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地震增多事實還是錯覺 專家稱全球或進活躍期 |
2012-04-16 來源:羊城晚報 閱讀: 字號:【大 中 小】 |
地震增多事實還是錯覺?
新世紀全球超80萬人命喪地震
7級以上地震頻度正常
媒體頻繁報道全球地震事件,產生地震增多錯覺
北京時間4月11日16時38分,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北部附近海域發生里氏8.6級(注:本文所用震級除另行標注外均為里氏震級)地震,該地震發生后的24小時內,印度洋、墨西哥和加利福尼亞灣共發生5次6級以上地震。
近些年,在越來越多人的印象里,地震在增多。這是事實還是錯覺?自1900年以來記錄的地震資料顯示,近幾年全球7級以上地震年頻度仍屬正常范圍,并不是地震特別密集的年份。但也有地震專家表示,2004年以來8.5級巨大地震頻發,全球可能進入了地震相對活躍期。
墨西哥地震,與印尼地震無關
地球平均每個月發生1次至2次7級地震,平均每隔3天發生1次6級地震,每天發生數次5級地震
據中國地震臺網監測,在11日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北部附近海域發生8.6級地震的2小時之后,同一區域又發生了一次8.2級的強震。2004年12月26日,在離這兩次地震震中不遠的地方,曾發生了8.7級地震,并引發了破壞性極強的海嘯。這次8.6級地震截至目前官方報告造成9人傷亡,而2004年的8.7級地震造成20多萬人死亡。
印尼發生8.6級地震當天,位于美國夏威夷的太平洋海嘯預警中心向印尼、印度、斯里蘭卡等28國發布海嘯提示,結果兩次強震都沒有引發大海嘯。廣東省地震局高級工程師葉秀薇說:“4月11日的8.6級和8.2級地震以走滑型為主,板塊運動為水平摩擦,沒有移動大量海水,沒有引發大海嘯。”
“印尼8.6級地震震中位于安達曼弧構造帶上,是澳大利亞板塊、印度板塊、緬甸小板塊、巽他板塊相接壤的部位,易于發生強震。” 葉秀薇告訴記者,據統計該區平均每年發生1次至2次7級以上地震,蘇門答臘自2004年后,強震活動較為密集,且有成對出現的特征。“2004年12月26日8.7級地震后,相隔3個月又發生了8.5級地震;2007年9月12日發生8.5級地震后,相隔1天又發生了8.3級地震”。
4月12日,遠隔重洋的太平洋彼岸連發3次6級以上地震。據中國地震臺網監測,北京時間4月12日6時55分,墨西哥西部米卻肯州發生7級地震(美國地質調查局一開始定為矩震級7.0,后修正為矩震級6.5);北京時間12日15時6分及15時15分,墨西哥加利福尼亞灣先后發生6.2級地震以及6.9級地震。
這些接二連三的地震之間有無關系?連發5次超6級地震是否正常?
葉秀薇指出,“1900年以來的地震資料顯示,地球平均每個月都會發生1次至2次7級地震,平均每隔3天發生1次6級地震,每天都會發生數次5級地震。24小時內發生的多次地震,除印尼的2次8級地震外,其他地區的6級多地震都屬于地球正常的能量釋放,彼此并無直接關聯。”
地震次數沒多,但能量增強了
地震臺站的增加以及全球通訊能力的加強是導致人們感覺地震增加的重要原因
據中國地震臺網顯示,1970年至1999年,全球30年未發生過8.5級及以上地震,但2004年以來卻發生了6次。美國地質調查局的數據顯示,1900年以來全球共發生了17次矩震級8.5級及以上地震,2004年之后的8年占了6次。
孫士鋐告訴記者,“這樣高強度的地震能量釋放,是需要我們關注的。從頻發8.5級以上地震來看,地球可能進入了地震活動的相對活躍時段,這個時段地震強度很大。”
“2004年后確實發生了多次大于8.5級的巨大地震,強度偏高,釋放能量較多。”葉秀薇說,1900年以來全球年均發生8級及以上地震1次,7.0級到7.9級地震約18次,6.0級到6.9級地震約120次,5.0級到5.9級地震約800次,而根據1900年以來全球7級以上、7.5級以上、8級以上地震年頻度統計,1900年至1906年是全球8級地震最為密集的時段,而近幾年全球7級以上地震年頻度仍屬正常范圍,并不是地震特別密集的年份。
針對“地震是否更頻繁”問題,美國地質調查局專門在官網上進行了解答,“我們不斷接到來自世界各地的詢問:地震是否在增多。”他們寫道,“盡管看似出現了更多的地震,但7.0級及以上地震的數量并沒有什么變化。” 其中絕大多數不被人所察覺。
“地震報道越來越多地出現在媒體上,使人們產生了地震越來越多的錯覺。” 葉秀薇指出,1931年全球只有350個地震臺,目前已超過8000個,人類對地震的監測能力有了極大提高,記錄頻帶更寬,因此能記錄到的地震數量也比以往更多。USGS也認為,地震臺站的增加以及全球通訊能力的加強是導致人們感覺地震增加的重要原因。
21世紀,超80萬人命喪地震
地震急救知識在民眾中的普及水平達到25%,而我國還不到1%
美國地質調查局的資料顯示,2000年至2009年全球共有超過47萬人死于地震,1990年至1999年之間只有11萬多人。加上2010年、2011年死于地震的34萬多人,新世紀以來地震死亡人數超80萬人。
上述數據雖與世界衛生組織的統計數據有些出入,但后者的數據也顯示,2000年到2009年間因地震死亡的人數有45.3萬,比之前兩個十年顯著上升。但地震死亡人數的年際起伏非常大。
不過,人員傷亡多少與地震震級大小并不能絕對畫等號。如智利8.8級地震所釋放的能量大約是海地7.0級地震的500倍,但智利的死亡人數不超過1000人,而海地的死亡人數超30萬人。
“地震災害很復雜,因為地震會引發很多次生災害。“孫士鋐強調,應對地震災害應該走綜合防御之路,一是加強地震監測預報,減少人員傷亡;二是加強防震抗震工作和地震科普知識宣傳;三是加強應急救援體系。
“中國約有80%的大中城市位于地震區,突發強地震多。” 中國工程院院士、廣州大學工程抗震研究中心周福霖談道。他指出,目前我國已建成的隔震結構工程(房屋、橋梁及其他)約2500座,消能減震和控制結構約500座。這些抗震建筑數量與建筑總量相差很遠。周福霖指出,隔震減震等技術在中國遠沒有普及。
廣東省國家級緊急醫學救援隊副隊長葉澤兵提出,在許多發達國家,地震急救知識在民眾中的普及水平達到25%,而我國還不到1%。”
|
相關熱詞搜索:地震 增多 事實 |
上一篇:去年逾百萬人取得美國綠卡 中國人排名全球第二 |
下一篇:韓人才過剩大學生就業難 |
延吉新聞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延吉新聞網”的所有文字、圖片和視頻,版權均屬延吉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被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來源:延吉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