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導演何平:中國電影市場里,不能沒有文藝片 |
2015-11-02 來源:中國新聞網 閱讀: 字號:【大 中 小】 |
經歷了瘋狂的暑期檔、國慶檔后,近期電影市場進入低谷,開始為即將到來的賀歲檔蓄力,但蕭冷之際,也不乏有口碑佳作上映,其中有《山河故人》、《心迷宮》、《家在水草豐茂的地方》和《回到被愛的一天》。不過,這四部文藝片加起來的票房也難抵10月30日剛剛上映的、由楊冪和鹿晗主演的商業片《我是證人》。由此,關于文藝片的悲音再度響起。
有趣的是,盡管外界感慨文藝片生不逢時,但四部文藝片的導演卻很樂觀,《心迷宮》和《家在水草豐茂的地方》的導演均認為,作品能夠上映已經是勝利,引發關注和話題,更是為下半年的中國電影帶來新意。而且,從客觀上來說,《心迷宮》的票房成績相對于成本來說已經是“賺到了”。看來,習慣于“唯票房論”的觀眾和影評人反而應該考慮下,是否可以換個角度看待國產文藝片,文藝片需要不是同情和憤怒,而是能夠理解的知音,與其總是用票房的尺子衡量文藝片的命運,不如為打開文藝片市場當當“自來水”。
雖是文藝片 表現并不同
今年以來,文藝片與同檔期的商業片在對決中,確實處于劣勢。張艾嘉的《念念》、王小帥的《闖入者》五一檔期比拼《左耳》、《何以笙簫默》兩部青春片,票房偏于慘淡,也讓外界發出“電影市場越狂歡,文藝片越悲哀”的感嘆。國慶檔后,票房大盤整體下滑,《山河故人》、《心迷宮》、《家在水草豐茂的地方》和《回到被愛的一天》此時上映,雖然四部文藝片表現依然不敵同檔期的商業片,但是,可喜的是,一些改變已經在悄然發生了。
“賈科長”備受關注的《山河故人》首日票房600萬,兩天票房過千萬,若以其他商業片考量,這個票房數字實在一般,但這對于賈樟柯來說已是讓他開心的數字,因為該片票房超過了他之前在國內公映的作品的票房總和。
《心迷宮》和《家在水草豐茂的地方》都是“遲到的上映”,《心迷宮》由忻鈺坤執導,最初的名字是《殯棺》,在去年第八屆FIRST青年電影展上斬獲最佳導演和最佳劇情長片兩項大獎。影片投資170萬元,今年終于能夠上映,以首周三天435萬元的票房成績創下了國內獨立電影(不隸屬于任何電影集團、公司)在院線上映的最高票房紀錄。影片自10月16日公映以來,雖然排片量連4%都不到,但是憑借強力的口碑不斷地吸引觀眾買票,使得首周三天票房435萬元,最終成就了這部此前并不被業內看好的“文藝片”。這個成績甚至超過了《推拿》、《闖入者》、《十二公民》這三部今年公認的口碑佳作,目前影片票房近1000萬元,已屬佳績。
《家在水草豐茂的地方》入圍了去年的東京電影節主競賽單元和今年第65屆柏林國際電影節新生代單元,不過,影片10月23日上映以來,票房尚未過百萬。與《家在水草豐茂的地方》“同病相憐”的是《回到被愛的一天》,該片是導演何平蟄伏6年的新作,聚焦北漂故事,上映之后票房可憐,排片更是寥寥。《家在水草豐茂的地方》的導演李睿珺并不為票房發愁,讓他們高興的是影片能夠在院線上映,就已經算是成功。
電影市場好了 越發不能沒有文藝片
一直以來,因為缺少大明星、節奏緩慢,又常常致力于探討人性等深刻晦澀的主題,文藝電影一直都偏于“小眾”。有人士算過,全國固定的文藝片觀眾也就50萬左右,所以一部票房好的文藝片,估計也就是1500萬元左右。
