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基層,是新聞報道永不枯竭的源頭活水。從即日起,本網記者將深入基層一線,深入群眾生產、生活,深入田間地頭、廠礦社區,用心靈傾聽百姓心聲、用雙腳展開田野調查、用鏡頭捕捉時代變遷……
“一刀剖開生死門,雙手捧出幸福光”因為每天要面對產婦家人期待的眼神,用雙手迎接無數的新生命,所以產科醫生這一職業被帶上神圣與幸福的光環。從業20年,親手迎接過幾千個小生命,有著一雙“魔術手”之稱的延邊婦幼保健院產科副主任朱奎就是光環照耀下的“男接生婆”。2月18日至2月20日,記者與朱奎通過三天四次近距離接觸后,帶你共同感受產科醫生這一職業的苦與樂。
☆認真•敬業☆
目擊新生命的降臨
2月20日14時,推開延邊婦幼醫院2樓手術室更衣室的大門,換上消毒服、防護帽、消毒口罩、專用拖鞋后,再經過2個緩沖間,記者走進該院產科副主任醫師朱奎的工作環境。

查看孕產婦情況 于佩瑤 攝

為孕婦檢查身體狀況 于佩瑤 攝

監測孕婦的體重 于佩瑤 攝
朱奎正在仔細查看患者的化驗單,了解患者身體的各項指標。看到記者的到來,他點頭示意后,便走到洗手臺前按照步驟進行術前的洗手消毒。由于無菌要求,手術前的洗手與普通洗手并不相同,嚴格的流程缺一不可,洗過兩次手后,朱奎這才用腳輕踏打開手術室的電動門,走進手術室。他在助手的幫助下穿上手術服,帶上無菌手套。當患者進入麻醉狀態后,朱奎的工作正式開始。
無影燈下,手術室內氣氛緊張而凝重,所有醫務人員都在緊張有序而忙碌地工作著。朱奎是主刀大夫站在中間,猶如一個指揮官,伸出右手接過護士遞來的手術刀。手術中的朱奎,眼神專注而鎮定,切口、取嬰、縫合……動作一氣呵成,手術縫合技術嫻熟、麻利。從產婦走進手術室開始麻醉到手術結束,再到產婦和孩子被推出手術室,時間都控制在1個小時左右。

手術進行中 于佩瑤 攝

手術進行中 韓丹 攝
當走出手術室,朱奎的手術隔離服與帽子已經被汗水浸透。朱奎向記者介紹,這就是他的工作環境。手術室為了給產婦和嬰兒提供舒適溫暖的生產環境,手術室的溫度和濕度都有嚴格的控制。溫度要恒定在25攝氏度左右。手術前大夫要著一套手術服隔離服、手術服,由于室溫和注意力的高度集中,出汗是常事。雖然經歷了幾千床的手術,但是每次手術前,他都要認真進行準備。朱奎說,充分的術前準備是對患者生命的尊重。每次手術我的心態都很緊張,因為不知道下一秒會發生什么事,所以要在心里把手術動作重復一次又一次,每下一刀力道多少、長度多少、用時多長都不由得有絲毫馬虎。

手術中的朱奎注意力高度集中 韓丹 攝
☆辛苦•繁忙☆
連做12臺手術 持續工作30小時

手術正在進行中 韓丹 攝

手術室中央控制系統 韓丹 攝
在經過短暫的休息后,15時20分朱奎繼續開始第二臺手術。切口、取嬰動作依舊嫻熟、麻利。伴隨著,一聲清脆的啼哭,一位小天使被朱奎帶到了人間。“女孩,臍帶繞身一周,身體一切正常。”朱奎一邊手術一邊對正在做手術記錄醫生說道。
就這樣2個多小時,朱奎接連為兩位患者成功的進行了剖宮產手術。從2月18日15時,記者初見值夜班巡診的朱奎,截止2月20日16時許,朱奎走下手術臺,他已經連續在醫院工作了70余個小時。一夜的不眠,第二日接待一天近百人次的門診,回家稍作休息,第三天再上兩臺手術。朱奎樂觀地說:“這樣的作息我早已適應。我曾經連續站了12臺手術,持續工作30余個小時。”聽到這個另人震驚的數字,低調的朱奎并不打算繼續說下去。但在記者的再三追問下,朱奎才道出,有時醫院會遇到孕婦大規模集中生產的情況,連續做幾臺手術是常有的事,高強度的工作是醫生這個職業的天性,因此男醫生來講體力方面很有優勢。

