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擇生態葬,其實是選擇了一種時尚的生命觀照方式。簡,并不是陋,而是一種更高級的美學。
有一年清明節,跟妻子赴杭州,為其祖父掃墓。說是掃墓,并沒有墓。陵園里一處小坡,坡上樹木成行,其中一株下葬著老人的骨灰。也有墓碑,但與地面平齊,躺在樹下。坡上青青草,被工人料理得整整齊齊,樹木修整得也美。微風輕吹,枝條舒展,幽靜肅穆而不陰森,頓時覺得:老人葬在這兒挺不錯的。
這是我第一次見到樹葬。說實話,打破了我的刻板印象。生態葬不是草率葬,它不僅環保,而且很體面。
選擇樹葬、海葬、花葬等生態安葬形式,如果說人們還有些顧忌的話,主要還就在“體面”二字上。
環保賬一算,沒有誰會反對。占地少當然比占地多更有利于子孫后代;經濟賬大家也都算得過來,買墓穴、樹墓碑、加刻碑座,乃至“風光大葬”,當然比生態葬的花費大。唯獨心理賬有點芥蒂——找棵樹就把親人發送了,是不是太輕描淡寫了?對得起親人嗎?更不用說我們有慎終追遠的文化傳統。孟子曰:“惟送死可以當大事”,這不“大事”化小了嗎?我們還有依依不舍的親情牽掛。我在荷蘭和當地一位華僑朋友聊,他20歲前都不會說中國話,但給父親辦葬禮還是很“慎終”了一下。“這是他這一輩子最后一件事,我求心安。”
怎么才能打消顧忌呢?應該對癥下藥,不能光講經濟、環保,要在“維護逝者體面”這張牌上下功夫。
服務要精心。比如,樹葬、草葬,墓園的形貌和維護要讓家屬安心,不能衰草枯楊,一片衰頹,讓人家產生“亂墳崗”“無主野墳”的聯想。體面不等于奢侈浮華,但自然而美觀還是要保證。讓親人安眠在繁花細柳簇擁下,起碼感覺上能安心。
更關鍵是,要為生態葬正簡陋之名,消除刻板印象。生態葬其實蘊含著生命的灑脫、利他的德性,還有時代的特色。選擇生態葬,其實是選擇了一種時尚而曠達的生命觀照方式:簡,并不是陋,而是一種更高級的美學;寄托哀思的核心在懷念親人,而不在奢華地壘那個“土饅頭”;碧海為棺、藍天為槨、秀樹為靈位,無礙親人的音容和德行在我們心中的飽滿。
只要那顆緬懷的心不變,牽掛的情濃郁,換一個生態環保的形式安葬,不礙慎終追遠的精神。
http://www.viphb.cn/uploadfile/2016/0405/thumb_150_105_20160405013854398.jpg
掃描二維碼關注
延吉新聞網官方微信公眾平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