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市民電視問政活動第二期近日舉行,西安市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接受“考問”。面對接連來自現場、網絡及熱線電話的提問,西安市食藥監局官員的回答中頻繁出現“慚愧”、“痛心”、“下決心”、“下一步”等詞匯,而“紅臉”、“出汗”與“尷尬微笑”等表情,成為當晚接受質詢官員的真實寫照。
每個地方、每次電視問政都會出現“紅臉”、“出汗”與“尷尬微笑”等表情,這是因為,問政現場的質詢太犀利。所以犀利,又因為被質詢部門存在的問題太多,不僅多,而且很多問題都是長期得不到解決,市民意見非常大。當電視問政給了市民機會,不滿的宣泄就容易井噴。
電視問政每每讓職能部門官員臉紅、出汗、尷尬不已,官員邊擦汗邊表示“下決心”、“下一步”……但官員的“決心表態”如果就是電視問政要達到的主要目的,這種形式的電視問政,意義恐怕也是有限的。電視問政不常有,但政府部門不作為、慵懶等問題則常有。西安市這次電視問政是第二期,兩期現場問政活動能夠涉及到的部門和問題,是相當有限的。而回過頭來再看各地競相熱推的電視問政,不論哪個地方,不論哪一場,市民提出的問題、媒體暗訪后曝光的情況,都可謂成摞成堆,而官員們則因應對不暇而臉紅出汗。這說明,平日里市民能夠通過正常渠道有效投訴的機制并不正常,所謂“正常渠道不正常”。那么,即便電視問政對治理行政慵懶比較有效,但常態化的投訴、監督渠道如果仍不正常,電視問政的意義究竟有多大?這仍是一個叫人困惑的問題。
據了解,西安市決定建立“市民電視問政”工作制度,通過電視問政的方式,把政府工作的監督權、評判權交給民眾。筆者認為,官方的初衷即便可以肯定,但靠電視問政就能把監督權、評判權交給民眾,恐怕有些過于樂觀。其一,電視問政其覆蓋面和時效性都很有限。如果A、B、C、D等部門的工作市民都不滿意,而一次電視問政只能質詢一個A部門,市民對B、C、D部門的意見就還得先放下。其二,如果市民意見只能等電視問政,問題發生之時還是投訴無門,就只能先忍著了?或許官方會說,相關監管部門每天都在正常工作,市民可以隨時反映問題和投訴。可如果日常監管是正常的,電視問政還有必要嗎?
在一些地方和部門,電視問政大多是“正常渠道不正常”的產物,即便它成為一種工作制度,大約也只能是一種權宜之計。其實,不管是加強監管,還是方便官民溝通,目前最需要的并不是機制的創新。市長信箱、熱線電話、官方微博……那么多的路徑看來都不是很有效,否則“電視問政”就應該無用武之地。在不少監督形式都不是很有效的情況下,現在創造出一些新穎的監督形式,問題就能夠迎刃而解嗎?
根本的問題在于,對公權力進行有效監督的手段和渠道,主要都掌握在公權力部門手中——就拿市民電視問政來說,搞不搞電視問政,什么時候搞電視問政,要“考問”哪些部門,對懶政怠政問題如何處理,幾乎全都是由有關部門決定,普通市民能夠參與和決定的事情少之又少。若無電視問政,官員該去哪里“慚愧”?如果不搞電視問政,普通市民仍然能有讓官員“慚愧”、“紅臉”的有效渠道和手段,則公眾對公權力的監督就可以真正落到實處。
http://www.viphb.cn/uploadfile/2016/0612/thumb_150_105_20160612093836260.jpg
掃描二維碼關注
延吉新聞網官方微信公眾平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