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一篇題為《江蘇女教師監考中去世,中學生平靜做題——冷血無知的考試機器何以造就?》的文章在微信朋友圈流傳。文章講述了江蘇泰州某中學一名老師在監考時猝死,作者用極為煽情的話寫道,“令人驚訝的是,已經讀初中的同學,竟然能在目睹吳老師最后掙扎呻吟中平靜地做完題。”該文閱讀量達10萬+,許多人留言抨擊有關學生與教育制度。
錢江晚報發表李曉鵬的觀點:據《揚子晚報》報道,當天上午11點20分,考試結束的鈴聲響起之后,這個班的孩子并沒有像文中所說那樣“看到老師沒有反應,孩子們一個個主動交卷出教室了”,而是坐在課桌上,“沒有收試卷,我們不敢亂動。”直到幾個按捺不住的男生上前推了推吳老師,才發現吳老師昏倒了。學生嘩然,“有的去報告校長,有的去喊隔壁老師。”顯然,這些孩子并非文中所說“冷血”。除了這些細節,這篇微信文章中最站不住腳的一點在于,吳老師當時是坐在教室最后一排,學生們都是背對著吳老師考試,只是考試結束鈴聲響起之后,學生們沒有等到老師來收卷子,轉過身來才看到吳老師“就像睡著了”。文中“目睹”老師的“最后掙扎呻吟”又何從談起呢?這么一篇明顯有邏輯漏洞的文章,只要在網上稍作搜索,即可發現其中的不妥之處。然而人們在閱讀和轉發的時候,更多的人并沒有選擇理性思考,而是順著作者的思路,隨之起舞,如同被操控的木偶。原因很簡單,無非就是這篇文章是為這些受眾量身定制的。他們對目前的應試教育感到焦慮,對孩子的技能培養憂心忡忡,文章恰好迎合了這些受眾對教育制度的態度,加上情節聳動,自然不脛而走。觀點必須建立在充分的事實基礎之上,依靠半真半假的傳聞,撰寫出這類文章,作者只不過是在用別人的血,染紅自己的饅頭。受眾不過是在用別人的雞湯,澆灌自己心中的塊壘。不過,面對悲劇,還是應當冷靜理智一點,不要急于吃下別人遞過來的人血饅頭。
小蔣隨想:快閱讀時代,很多人已沒有看傳統媒體新聞與深入報道的耐心與工夫,只有整天抱著手機刷微博與微信朋友圈的時間。不少人總嚷嚷要獲得各種事件的真相,卻沒有想過自己需要的是真相、還是自己想象中的真相。很多人還分不清網絡監督與網絡暴力的區別,不管三七二十一,先“噴死”看不順眼的人與事再說。當一些事件發生劇情逆轉,那些曾用語言暴力傷害了當事人的“鍵盤俠”又秉承“我傷害了你卻一笑而過”,拍屁股去尋找下一個“攻擊目標”。不求甚解與急功近利,似乎也在影響傳統媒體。去年,許多紙媒的深度報道部被撤銷曾引發關注。有人說這是紙媒的不得已棄守,也有人說這只是“資源整合”。不管怎么樣,紙媒在新媒體的“圍攻”下步履維艱,是不爭的事實。而許多新媒體其實少有“自采與原創”的新聞,多數還是“復制+粘貼”傳統媒體的報道。這種競爭的不公平性顯而易見,像今日頭條這種只會“抄”的所謂媒體平臺更曾引發版權爭議。當受眾不愿購買傳統媒體的報刊,懶得進行深閱讀與深思考;新媒體又存在“野蠻生長”與規范不足,低俗惡性炒作頻發;自律性不足的自媒體涌現,某些微信公號的營銷唯利是圖、毫無底線,更令情況錯綜復雜……在這樣的生態下,理性、客觀會不會成為一種奢侈?
高知孕婦死于醫院,權力互撕越界添亂
背景:1月11日,因妊娠在北醫三院住院的中科院女博士楊某在醫院死亡。因為三份官方聲明的出現,此事迅速在網上發酵。先是死者單位中科院理化所發函,請求醫院給出真實、完整的調查結論;緊接著,北醫三院回應事件經過,指出死者家屬打砸物品,追打醫務人員;16日,中國醫師協會發布聲明力挺院方,質疑中科院理化所發聲明的程序合理性。而死者丈夫則發文否認網帖“指控”的聚眾鬧事和巨額索賠。
京華時報發表兵臨的觀點:私權糾紛,釀成公家撕扯,這樣的公共事件演化路徑我們并不陌生。護犢之心人皆有之,單位出具公函亦反映出一種普遍的大眾心理:公家說話自然要比勢單力薄的個人管用。而醫師協會聲明中傳遞出的鮮明立場,也不免讓公眾擔心,對患者死因的醫學判斷能否做到客觀中立。無論如何,兩家單位所做的功課,看似在積極推動事件公正處理,實則帶有一定情緒,缺乏對事實的應有尊重。是否醫療事故未有定論,是否醫鬧亦未有定論,雙方應拿出尋求真相的足夠耐心和理性,而不是預設立場,迫不及待地為“自家人”抗辯。
新京報發表觀點:實質上,國務院2002年頒布的《醫療事故處理條例》中,已明確了幾種解決醫療糾紛的方式,如行政處理、醫患協商和司法訴訟。拿此事而言,對于院方有無過失,爭議雙方完全可以請醫患糾紛人民調解委員會或相關主管部門介入調查;而對于當事家屬有無鬧事行為,院方無妨報警維權,若其屬實,會受到“醫鬧入刑”等法規規制。化解醫療糾紛,法治是正途,“公文助戰”只能是歧路。而這起多家或頂級或權威的機構參與的事件,則是個標志性案例,揭示出“背景”“勢力”等因素對醫療糾紛法治化解決的扭曲,而要規避這種扭曲,還需重申起碼的原則:讓法律的回到法律,別讓公文壓倒真相。
小蔣隨想:這事如果擱在“國家包辦一切”的年代,可能很正常。畢竟,那時候單位人結婚、離婚、甚至去住旅店,都要由單位給開介紹信。但現在時過境遷,公權力與私權利的界限愈發明晰,社會人的各項權益由法律來維護,公權力要依法行政、法無授權不可為。中科院理化所向醫院發函,首先涉嫌類權力越界,這種“正式通牒”既透著一股自以為是的架勢,又蘊含“關公戰秦瓊”的錯位。本質上,中國醫師協會不是權力部門,只是具有法人性質的群眾社團。但由于其是衛生部直屬的國家一級行業組織,又具有類公姓色彩。面對中科院理化所“發難”,中國醫師協會隨即出來“應戰”,這二位的角力將一樁私權糾紛搞成“公案”。此事件中,醫患雙方都“信權不信法”,拉“靠山”出來為自己撐腰,唯恐自己輸了氣勢。然而,雙方都遭到厭惡仗勢欺人、警惕權力越界的公眾的鄙夷和反感。孕婦去世、胎死腹中是一起人間悲劇,現在的情形卻有將悲劇變為鬧劇的趨勢。院方是否存在過失,患者家屬有沒有找醫鬧,厘清這些才是正題。通過法治維權達成訴求,才能將問題帶回正軌。
http://www.viphb.cn/uploadfile/2016/0119/thumb_150_105_20160119023351952.jp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