盡管無法成為票房主力,但是文藝片卻是必不可少的一個電影類型。在何平導演看來,現在電影市場好了,今年中國電影票房都快400億了,但好電影不多。尤其是那種有藝術、文化內涵,接地氣,反映普通人生活的電影太少。他說:“現在電影環境好了,就越發需要提供給觀眾多樣化的選擇,中國電影市場里,不能沒有文藝片。拍文藝片,演員的片酬很低甚至是零片酬,不像拍商業片收入好,但他們演技的付出一點也不比大制作少。”
而對于“文藝片”,觀眾也存在不少偏見,認為文藝片專注于導演的個人表達,難以理解。《烈日灼心》導演曹保平就說不愿意把自己稱為“文藝片導演”,而喜歡被叫做“劇情片導演”,“現在稍微有一點點表達的電影就說是文藝片,有的也許很好看,但也有爛到不知所云的片子也叫文藝片。文藝片成了爛筐子,什么差的都往里邊裝。所以我稱我自己是劇情片導演。”
《家在水草豐茂的地方》的李睿珺也表示,事實上,現在大家對于商業片的定義有誤解,“商業元素是指影片本身具有的看點,比如《家在水草豐茂的地方》,它是一部少年歷險記,整部影片穿行絲綢之路,講述裕固族這個少數民族的興衰等等,‘看點’才是商業元素,但現在卻成了一部電影,只要市場喜歡它,它就具有商業性,整個都誤解了。”而《心迷宮》的編劇布局,更是一部漂亮的商業電影節奏。
不過,文藝片導演雖然不看重票房,卻擔憂文藝片的前景,正如王小帥所說,《闖入者》的票房慘敗會讓他今后的電影難找投資,而這無疑是文藝片導演一個普遍的“心結”。若真是這樣,屆時,可憐的不是藝術片,而是觀眾那一雙雙毫無鑒賞力的、把惡俗當有趣的眼睛。
小眾電影也需要營銷
小成本文藝片投入少,缺乏營銷成本,上映之后也是“自生自滅”的態度,《心迷宮》是靠了“自來水”,靠著口碑逆襲出不錯的票房,但《家在水草豐茂的地方》就沒有了這樣的運氣,只能是靜悄悄地上映靜悄悄地下線。相對于商業片上映時,明星各地賣力宣傳,文藝片的宣傳力度一直不夠。所以,小眾電影如何營銷,值得片方研究。對于投資方來說,扶植年輕導演不是只為他投幾百萬元那么簡單,應該是做好這位導演的“后勤保障”,將整部電影的發行,包括這位導演的長期發展統籌考慮進去,這樣才能形成良性循環,青年導演才有前途,而不是現在的“一錘子買賣”。
其實,相比于大片的大投資,小片可謂“船小好調頭”,收回成本并非“不可能的任務”,不過這又回到了一部電影的根本——影片質量,別管是商業片還是文藝片,都首先要是部好電影,是部有誠意的電影。
至于如何解決文藝片的困境,執導了《碧羅雪山》、《青春派》等電影的導演劉杰,認為藝術片最好的生存狀態是“四條腿走路”:影展影響、國家扶持、相關文化基金資助、藝術院線放映,而這也是國外藝術片的生存之道。但在國內,絕大部分藝術片面臨的現實是“一條腿也沒有”。所以在中國電影票房即將突破400億的時候,中國電影在爭取高票房的同時,也需要為嚴肅電影、文藝片做些什么了。
文/本報記者 肖揚
【本網責編 付亞男】
|
相關熱詞搜索:文藝片 何平 中國電影 |
上一篇:趙薇憑《親愛的》摘最佳女主角獎 已六次“封后” |
下一篇:最后一頁 |
延吉新聞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延吉新聞網”的所有文字、圖片和視頻,版權均屬延吉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被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來源:延吉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