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2013,輕輕走遠。跨過了時間的河流,那些點滴的變化,被深深鐫刻在腦海間。本網從即日起,開設“盤點2013”專欄,回望發生在我們身邊的點點滴滴,聆聽2013年延吉市經濟社會發展的足音。

《風流王掌柜》演出片段 朱寒怡 攝
2013年7月22日,本網曾刊登過一則《延吉仲坪村女人的幸福生活》的文章,文中報道了快樂延吉大舞臺參演節目《風流王掌柜》五位演員的幕后故事,她們都是普普通通的農家婦女,平時務農,業余時間排練舞蹈、表演節目。她們雖然每天都很忙碌,但這群可敬可愛、樸實無華的村民,卻用充實的文化生活,向讀者詮釋了一個全新的農村文化,將這份溫暖與幸福傳遞到了每一位讀者的心中。
2014年1月16日,踏著綿綿輕雪,記者再次走近延吉市朝陽川鎮仲坪村。午后,冬日的陽光傾瀉在仲坪村美麗的藍色屋檐上,在白雪的映襯下折射出柔美的光,彎彎曲曲的鄉間小路,風情濃郁的墻體彩繪,隱約傳來的嬉笑聲……時隔半年,再次走進這個村落,依然感受到的是寧靜祥和之美,站在村落旁,閉上眼睛,依然清晰地感受到夏日野花芬芳的怡人氣息。

只要音樂響起,王承艷就會跳起歡快的舞蹈 金鑫 攝

范龍泉與老伴兒跳舞

王承艷練習扇子舞舞步 金鑫 攝

王承艷練習舞步 金鑫 攝
在村口不遠處,記者又看到了那戶熟悉的人家——半年前曾采訪的范龍泉一家人,他的老伴兒參加過快樂延吉大舞臺《風流王掌柜》的演出。新的一年,他們的生活發生了怎樣的變化呢?記者再次敲開了范大爺家的門。開門的正是范大爺的老伴兒,54歲的王承艷。

范龍泉與老伴兒王承艷一同回顧演出精彩照片 金鑫 攝
王大姐拿出大棗和橘子,熱情地招呼記者到炕上坐,記者看到王大姐正在家中練習扇子舞的舞步,便饒有興趣地與范大爺一同當起了觀眾。看著練得起勁兒的王大姐,范大爺開心地合不攏嘴,說:“丫頭,我還真得感謝快樂延吉大舞臺呢,因為它徹底改變了我們家的生活。還記得2012年的這個時候,也是農閑,我們在家也沒有什么娛樂活動,成天挨家挨戶地竄門打麻將,一打就是一天一宿,有時候飯都顧不上吃,那種日子真是太單調了。自從去年年初,市文化館來了個洪美善老師,村里的文化生活才開始變得正規起來。”
“那可不是嘛!”剛才還在練習舞步的王大姐也加入到了我們的聊天中,“從前,我們村里也有文化生活,我很早就加入了老年協會,與會員三三兩兩地聚在一起,打打麻將,玩玩撲克,跳跳舞啥的。自從市文化館來了老師,定期指導我們跳舞,我才真正愛上了舞蹈”,王大姐告訴記者。
家里有農活,心中有舞蹈,如何協調好這兩者關系呢?這是王大姐和其他村民面臨的最大難題。可這些卻沒有讓王大姐停下跳舞的腳步,她每天早上不到5點就起床爬上山去摘菜,天不亮就到城里集市上去賣菜,然后再返回村里練習舞蹈,“因為我們年歲大了,文化水平又不高,往往老師在的時候練得好好的,可老師一走,我們就忘得一干二凈了。因此,每一個動作都要下許多功夫去練習,好在文化館的老師專業悉心,給了我們極大的鼓勵和支持。雖然這樣的生活有點辛苦,但我們卻樂在其中,這比每天打麻將、玩撲克有意思多了!”說罷,王大姐哈哈地笑了起來。
2013年7月11日,對于王大姐和她的姐妹來說,是一個不同尋常的日子,因為那一天,她們登上了位于延吉市青年廣場上的快樂延吉大舞臺,以情景劇《風流王掌柜》贏得了全場喝彩,并迅速受到省州市各級媒體的關注。

