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8日,陸毅擔綱主演的《人民的名義》開播,首播取得了2.41的全國網收視率,坐穩同時段節目收視第一的寶座。該劇以反腐為題材,畫風嚴肅。第一集播出之后,觀眾直呼“看不過癮”。
“文變染乎世情,興廢系乎時序。”《人民的名義》的拍攝、熱播,正是“世情”與“時序”交匯之后的瓜熟蒂落。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央緊抓懲治腐敗不放,從嚴肅查處周永康、薄熙來、令計劃等嚴重違紀違法案件;到推進中央巡視、派駐兩個“全覆蓋”;再到黨紀政紀處分不斷釋放嚴緊硬的強烈信號。相對“世情”而言,文藝作品仍處于缺位狀態,敢于直面現實的作品不多。
哪怕用最挑剔的眼光審視,我們也能看到近年來黨風、政風、社會風氣的持續好轉,以及人民滿意度的不斷提升。就以公款吃喝為例,多年以前,公款吃喝之風有多盛,大家記憶猶新,不用多說,到了今天,還有多少人敢這么干?就算想這么干,依現在的財務制度,也未必干得成。當年,也有一些人對此不樂觀,認為“無藥可治”,事實證明并非如此。這就是變化,持續發力、久久為功的結果。成風化人,當反腐制度涵養出廉潔文化,大家的觀念都變了,事情就好辦了。
非但“三公消費”治理,反腐成績也有目共睹,被查處的職務犯罪人數只是一個側影而已。但是,與“三公消費”治理相比,反腐顯然要復雜得多。就像《人民的名義》中那位受賄數額巨大的處長,讓他減少“三公消費”并不難(他和老婆都騎自行車上下班),要他拒絕權力尋租帶來的巨大回報卻很困難。當反腐遭遇人性,個體道德不足以自持,就大大增加外部治理的擔子;當反腐遭遇人情,要做到有腐必反、鐵面無私,有時難免心有余而力不足;當反腐遭遇一榮俱榮、一損俱損“共同體”,不免左支右絀,難以除惡務盡……
反腐如逆水行舟,每進一步都不容易;治標之后還要治本,路漫漫其修遠。作風建設永遠在路上,反腐更要百尺竿頭,更進一步。“史上尺度最大的反腐劇”《人民的名義》給我們的啟示是,反腐敗要有膽識,敢碰真問題、能啃硬骨頭、善打攻堅戰,更要咬定青山不放松、兵不解甲的持恒力。治標成果需要不斷鞏固,治本任務需要逐一夯實,廉潔文化需要慢慢涵育……這些都需要毅力。(練洪洋)
http://www.viphb.cn/uploadfile/2017/0331/thumb_150_105_20170331023408240.jpg
掃描二維碼關注
延吉新聞網官方微信公眾平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