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重訪蘭考,重溫一種精神 |
重訪蘭考,重溫一種精神 |
2014-03-27 來源:人民網 作者:秦川 閱讀: 字號:【大 中 小】 |
春暖花開時節,中原大地充滿生機。習近平17日來到他在第二批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中的聯系點河南蘭考縣。一下車,他就直接來到焦裕祿同志紀念館。2009年4月,習近平曾來蘭考參觀焦裕祿事跡展,并種下一棵泡桐。
蘭考,“縣委書記的榜樣”焦裕祿工作過的地方。焦裕祿在蘭考工作時間并不長,僅有18個月,但上任之初就身先士卒,帶病實干,帶領全縣民眾治沙、治堿、治水,最終倒在崗位上。盡管罹患肝癌,但焦裕祿“心里只裝著群眾,只想著群眾,唯獨沒有他自己”!據報道,焦裕祿臨終前對組織上唯一的要求,就是他死后“把我運回蘭考,埋在沙堆上。活著我沒有治好沙丘,死了也要看著你們把沙丘治好。”
這樣拼命的官員,在那個時代,感動了一代人,影響了一代人,甚至幾代人。據習近平回憶,“學習焦裕祿時我上初中,當時政治課老師讀報,讀著讀著便哽咽了,聽著聽著我們也流淚了。焦裕祿精神影響了一代人。”
焦裕祿精神的內涵是什么?可概括為親民愛民、艱苦奮斗、科學求實、迎難而上、無私奉獻。應該說,我們現在所處的時代與焦裕祿所處的時代已大不相同,無論社會環境還是工作條件,乃至于世人的思想觀念都發生極大變化,但無論怎么變,身為官員都應該親民愛民、艱苦奮斗、科學求實、迎難而上、無私奉獻。焦裕祿剛履職蘭考時說了一句震撼人心的話,“黨把這個縣36萬群眾交給我們,我們不能領導他們戰勝災荒,應該感到羞恥和痛心”。今天我們所碰到的難題并非戰勝災害,但同樣需要使命感和羞恥意識。
特別是教育實踐活動如火如荼之際,每名官員都應該把焦裕祿當成一把尺子、一面鏡子,量一量、照一照。村民姚留學回憶當年的一個情景:焦裕祿脫了鞋光著腳徑直走到地里,捋起褲腿開始刨坑栽紅薯,從那時起,姚留學一直在問自己,一個縣委書記的言語和穿著咋與普通百姓一模一樣,壓根分辨不出來?“啥叫群眾路線?俺覺得這就是群眾路線!”行勝于言,群眾路線說得再好,不如真到群眾中走一走看一看,走到田間干一干。焦裕祿說過,“新干部不參加勞動,就不能明確樹立群眾觀點;老干部長期不參加勞動,思想就要起變化,要變顏色”。這樣的話對今天的官員猶如醒鐘。
據報道,焦裕祿對自己和孩子嚴格要求,生活簡樸,身上的衣服補了又補,蓋的被子縫了又縫,都舍不得換件新的。孩子沒買票看了場電影,他又專門拿線把票補上。他帶著妻兒春節回了趟山東老家,給老人買點東西,借了公家200元錢。彌留之際,給前去看望的縣委干部交待說:“二百元錢還有五十元錢沒還上,請分兩個月從我的工資中扣還”。至死也不占公家一點便宜。今天,我們不必要求官員穿破爛衣服,不要求官員做道德圣徒,不必學形式,但艱苦奮斗的精神不能丟;官員也不必向公家借錢,但能不能做到“至死也不占公家一點便宜”?
“鹽堿凈,內澇治,風沙馴。弦歌聲起,楊柳東風萬戶春。”如今的蘭考不再飽受風沙之苦,治窮不在話下,致富才是目標。焦裕祿精神帶領蘭考人走出災害境地,走出貧困洼地,走在奔小康的路上。
今年適逢焦裕祿辭世50周年,跨越了半個世紀,人們仍在懷念焦裕祿,致敬焦裕祿,感激焦裕祿,很能說明問題。在蘭考城關鄉韓陵村村口,有一棵泡桐,是當年焦裕祿親手種下的。如今,蘭考人稱之為“焦桐”。看到“焦桐”就想起焦裕祿。這棵泡桐枝繁葉茂,焦裕祿精神何嘗不是泡桐,也枝繁葉茂,扎根在蘭考人心中。習近平說,焦裕祿在蘭考工作時間并不長,但給我們留下這么多精神財富,我們應該給后人留下什么樣的精神財富?這需要每名官員掂量和回答。
【本網責編 付亞男】
|
相關熱詞搜索:蘭考 精神 |
上一篇:基層公務員:"真委屈"還是"被誤讀" |
下一篇:打車軟件“掐架”,得利者是誰? |
延吉新聞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延吉新聞網”的所有文字、圖片和視頻,版權均屬延吉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被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來源:延吉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