回憶起快樂延吉大舞臺,王承艷至今仍然很激動 金鑫 攝
提到當時的場景,王大姐至今仍然激動不已,“要知道,像我們這樣普普通通的農民,能夠登上大舞臺,成為全場的主角,受到如此熱烈的掌聲,真是一件不可思議的事情。但是我們卻做到了,我感到非常驕傲,雖然我每天在農田里種地,到城里打零工賺錢,沒怎么上過學、讀過書,沒化過妝、穿過漂亮衣服……但是,這絲毫不影響我對美和夢想的追求,我通過自己的雙手支撐起了這個家的幸福,用辛勤的汗水和真誠的笑容贏得了每一場觀眾的喝彩,它讓我懂得了生活,重拾了自信,我感謝快樂延吉大舞臺。”說著說著,王大姐眼眶有些濕潤,坐在一旁的范大爺默默地為她遞上了面巾紙,緩緩地說:“我老伴兒不容易,她是個閑不住的人,年輕的時候,為了供兒子上學,我們每天起早貪黑,生活兩點一線,除了農田就是家。如今,日子終于好起來了,我們卻不再年輕了,可好在有了新農村文化生活,有了快樂延吉大舞臺,讓我們老了老了還‘瀟灑’了一把。”
從范大爺和他老伴兒的言語間,記者深切地感受到了以快樂延吉大舞臺為載體的群眾文化活動,為村民帶來的實際變化:棋牌室冷清了,文化廣場熱鬧起來了;鄰里間的摩擦減少了,喜氣祥和的氛圍增多了;抱怨埋怨減少了,臉上笑容增多了。這種“白天干農活,晚上跳跳舞”的文化生活,著實提高了村民的文化修養,豐富了村民的精神世界,引領了積極向上、綠色健康的群眾文化新導向。

位于青年廣場上的快樂延吉大舞臺 金鑫 攝

每晚7時30分,快樂延吉大舞臺成為了一片歡樂的海洋 金鑫 攝
如此巨大的變化,得益于2013年在全市開展的形式多樣的群眾文化活動。2013年年初,經延吉市委常委會研究決定,正式將群眾廣場文化活動更名為“金達萊之夏——快樂延吉大舞臺”,從2013年5月31日至9月20日,除周一休息外,每晚7時30分,在延吉市青年廣場舉行演出。據統計,共演出106場,參演單位40余個,演職人員8000多人次,觀眾40多萬人次。舞臺最大的亮點就是“群眾舞臺群眾演,群眾情感群眾抒”,整臺演出,沒有明星大腕,沒有奢華舞美,演員都是來自各鄉鎮街道、民間團體等普通百姓。他們用快樂、用激情、用夢想,向世人奏響群眾文化的最強音。
正如省委常委、宣傳部長莊嚴在評價延吉市群眾文化工作時說到,一個城市的文化發展,基礎在群眾的需求,關鍵在政府的領導。延吉市把演出搬到廣場上,把舞臺安在群眾中,讓普通群眾,真正享受到了和諧社會及文化成果。更可貴的是,延吉市以大舞臺為載體,整合了全市的群眾文化,調動了全市人民的熱情,促進了當地旅游的發展,對民族團結具有特殊意義。
以文化求發展、以文化促和諧,從單一的歌舞表演逐漸演變為家庭才藝表演、少兒書畫大賽、歌手大賽、廣場電影、農村文化藝術周、殘疾人文藝演出、等多種演出形式為一體的群眾文化活動,延吉市做出了巨大的努力。2013年,延吉市不斷注重文化事業的繁榮與發展,不僅成功打造了快樂延吉大舞臺,還以它為載體,將廣場的快樂帶到各鄉鎮街道,組織開展了周末快樂大舞臺、廣場健身舞大賽等形式多樣的群眾文化活動,聯合駐街部隊、外來務工人員開展了主題文藝匯演,真正將“快樂延吉大舞臺”延伸到了百姓的家門口。

黃春玉接受記者采訪 金鑫 攝
延吉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局長黃春玉介紹,從2001年至今,文廣新局以全市各廣場為平臺,利用雙休日、重大節慶日、宣傳日積極組織全市各個部門,開展社團文化、校園文化、街道文化、軍營文化等多種主題的群眾文化活動,每年演出超過80場。為了讓各鄉鎮、街道都有自己的特色,文體局“送文化、送精品”到鄉村、學校、社區、軍營,普及大眾廣場舞,編創貼近群眾生活的文藝作品,培育扶持農村專業和業余的文化隊伍。經過多年努力,涌現出了“北山街道的洞簫與伽倻琴表演隊”、“河南街道的象帽舞表演隊”、“公園街道的假面舞表演隊”、“建工街道的長鼓舞表演隊”、“新興街道的四物樂表演隊”、“進學街道的秧歌表演隊”等各具特色的演出隊伍,使他們在全市群眾文化活動中爭奇斗艷、異彩紛呈,穩步推動了群眾文化建設。

建工街道練習長鼓舞 李軍廣 攝
公園街道的假面舞表演 李軍廣 攝
“文化是種子,一粒長成一棵,一棵連成一片”,對于今后的群眾文化工作,黃春玉表示,將繼續擴大文化信息資源共享繼續工程,認真總結快樂延吉大舞臺的經驗與教訓,深入開展“文化下鄉”、“文化惠民”政策,加大對全市各鄉鎮、街道社區,及民間團體的輔導培訓工作,加大農村文化大院的建設,使精品文化融于百姓生活中,匯入群眾洪流中,將這種文化氛圍醞釀和發酵,真正讓群眾成為文化的受惠者、享受者,變成文化的主人翁、創造者。
http://www.viphb.cn/uploadfile/2014/0123/thumb_150_105_20140123094639220.p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