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重奪高考狀元不是一個好的勵志故事 |
重奪高考狀元不是一個好的勵志故事 |
2014-06-25 來源:新華網 作者:熊丙奇 閱讀: 字號:【大 中 小】 |
去年遼寧高考文科狀元劉丁寧入讀香港大學一個月后,選擇退學復讀,希望圓夢北大中文。今年,她再次拿到遼寧省文科狀元,報考了北京大學中文系。
作為個體,小劉用自己的行動,實現了自己的夢想,但如果有好的制度,如果高考成績不只管一年,她根本不需要再花一年時間復讀,來證明自己。
我國高考實行集中錄取制度,完成這一年的高考錄取,高考成績就作廢。這制造了基礎教育的應試教育和整個社會的高考焦慮。近年來,我國教育部門一再提出要推行改革,打破一考定終身,但是,由于集中錄取制度沒有實質性改革,整個社會還是只盯住一次集中高考,大學還是把一次集中高考的成績作為錄取的重要依據。
每年有一兩百萬的復讀大軍,還有像毛坦廠中學這樣的復讀學校,都與這一考試制度有關,如果沒有進入自己理想的學校、理想的專業,只有選擇復讀。
如果一年可以有多次考試,每次考試成績都有效,考生可用成績去申請大學,大學獨立進行錄取,這一局面將大為改觀。美國SAT一年考7次,考生繳一次費,可以考3次,選擇最好一次成績去申請大學,SAT成績兩年有效。我國內地學生報考TOEFL、GRE,成績也可管用多年。
我國也在嘗試推進多次考試改革,但多次考試與國外對應多次錄取不同,還是對應一次集中錄取,而且,由于只有少數科目(比如英語口語)嘗試多次考試,高考核心科目還是一次考試,要參加下一年的高考錄取,必須重新高考。
復讀一年,對于考生來說,可以提高成績,獲得更好的錄取機會,但對于人才培養來說,大多是應試耗費。像劉丁寧同學,去年已經考出全省第一名的成績,再復讀一年,仍考第一,令人尊敬,也很勵志,可是,從考試評價制度,這卻折射出制度的弊端——輿論不能以個人的勵志,而忽視對制度弊端的審視。
我國大學錄取應該改變單一的評價和錄取方式了。要打破原有錄取框架,積極探索自由申請大學和自主轉學制度,事實上,如果有自由轉學制度,劉丁寧完全可以從港大申請轉入北京大學。在美國,一名學生從哈佛申請轉學到耶魯,是十分正常的事,大學不會認為這是學生拋棄自己,社會也不會認為從一所學校退學,就說明學校或學生不好,自由申請轉學制度,是學生和學校雙向選擇的繼續,有利于促進大學提高辦學質量,以及學生找到適合自己的學校。熊丙奇(上海 學者)
【本網責編 付亞男】
|
相關熱詞搜索:狀元 故事 |
上一篇:退休高官“再就業”都去哪了? |
下一篇:讓辦公用房清退不再流于形式 |
延吉新聞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延吉新聞網”的所有文字、圖片和視頻,版權均屬延吉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被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來源:延吉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