夜班巡診進行中 韓丹 攝

朱奎的門診辦公室 韓丹 攝

朱奎在門診為患者診療 于佩瑤 攝
常年的三班倒,使大多數醫生都患有神經衰弱。手機24小時開機,休息天或者睡到半夜都有隨時回到單位登上手術臺的可能。朱奎說:“忙碌的工作讓我這些年來對家里的照顧不夠,尤其愧對孩子。由于妻子也在醫院工作,她也經常要值夜班,有時我忽然接到手術任務,家里沒人,只能把熟睡中的孩子抱到醫院讓同事幫忙代管,自己再上手術。”雖然提起家庭,朱奎心中充滿愧意,但每當穿上手術服后,救死扶傷的強烈職業責任感就會將這絲愧意瞬間擊敗,他會全身心的投入工作。
☆快樂•難忘☆
高原上獨立完成一個人的手術

診療器具 于佩瑤 攝
能夠通過自己的努力讓每個產婦順利生產下健康的寶貝,并為其家庭帶去無限的快樂與幸福,朱奎在工作中收獲著滿滿的快樂與成就感。這種感覺如同強大磁場,牢牢的吸引著他、引領著他。
2005年一次援藏醫療隊經歷,讓朱奎在職業心態上迅速成長,他真切地體會到“一個人力量的強大!”2005年5月作為黨員,朱奎積極申請加入吉林省醫療隊,與兩名延邊地區的醫生走進海拔4500米的高原之巔日喀則定結縣,開展為期半年的援藏醫療活動。
廣袤的土地、蔚藍的天空、濃郁的民族氛圍,在走進美好的背后,朱奎見識到了缺氧、風沙大、干燥等惡劣的自然環境,簡陋的醫療條件、供電不足,讓醫療工作無法順利開展。為了克服醫療條件不足,朱奎利用現有設備一邊為更多的當地居民看病,一邊為當地的醫生培訓醫學常識。
走進定結縣快到一個月的時間,6月2日,20時許,朱奎接到一位特殊患者的求助。這名患者是一名懷孕36周即將生產的高齡產婦。由于孕婦身體情況特殊,需要立即進行剖宮產手術。而定結縣醫療條件不成熟,朱奎建議產婦家屬立即將其送到地區醫院手術,不然將危及生命。但由于路遠,高額的交通費,產婦家屬執意不轉院。一邊是性命攸關的產婦,一邊是不成熟的醫療條件……在經過強烈的思想斗爭后,朱奎承受著巨大的心理壓力,決定挑戰自己完成一個人的手術。
為了嚴格消毒,朱奎用最原始的方式,生火、煮水為器械消毒,準備縫合線、輸液瓶、藥物、麻醉……0點30分手術正式開始,但一切都沒有想象的那么順利,手術剛剛進行醫院忽然停電,朱奎趕緊利用手電筒的光繼續手術。沒有遞刀護士、沒有助手,一切工作都要自己做……朱奎一邊給自己打氣加油,一邊細心留意產婦的狀態。在他的努力下,雖然經歷了兩次反復的停電,0點50分,產婦順利產下一名女嬰。1點45分,朱奎宣告手術結束的同時,創造下了定結縣建院40年來首例剖宮產手術紀錄。
☆感嘆•堅守☆
堅定的守護“生命之門”

朱奎(左二)駐藏生活留影 資料圖片
翻開朱奎駐藏時期的老照片,潔白的哈達披在朱奎胸前,微風輕撫,耀眼的光輝投射在朱奎日漸梧桐色的皮膚上,高原之巔朱奎的背影被拉得很長……朱奎為自己的職業而感到比自豪和欣慰。

駐藏時期的消毒設備 資料圖片
朱奎說,他是幸運的,幸運的在自己最美好的時光選擇了醫生這一職業;幸運的通過自己的雙手一次次將健康小精靈送到人間;幸運的在人生中獲得無數家庭對自己的尊重與肯定。

朱奎所在醫院 韓丹 攝
展望未來,朱奎表示會繼續堅守在“生命之門”,守護更多的新生命,他要繼續做一位幸運而又快樂的“男接生婆
http://www.viphb.cn/uploadfile/2014/0227/thumb_150_105_20140227110417856.jp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