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春節文化別只剩下“吃” |
春節文化別只剩下“吃” |
2015-02-16 來源:環球時報 作者:毛傳文 閱讀: 字號:【大 中 小】 |
距春節除夕已然開始倒數了,年味也越來越濃了。然而,不論是小年吃關東糖,還是春節吃餃子,仿佛大多數人對中國傳統節日儀式的記憶只剩下“吃”了,但即便如此,人們對“食俗”背后的真正含義也并不了解。其實,中國文化許多深遠的智慧都蘊藏在了這些傳統的節日習俗里。
什么叫除夕?“除”是掃除、清除之意,“夕”就是最后。也就是說,在春節來臨之前的最后七天,有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要做,那就是“大掃除”。除了要打掃屋內的灰塵,更重要的是清除人心中的垃圾與污垢,反省過去的行為。等到大年初一,正式迎來新年,萬事萬物都開啟了新紀元,人的生命成長也擁有無窮無盡的可能,這是一個心想事成的起始點。
大年三十晚上吃餃子又是什么意思呢?“餃子”就是“交子”,“交”是相交之意,“子”是十二地支中的第一位,代表萬事萬物的開始。“春節”代表春天的開始。正值冬去春來之際,我們來包餃子,餃子里面有餡,外面有皮,以面皮包裹著餡料,寓意著此時天地之間的狀態——陽在內,陰在外,陰陽相交。
另外,“餃子”的形狀就像種子,萬物的種子里都有一個核,這是能讓事物生長、生存最寶貴的東西,也是人之所以成人的重要資糧。有了種子,才能生發,方能長成參天大樹。在包餃子的時候,會用手窩出花邊來,就像是春天的種子破土而出,長出了一小圈嫩芽,彰顯著生命的無限希望。
貼春聯的習俗,最早起源于道家文化。古人把符咒刻在桃木上,用來驅邪。后來,便慢慢演變為經典、祖訓寫在桃木上,以警示后人、垂范子孫,民間的春聯便是由此而來的,逐漸寫上了祝福、美好、喜慶的內容,寄予了一年新始的好寓意。
通過對傳統民俗的簡單解讀,我們會發現其中蘊含著中國文化無窮的智慧,和教化人心的功用。但現在中國人過節只注重“食俗”,這主要是對中國傳統文化的不了解而造成的。文化的傳承,需要依靠教化的力量。在過去的100多年中,中國傳統文化中一些風俗、儀式被當成“糟粕”剔除出去了,這是因為人們對這些事物沒有進行深入的認知與徹底的研究,便將其摒棄了。縱觀中華傳統文化歷經幾千年,仍然歷久彌新,不斷煥發新的光芒,就是最好的證明。
筆者認為,對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揚要從兩個方面做:
一是“從內而外”,不僅要從“外在形式”上重視,更要從“詳明內容”及“深挖意義”上繼承發揚。
二是“從外而內”,先從形式、儀式做起,然后賦予它文化內涵,融入文化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很多傳統的民風民俗都亟待恢復,但不能僅從形式上恢復,更要認知它的寓意,就如中國古代講的“格物”,不僅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以史為鑒,了解它對現在社會的意義與價值。▲(作者是華夏傳統文化學校學術委員會主任)
【本網責編 付亞男】
|
相關熱詞搜索:文化 |
上一篇:“梁家河牽掛”蘊含的時代課題 |
下一篇:從“利劍高懸震懾常在”中看真關愛 |
延吉新聞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延吉新聞網”的所有文字、圖片和視頻,版權均屬延吉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被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來源:延吉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