為工作的目的,以居民群眾的擁護作為最大的幸福,扎實推進各項工作,帶領轄區居民不斷創造美好生活。林松淑的“親情服務工作法”就是社區黨組織書記堅持群眾路線、密切和群眾血肉聯系的生動案例,通過熱心周到的服務,讓人民群眾切實感受到黨就在身邊,黨的關懷就在身邊,黨組織就是我們的親人。












林松淑,是吉林省延吉市公園街道園輝社區的黨委書記、居委會主任。她,從小在媽媽的熏陶下,對社區工作耳濡目染,對居民真心實意;她在黨的培養和教育下,始終把居民的需求放在了第一位;她,在為居民服務的過程中飽含深情撰寫了19本42萬字的“民生日記”,把自己的喜怒哀樂與居民緊緊地聯系在一起。19年來,林松淑始終把社區居民當親人,以共產黨人的奉獻精神在社區這個大舞臺上完美演繹著人生的各種角色,探索形成了一整套“親情服務工作法”,把黨和政府的溫暖送到了居民群眾的心坎上。
做帶領社區建設的“領路人”
自從成為社區書記那天起,林松淑的目標只有一個,不負組織的信任,不負居民的期望,“讓生活在園輝社區的居民更幸福,工作在園輝社區的同志更快樂”。“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林松淑深知,要實現這個目標,唯有抓好社區工作者隊伍建設,帶動大家一起真心實意地為居民服務。為此,林松淑總結出了“社區書記的八個表率”,做認真學習的表率、求真務實的表率、艱苦奮斗的表率、勇于創新的表率、廉潔自律的表率、誠信公正的表率、團結友善的表率、無私奉獻的表率,用自己的言行影響同事、感召下屬。
林松淑是2001年到園輝社區工作的,工作19年來,沒有專門的書記辦公室,一直都在大廳辦公,大廳到處都是她的“辦公室”,所以林松淑怎么做、怎么對待老百姓,社區的工作人員也會跟著她學。以前居民到社區就找林松淑,遇到什么事也都給她打電話,現在沒有了,社區工作人員都非常熱情地接待他們,居民到社區就像自己家一樣,工作人員把老百姓的小事當成自己的大事來辦,這樣老百姓高興了、幸福了,認可社區了,也離不開社區了。
做解決群眾困難的“貼心人”
社區多是處理一些涉及群眾切身利益的“小事”,但這些小事若不能及時解決,隨時可能發展成“大事”。作為一名基層工作者,要做好的就是打通黨聯系群眾的這“最后一公里”。為了提醒自己,林松淑開始每天寫民生日記,認真記錄看到的、想到的、居民需要的,以及事情的處理解決情況和她的一些工作感受,這一寫就是19年,現在已累計撰寫19本,40余萬字,被大家戲稱為“社區工作百科全書”。
進入新時代,社區的工作也面臨新課題。隨著流動人口的增多,如果社區不能及時掌握這些人的信息、這些人的情況,那么這將成為社區治安管理的隱患,所以社區網格員的主要職責就是轉轄區,跟居民溝通交流,及時掌握轄區有多少流動人口、有多少常住戶口,弄清每家電話、電表,及時到現場幫老百姓解決馬葫蘆堵塞、屋頂漏水等問題。
做外出務工居民的“娘家人”
今年年初突發的疫情讓全國人民陷入了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中,但是生命重于泰山,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責任。作為基層的最前線,社區守護著基層最后一道防線,林松淑決定讓社區防疫這個最前沿哨所成為疫情防控中的最“硬核”。在林松淑的帶領下,社區迅速組建了“戰疫”先鋒隊,發放防護設備、走訪困難家庭、生活區域消殺、隨訪居家隔離人員。電話、微信、登門,樓道長、網格長、社區班子,普通黨員、樓棟黨支部、社區黨委…全覆蓋的“戰疫”網絡組建鋪蓋,樓梯登多了腿都疼了,電話打多了嗓子都啞了,一遍遍的消殺手都長繭子了,但是社區的隊伍毫無怨言,直到現在依然堅持著24小時待命,假日無休,竭盡全力守護著園輝社區的廣大群眾。
為進一步加強境外返延人員隔離管控措施,延吉市規定境外返延人員要有本地公職人員做擔保方可實施居家隔離觀察,林松淑對境外人員予以耐心細致的解答,為消除居民的擔憂,林松淑主動提出為他們進行擔保,并與境外人員時刻保持聯系,直至他們回到隔離家中。居家隔離觀察期間,林松淑通過電話交流、視頻關懷、微信實時共享位置等方式,做到每日4次隨訪,實時監測,為居家觀察人員代購必要的生活物資,為他們送去裝有體溫計、口罩、消毒液、宣傳冊、體溫登記表的愛心大禮包,同時推出“四個一”人性化推送服務,每天適時推送防疫科普知識、戰“疫”英雄人物、居家健身教程、營養食譜等,真正做到隔離不隔心,門里門外見真情。
做服務留守兒童的“監護人”
一直以來,留守兒童的成長也是林松淑十分關注的問題。為服務好轄區留守兒童,當好他們的“監護人”。園輝社區成立了“保護兒童愛心協會”,并設立活動中心,針對留守兒童開展專項服務。每天放學后,孩子們來到活動中心,玩游戲、做作業,活動中心的阿姨們充當他們的“代理媽媽”。2007年,協會被“英國兒童救助會”納入救助范圍。2013年5月,協會被命名為“蒲公英之家”并獲得專項發展經費。當時,社區里有6個特殊家庭的孩子,有的是父母正在服刑,有的是單身癌癥患者子女,他們的監護人已經喪失監護能力。林松淑就把這6個孩子帶到“蒲公英之家”,與她一起生活,白天孩子們去上學,晚上回家林松淑做他們的“代理媽媽”。現在,有2個孩子已經上大學了。
做黨的聲音的“傳播人”
作為黨的十八大、十九大代表,十九大閉幕后林松淑從北京回來的第二天,就開始了十九大精神的宣講與踐行,目前已經宣講了180多場。每次根據宣講人群的不同,宣講的側重點也不同。例如到延邊大學宣講,林松淑會根據習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說到的“青年興則國家興,青年強則國家強”去講。在與這些大學生們的溝通過程中,林松淑發現他們有如青年協會、馬列協會、心理咨詢協會等諸多協會,如果能利用好這個龐大的資源,讓他們走進社區、服務居民,對他們是一種鍛煉,對社區也是有益的。于是,林松淑提出了“服務高校、依托高校”。大學生大多是理論特別強,實踐較少,社區就為他們搭建平臺,通過項目的策劃、組織、實施,與他們合作共享,讓他們發揮自己的能量。
除了日常的走訪、講座等傳統宣傳方式,社區還借助微信、“e支部”、“學習強國”等新興媒體進行黨的政策宣傳,讓黨的政策宣傳群體更趨年輕化,打入新生代“主力軍”內部,實現廣泛傳達、有力傳達的效果。同時,依托新時代文明實踐站為媒介,以打造“黨建圓夢”服務體系為重點,號召轄區社會組織憑借愛心奉獻、扶貧幫困、志愿服務、居家養老、鄰里互助等“五大載體”,組建了蒲公英志愿者團、社會心理服務志愿團、故鄉藝術團、家庭醫生團、在職黨員排球隊、幸福課堂等14個高精專文體隊伍,通過開展講紅色故事、愛國歌曲演唱、學習宣傳貫徹十九大精神文藝匯演、十九大精神書畫作品展、詩歌朗誦會等活動,搭建了黨建服務群眾的新平臺。
做凝心共建的“聚力人”
社區是我家,建設靠大家。林松淑通過整合社會資源,以加強黨建為統領,服務民生為目標,發展適合社區的社會組織,有效推動社區建設,創新“一核為主、多元共治”的社區治理機制,構建多元平臺共建、多元組織共商、多元資源共享、多元服務共擔的新型社區治理體系,實現社區黨建與社會治理相互促進。
為了抓牢民間團體這一中堅力量,多年來林松淑積極培養這些在社區工作的大學生當社會組織法人,讓他們去管理協會,在各個社會組織里發揮自己的能量。園輝社區現有14個社會組織,4個已在民政局注冊。2013年,園輝社區所有社會組織都成立了黨支部。有了黨支部,更增強了協會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在每季度召開一次的黨建聯席會上,各協會匯報一季度的工作,社區再把下一季度社區將要開展哪些大型活動告訴他們,各協會根據分工進行認領,豐富了社區居民的文化生活。
社區是黨在城市聯系群眾的最基層單位,社區是黨和政府聯系居民的“連心橋”,為人民群眾辦實事的“服務站”,也是做好城市基層工作的“穩壓器”。社區黨組織書記是最基層的黨務干部,他們的一言一行直接關系到黨在人民群眾中的形象。林松淑始終堅持以居民群眾的需求為工作的動力,以居民群眾的滿意作為工作的目的,以居民群眾的擁護作為最大的幸福,扎實推進各項工作,帶領轄區居民不斷創造美好生活。林松淑的“親情服務工作法”就是社區黨組織書記堅持群眾路線、密切和群眾血肉聯系的生動案例,通過熱心周到的服務,讓人民群眾切實感受到黨就在身邊,黨的關懷就在身邊,黨組織就是我們的親人。












