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達嶺野生動物園接連發生的兩次事件,再次讓“規則意識”成了熱詞。22日,有網友爆料稱在猛獸區自駕車游玩時,遇到有人擅自打開車窗,導致一只馬來熊將腦袋伸進了游客車窗。次日,又發生兩名兒童在猛獸區探出車窗的事件,幸好都沒有造成傷亡事故。
考慮到該園已有前車之鑒,園內規則日臻成熟,輿論普遍把矛頭指向當事個體,認為他們不吸取教訓,沒有規則意識。近來一段時間,在相當多關乎公共安全的討論中,規則意識似乎都已成為無法繞過的話語范式。如老年人占領籃球場地,很多人批評老年人沒有規則意識,也有人質疑“籃球場只能打籃球”規則正當與否;在老人往飛機發動機撒幣、某兒童乘飛機逃票事件中,規則意識都是高頻詞。一系列事件中,圍繞人際摩擦、人與社會摩擦的大量規則問題被挖掘出來,規則意識被擺上臺面。但僅從動物園事件來看,規則意識的建立恐怕是個長期過程。首先,即便發生“老虎傷人”的極端案例,也有信息不對稱的風險,依然有足夠多的人得不到教訓;其次,人的行為具有復雜性,相當多的人具有僥幸心理,總以為不會跌倒在前人跌倒的地方,還有不少人視挑戰規則、躲避規則為能耐,常以為“規則是死的,人是活的”。
對此,有人提出違規必罰才能建立規則意識,其實不然。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道格拉斯·諾思說,為了降低社會的交易成本,規范必不可少,無論是正式或非正式的,“即使在最發達的經濟中,正式規則也只是決定行為選擇的總體約束的小部分,大部分行為空間是由習慣、倫理等非正式規則約束的”??梢姡`規必罰的情形是指法律法規已涵括的那部分,如法律不允許偷稅漏稅,不守規則必然要付出代價;但是生活中的大部分規則是指約定俗成的非正式規則,如動物園規定“不得下車”,即便有人違背,園區也沒有違規必罰的權力。在這類情形中,規則意識的指向是明確的“我”,從“我”做起,許多摩擦可以在源頭規避,這要求在公共場所時刻進行自我糾察和省思。管教“熊孩子”就很能說明家長的規則意識,有的家長知道孩子比較調皮,假若選擇去猛獸區娛樂,又默許孩子開窗,一旦出現安全事故,很有可能要自吞苦果。
因為非正式規則無法做到違規必罰,大部分規則意識的建立,有時需要對規則有效性的檢驗才能達致,而檢驗往往是血淋淋的現實。遺憾的是,生活中形成對非正式規則的重視,往往要通過這樣的方式進行。舉個相近的例子,上海市一名11歲男孩在使用共享單車過程中與客車相撞身亡,ofo的機械密碼鎖成為了眾矢之的。因為雖然法律規定“12歲以下未成年人禁騎單車上路”,但其落地還是要依賴于企業的規則設計。大部分單車制定的規則是智能鎖驗證,需要實名驗證的手機才可以解鎖,ofo采用的規則是貼上一張警示,但密碼是固定的,這樣的規則設計有明顯漏洞,過去也被很多媒體指出過,但如果沒有極端案例發生,它就很難有整改動力。同樣,動物園傷害事件的不斷發生,讓人意識到園區規則或許可以更規范一些。由此可見,規則意識有助減少規則執行的社會成本,但規則的有效形成,往往需要個體不斷的檢驗?!龇?青
http://www.viphb.cn/uploadfile/2017/0725/thumb_150_105_20170725034346985.jpg
掃描二維碼關注
延吉新聞網官方微信公眾平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