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山東疫苗案引發公眾對國產疫苗的憂疑,有人甚至選擇去香港打疫苗。而在日前召開的首屆中國流感高峰論壇上,中國工程院院士鐘南山說:“如果能通過正規的渠道,在正規的防疫部門使用正規產品,我建議還是在國內用。”
我國實行免疫規劃制度,孩子出生后就被有關部門納入規劃、登記在冊、按程序接種疫苗,這套規劃程序行之有效。如果去境外打疫苗,就脫離了這套規劃體系,利大還是弊大,值得斟酌權衡。
人類與疾病斗爭,疫苗功不可沒。接種疫苗,就是給健康人體內輸入無毒或弱毒的“病原體”,以此激發人體免疫系統產生特異性抗體,從而免受疾病侵襲。對于疫苗來說,安全性和有效性缺一不可。大量實踐證明,我國疫苗的安全性是有保障的。如果因為擔心疫苗安全性而拒絕接種,無異于因噎廢食,只會增加患病風險。
有人認為,接種疫苗是個人的事,打不打自己說了算。其實,接種疫苗屬于公共衛生范疇。只有群體接種才能形成免疫屏障,起到預防疾病的效果。在這方面,很多發達國家都有過慘痛教訓。2001年,美國宣布消滅麻疹。但隨著接種率的下降,14年后麻疹再次爆發,沒打疫苗的人成為受害者。根據美國疾控中心公布的數字,在加州110個病例中,45%沒有打疫苗,43%不知道有沒有打,但所有證據都表明,接種過疫苗的人患該疾病的風險大大降低。前幾年,我國新疆發生輸入性脊髓灰質炎疫情,原因出在部分地區漏種疫苗。在疾病沒有像天花一樣完全消滅之前,拒絕接種疫苗,極易導致疾病死灰復燃。
當然,也不是百分百無風險。合格疫苗即便正確地貯存使用,也可能造成嚴重傷害事件。因接種合格疫苗導致嚴重不良傷害事件,被稱為“惡魔抽簽”。比如,此前我國一直使用的脊髓灰質炎“減活疫苗”(糖丸),成本小、效果好,但存在安全隱患。2015年1月,我國開始使用“滅活疫苗”來預防脊髓灰質炎,安全系數大大提升,減少了疫苗不良反應的出現。隨著科技不斷進步,疫苗的安全性越來越高。
自疫苗誕生之日起,“疫苗恐慌”就從未停止過。即便在今天,“疫苗恐慌”仍是一個世界性話題。疫苗事件發生后,權威部門理當及時回應。面對公眾的焦慮、關切和滿天飛的虛假信息,如果相關權威部門遲遲不回應、不澄清,錯過最佳傳播期,真相缺失,謠言泛濫,老百姓就真成了“老不信”。而讓被抹黑的疫苗再洗白,重建公眾對疫苗的信任,不知要付出多大代價!權威部門不失語,事實真相不沉默,疫苗才能不失信。
市場經濟是法治經濟,必須高擎法治的利劍,實行全程無縫監管,擰緊每一道“安全閥”,讓類似事件不再重演。疫苗的安全,貫穿于研發、審批、生產、存儲、運輸、管理、使用、監管等各環節,任何一個環節出現疏漏,都可能影響甚至危及健康。在此次山東疫苗案中,5年時間、5.7億元、200萬支疫苗,為何竟然沒被發現?答案必然是監管存在問題。國務院已成立山東疫苗案部門聯合調查組,相信真相終將水落石出。只有拿出具有公信力的調查結論,依法嚴懲非法經營者,讓每一支疫苗都處于嚴格監管之下,國產疫苗才能真正贏得公眾的信任。
http://www.viphb.cn/uploadfile/2016/0401/thumb_150_105_20160401024237984.jpg
掃描二維碼關注
延吉新聞網官方微信公眾平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