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雙江和妻子參加追悼會。
昨天上午,著名藝術家、空軍政治部文工團原創作員閻肅同志遺體告別儀式在北京八寶山革命公墓舉行。多位演藝界人士、部隊官兵和普通群眾來送老爺子最后一程。“文壇泰斗滿腹經綸巨筆生花花鮮秀中華,時代楷模一腔赤誠大德流芳芳馨沁人間”,34字的挽聯詮釋了閻肅一生一片丹心、一腔熱血、一身正氣,一輩子為信仰而歌、為時代放歌、為強軍高歌的熾熱情懷。“人間終究留不住,天堂笑迎不老松”,送別的群眾道出心中的哀慟和不舍,含淚送閻老最后一程。
最后的送別
閻老,一路走好
“紅巖上,紅梅開……”昨天上午9點,《紅梅贊》回蕩在追悼會禮堂上空,這首歌是閻肅的代表作——歌劇《江姐》的主題歌。遺照中的閻肅手托下頦,凝視前方,笑容依然慈祥。閻老的遺體安臥在鮮花翠柏叢中,身上覆蓋著中國共產黨黨旗。
清晨天朗氣清,前來吊唁老人的既有生前好友、演藝界人士、部隊官兵,也有素昧平生的普通老百姓,他們排著長隊、噙著淚水為閻老送行。昨日,參加追悼會的人們人手一張閻老的紙質遺像,胸前戴著白花,面色沉重,向眼前這位德高望重的老人深深鞠躬,好多人控制不住情緒,失聲痛哭。
10點40分左右,閻肅的兒子閻宇雙手捧著黑白遺像,慢慢走出禮堂,身后儀仗隊托著閻老的遺體,閻老的家屬和部隊官兵緊隨其后。靈車緩緩啟動,依依不舍的人們簇擁向前,又不忍阻住道路,他們含著淚,目送老人最后一程。大家齊喊:“閻老,一路走好!”
演藝界追憶
李丹陽 我一直牽掛著他
女高音歌唱家李丹陽和閻肅的淵源開始于上世紀90年代的一首《親親的茉莉花》,這首歌是閻老特地為她寫的詞,從此就伴隨著李丹陽一路成長。李丹陽回憶,他們多次有過合作,閻老的豁達、敬業、一絲不茍讓人印象深刻,每次看到他都是樂呵呵的,嗓門很大,一直覺得他是一個身體倍兒棒的老人。
“從閻老生病到進入急救室,心里一直牽掛著他。”昨天,李丹陽從老家趕來送別老人,“閻老像他的歌聲一樣永遠留在我們心里。”
張繼鋼 令人感動的長者
來自解放軍的藝術家張繼鋼從禮堂出來時,眼中仍然噙著淚水。談起閻老的過往,他用“家國情懷”來形容。張繼鋼說,閻肅老人做事非常負責任,是一名令人感動的長者,“合作那么多年,他從不遲到、早退,對我們的文本和歌詞,極其負責任,不放過每一個字,每一個概念。”
張繼鋼兩個月前去醫院探望,閻老處于昏迷狀態。“今天我無論如何都要過來??粗先吮货r花簇擁著,被黨旗覆蓋著,軍帽莊嚴地放在他身邊,我想起了一首詩,讓生者如夏花般燦爛,愿逝者如秋葉般靜美,這像是給未來的一封信,也是給逝者的信。”
朱軍 藝術高度讓人仰望
朱軍跟閻老認識20多年。閻老也參與過《藝術人生》的前期策劃。朱軍說,閻老很少直接提出尖銳的意見讓人下不了臺,即使某些意見比較尖銳,也會以自己的方式化解,他非常照顧別人的感受。
“他生活的智慧,他對時代的把握,他對人性的揣摩,像一個智者才能達到。”在朱軍印象中,閻老還是一個很勤奮愛讀書的老人。近年來他曾經問過閻老:“您現在還讀書嗎?”閻老說,“那當然咯,讀書跟吃飯一樣,什么都可以不干,書不可以不讀呀。”
“他在藝術上所達到的高度是我們要仰望的,他做人那份低調卻要我們每個人俯下身去看他,這一仰一俯體現了他人生的寬度,是他的修養和智慧,也是他在生活中磨礪出來的最寶貴的人生經驗。”朱軍說。
常寶華 年輕人學習的榜樣
86歲的相聲表演藝術家常寶華昨日接受記者采訪,由于情緒激動,言語中帶著顫抖。常寶華說:“他不愧為大師,不愧為大家,年輕人都應該向他學習。”常寶華年輕時和閻肅接觸得比較多,曾經找他寫過歌詞,閻老隨和的性格讓他非常感動,“誰讓他寫,他都會考慮,都要寫出來,而且寫得特別好,特別快,非常俏皮,至今我仍欠著他的賬。”
石小杰 應該學閻老“德”在“藝”前
相聲演員石小杰昨日為參加閻老追悼會,從新加坡趕回北京。“我欠老爺子一份情。”石小杰說,前段時間做了一檔節目,遇到閻老,想要送他一張自己的CD,“那會兒我答應他哪天有機會帶給他,沒想到等不到了。我這輩子沒有崇拜過任何人,品德上我只崇拜閻老。他特別低調,演員都應該學學閻老,把德字放在前,人的一生除了藝術,還應有德。”
“看到那么多愛戴他的人為他送行,閻老在天國會很快樂地生活。”石小杰說。
本版采寫 京華時報記者 潘珊菊
本版攝影 京華時報記者 張斌
【本網責編 付亞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