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發出高考加分造假誰來查質疑的同時,也許我們更該反思一下高考加分制度本身的漏洞
遼寧本溪高級中學87名體優生加分涉嫌造假;河南漯河高級中學今年有74名學生獲得高考體優加分也被公眾質疑。假加分、蹭加分、買加分,甚至有家長直接出錢辦賽事給孩子買冠軍……近年來,體育加分亂象頻出,已經成為教育公平的攔路虎,極易成教育腐敗重災區。(7月3日《北京晨報》)
一所學校加分考生竟占全省十分之一,一所學校的一個年級竟然擁有36名足球特長生,倘若不是數量上實在對比鮮明,“學校負責聯系,家長掏錢辦證,足球4萬游泳8萬”的體優生加分造假黑幕,大概都不會被曝光吧?雖然教育部表示加分項目大幅減少,具有加分資格的考生由5萬人減至3萬人,但是,只要高考加分通道仍然存在,造假現象也許就不會停止,而且想必不會是個案,被曝光的很可能只是冰山一角。
在發出高考加分造假誰來查質疑的同時,也許我們更該反思一下高考加分制度本身的漏洞。目前,我國高考加分政策可分為照顧性加分和鼓勵性加分兩大類。照顧性加分包括烈士子女等;鼓勵性加分,是指特長突出或作出卓越貢獻的考生,如體育特長生等。前者看的是身份證,后者看的是榮譽證。具體到加分造假,諸如二級運動員之類證書是可以造假的。
尚未開考,就可以手握加分,這是有條件的家庭之所以對加分造假趨之若鶩的緣由所在。而且,所有的加分都是硬通貨,絲毫沒有使用上的限制——在我看來,這是一種粗放式的高考加分管理。除烈士子女等極少數加分項目外,絕大多數的加分項目都應該有具體適用的使用條件,這是避免高考加分造假、促進加分公平的關鍵所在。比如,體優生加分應該只在報考相應專業時適用。
高校對體育加分考生缺乏強制性規定,學生加分進入大學后是否加入專業隊繼續訓練全憑自覺,造假被查出來的概率本身又是如此之低,那么,有條件的人家,為什么不去造假搞加分呢?試想一下,如果體優生加分不是在提檔時無限制地直接加,而只在報考高校招生目錄中明確可以適用加分的相應專業時才可使用,造假的動力是否會因此減少?提檔時不直接加分,錄取相應專業時才加分,這是鼓勵性加分項目應該走的精細化之路。
高考加分關系到千萬考生的切身利益,要做到公平公正,不僅要在加分資格獲取環節加強監督,同樣需要在加分使用環節增加限制,讓粗放式的加分變成精細化的加分——高考不能一考定終身,高考加分更不能一加定終分。
【本網責編 付亞男】
http://www.viphb.cn/uploadfile/2014/0704/thumb_150_105_20140704034416993.jp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