微信 掃一掃 關注
《延吉新聞網》公眾號

延吉新聞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延吉新聞網”的所有文字、圖片和視頻,版權均屬延吉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
已經被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來源:延吉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 【中國報道】狠抓生態建設,助力文明創城 中國報道訊(通訊員韓龍玉)自吉林省延吉市開展創建全國文明城市以來,延邊州生態環境局延吉市分局把創城工作當成生態環境建設成就的一種 ...
- 【中國報道】吉林延吉大力開展養殖業污染治理 中國報道訊(通訊員韓龍玉)吉林省延吉市以農業投入品減量化、生產清潔化、廢棄物資源化、產業模式生態化和治理環境污染、修復農業生態為 ...
- 【中國新聞網】延吉市委書記洪慶看望慰問創城一線工作人員 中新網吉林新聞8月26日電 (郭佳 翟宇佳)8月20日,延邊朝鮮族自治州委副書記、延吉市委書記洪慶調研延吉市創城工作開展情況,并看望慰 ...
- 【新浪】延吉市121名“延吉好人之文明先鋒”受表彰 8月29日,延吉市召開2020年度延吉好人之文明先鋒表彰大會,121名文明先鋒受表彰。 會上,延吉市委宣傳部、延吉市創建全國文明城市指 ...
- 【搜狐】延吉:文明清風拂邊城 初秋時節,走在延吉街頭,人們驚喜地發現,隨手亂扔垃圾的人少了,自覺扔進垃圾箱的人多了;十字路口闖紅燈、橫穿馬路的人少了,在路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