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人民日報》刊發署名文章指出,有的領導干部不僅在位時安插“親信”,為日后發揮“余權”創造條件,而且退下多年后,對原單位的重大問題還是不愿撒手。稍不遂愿,就感嘆“人走茶涼”,指責他人“勢利眼”。這種現象不僅讓新領導左右為難,而且導致正常工作難以開展。
其實,“人走茶涼”不僅是一種自然規律,也是一種社會規律和人情規律,本應是常情、常態。俄國大文豪托爾斯泰曾有一個妙喻,大意是,友誼好比一壺開水,一旦離開爐子就逐漸涼下來了。朋友之間尚且如此,何況是一般的工作關系?在位時,上下級之間請示匯報、相互溝通,自然交往頻繁,那是緣分;離崗后,相見日稀,再也沒有那么多要事請示匯報、商量解決,“茶”的降溫便成為一種必然。
平日里,黨員與黨員、干部與干部之間,倡導的是正常、純潔、健康的交往,反對的是庸俗的人際交往觀念。從這個角度來說,“茶”涼不涼又有什么關系呢?“茶”涼不涼,跟人走不走沒有什么必然聯系。可如今,有些人就是這么現實,之所以對“人走茶涼”深惡痛絕,主要是將“人走茶涼”與“過河拆橋”、“忘恩負義”之間畫上等號。
話說回來,假如一個領導干部從“權貴”的位子上退了下來,依舊不撒手,執意要“人走茶熱”,仍然擺著昔日的老資格,“拉大旗作虎皮”,甚至還利用自己工作時的關系網為個人、親戚、朋友謀取私利。一旦其非分之舉和無理要求被拒絕,便惱羞成怒。動輒指責其他人“不講感情”、“忘恩負義”,感慨“人走茶涼”。如此看來,這種燙手的“茶”,還是涼得快點好。長此以往,即使他從臺上下來了,最終也會因為手伸得太長給自己惹下麻煩。
黨的十八大以來,在落馬官員中,退休后仍戀“余權”、不撒手的案例不在少數,從省部級到局處級各個級別都有。浙江省政協原副主席斯鑫良退休后,成為杭州政商圈里的“活動家”;湖南省政協原副主席陽寶華退休后,依然在當地“政商圈”發揮“余熱”,接受相關企業給予的好處;廣東省東莞市委政法委原副書記高少鵬,退休后仍利用在當地政法界的影響力,為廢品收購商“搶地盤”……
常言道:“公道自在人心。”老百姓心中有一桿秤。董存瑞、黃繼光、邱少云等革命先烈,為新中國拋頭顱、灑熱血,他們雖然離開多年,但他們的名字永駐百姓心中;焦裕祿、牛玉儒、谷文昌等新時代黨員干部的楷模,將為人民服務作為自己終生的事業,人民群眾永遠不會忘記他們……優秀的黨員干部之所以贏得群眾擁護和愛戴,靠的并不是“在位”的小恩小惠和積累的威勢。只有正直的人格、高尚的情操和無私奉獻的精神,才會在群眾心中具備永恒的生命力。
“政聲人去后,民意閑談中”。習近平總書記曾經指出,領導干部要想真正在群眾心目中留下一點“影”、留下一點“聲”、留下一點印象,就要精心謀事、潛心干事,努力為老百姓多作貢獻。各級領導干部都應深深懂得,功成之前,有無數前輩奠定了堅實之基;名就之際,不可抹殺諸多前任增續的磚瓦。“長江后浪推前浪”,但換來永不停歇的“江水東流去”,這才是最令人欣慰之事。(朱波)
http://www.viphb.cn/uploadfile/2015/0922/thumb_150_105_20150922014708456.jp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