撥付惠民款,一方面需要精準配置,好比快遞上門,一對一簽收;一方面需要公開透明,讓社會各界交叉監督
這幾年,中央累計安排上千億資金支持農村危房改造,這是惠民之舉。但據新華社報道,一些地方存在資金被基層干部非法侵占的情況。雁過拔毛,獲批一萬元到農民手中僅有五千;為索要“好處費”,竟讓村民春節前送一只雞上門,社會影響非常惡劣。
令人欣慰的是,報道中還說,一批這種“索雞”干部、“拔毛”干部,已經得到嚴懲。
事后追責,誠然必需,但事先的防范,總好過亡羊補牢。怎么防?以筆者之見,當下扶貧工作中的一些經驗,已經探出了路子。概括地說,不外精準化、陽光化。
具體來說,扶貧資源,過去很多地方常見的配置方式是大水漫灌,粗放低效不算,要命的是提供了很大的尋租空間。“拔毛”者想的是,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飲,不算啥嘛。你一瓢,我一瓢,黃河都得斷流。如今,國家提出精準扶貧的思路,從根本上絕了揩油的路。
現在的貧困戶,都建檔立卡了,誰家有啥沒啥需要啥,扶貧一方都門兒清。危房改造也好、技能培訓也好、農機補貼也好,都直接配送到戶。這是自上而下的精準供給,讓有限資源發揮出最大效益,尋租撈油水現象從而大幅減少。
另外,信息的高度公開陽光化,則是自下而上的監督保證。國家有什么惠民政策、補貼措施、具體項目,以及這些條條款款能給哪些老百姓,解決什么問題,都要明明白白地廣而告之。很多地方已經把這些內容公開到村了,在村部豎起大展板,信息上墻。
這么一來,在項目上、資金上、各種補助上我能拿多少,老百姓心里就明鏡似的。該拿的沒拿到就可以直接反映。村干部勾結作弊,上墻的信息造假怎么辦?不用怕,各村紛紛駐有扶貧工作隊、駐村干部、大學生村官,已經形成了多元交叉的制約監督格局,想玩貓膩,難度大大提升了。
不光危房改造資金、扶貧資金,其它惠民資金的撥付、使用,道理是一樣的。一方面需要精準配置,好比快遞上門,一對一簽收;一方面需要公開透明,讓社會各界都可以監督。這樣,才能保證資金不被挪用,才能讓國家的惠民政策不卡在“最后一公里”,才能在推行惠民工程時最大可能地杜絕尋租現象。
《 人民日報 》( 2015年03月23日 08 版)
【本網責編 付亞男】
http://www.viphb.cn/uploadfile/2015/0323/thumb_150_105_20150323013720763.jp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