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當地時間2015年1月20日,法國Recloses,《查理周刊》襲擊案遇難者Frederic Boisseau葬禮在當地舉行。
今年初,法國諷刺漫畫《查理周刊》雜志社遭遇恐怖襲擊,損失了多名優秀漫畫家。出于對恐怖主義行徑的憤慨和對自由言論的支持,全球無數熱心人士和知名企業為《查理周刊》的復刊提供了大力幫扶和資金援助。然而,原本被寄予“重生”厚望的《查理周刊》如今卻呈現出“分崩離析”的趨勢:近幾個月來,該雜志社頻繁傳出“內訌”;本月內,兩名核心成員先后表明去意,引發媒體高度關注。
據英國《獨立報》27日報道,《查理周刊》雜志社知名專欄作家、52歲的帕特里克·裴盧于上周末對外宣布,自己將于今年年底離開雜志社。裴盧日前在當地某學生廣播電臺表示:“我們僥幸逃生,卻稱不上‘幸存者’。我們身上的很多東西,隨著這起殺戮事件離我們而去。”據了解,裴盧除了供職于《查理周刊》,還是一名優秀的急診大夫。襲擊事件發生時,他因醫院開會而逃過一劫。
在裴盧之前,《查理周刊》43歲的明星漫畫家呂茲早在今年5月也曾向媒體透露,自己將于9月辭去職務。呂茲曾在《查理周刊》雜志社遇襲后,以創作先知穆罕默德的卡通形象而聞名。他本人表示自己的離職是“個人選擇”,“缺乏靈感”是他面臨的主要問題。
不少媒體注意到,兩名核心成員在提出離職時,都巧妙地避開了另一個困擾《查理周刊》雜志社的敏感問題:金錢與“內訌”。英國《衛報》稱,今年初,一場突如其來的恐怖襲擊事件讓該社獲得全球關注,搖身一變成了全球“自由言論”的代言人。與此同時,來自官方和民間的善款如潮水般涌入,法國政府、全球名企紛紛慷慨解囊。不僅如此,該雜志的銷量更是打破紀錄,如總部遇襲后的“幸存者專刊”賣出800萬份,比之前猛增100多倍;刊物的訂閱量也從之前的1萬左右猛增至20萬。綜合上述收入,《查理周刊》如今坐擁3300萬美元的財富,這是雜志社之前“想都不敢想”的巨款。就在槍擊事件發生之前,《查理周刊》因經營不善等原因,已經瀕臨破產。
法國《本地報》稱,對于這筆巨款的分配,雜志社內產生重大分歧,甚至一度爆發“內亂”。包括呂茲在內的十多名員工今年4月曾表示,雜志社內的每一個人都有資格成為該社的股東之一。但是,該社新管理層似乎另有打算:善款的一部分將用于補償死難者家屬,銷售收入則創建基金會、促進自由言論方面的教育。之后,管理層對于相關問題愈發顯得“不夠透明”,其“獨裁式”行政方式也逐漸為不少員工所詬病。此前,兩名離職者均參與了相關的抗議活動。據《查理周刊》內部知情人士、女記者拉祖伊稱,雜志社內如今彌漫著一股十分令人不快的氛圍,兩名核心成員的離職,充分說明他們和管理層的交惡。她在接受采訪時說:“裴盧已經被新老板‘盯’上好幾個月了。”
《查理周刊》遇襲后,一直在法國《解放報》報社辦公。《環球時報》記者28日致電《解放報》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編輯,他稱《查理周刊》在幾天內會搬離《解放報》大樓,但地址出于安全原因不能透露。《查理周刊》會在認為有必要時自己公布。該編輯稱,《查理周刊》一般不接受媒體采訪,對于“內部爭端”更是守口如瓶。(記者 姚蒙 劉皓然)
【本網責編 付亞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