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業農場是農村種田大戶或合伙人或城鄉法人或自然人,通過承租農民自愿流轉的承包田創辦的土地集中經營的組織形式。專業農場的發展,有效提升農村的產業化水平,促進土地流轉,優化農村勞動力,推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加快城鄉一體化進程,是最終實現城鄉統籌協調發展的必由之路。
目前,延吉市有20家專業農場,朝陽川有10家,依蘭鎮有4家,小營鎮有6家。流轉土地面積2066.3公頃,形成了花卉、蔬菜、水稻、玉米、牛馬等多種形式的農場。
那么,延吉市專業農場發展現狀如何?進一步發展專業農場,還需要跨過哪個坎兒?請看記者的調查。
一個專業農場 帶活一方經濟

牧場負責人向記者介紹牧場情況 金鑫 攝

圓蔥收獲時的場景 李洪玉 供圖

圓蔥儲存倉庫 金鑫 攝

大片秋白菜地 翟宇佳 攝
9月末,記者來到了位于小營鎮仁坪村的 延邊洪玉合伙專業農場。走進田間地頭,一片綠油油的秋白菜長勢喜人,據農場負責人李洪玉介紹,農場于2011年4月在工商部門注冊,主要種植元蔥和秋白菜,種植面積達160公頃。
提起為啥要辦這個農場,老李說,“現在村里好多人都出去打工不種地,我們把土地承包下來,統一種植管理,這樣農民也省心了”。現在,農場已在小營鎮、依蘭鎮擁有6個種植生產區,流轉承包土地100多公頃,育苗大棚40余棟,溫室20余棟,儲藏加工庫6000多平方米,同時農場還配備了各種農用機械和噴灌設備。
老李邊說邊帶記者來到元蔥儲藏大棚,大棚里一袋袋包裝好的元蔥整齊排放著,老李告訴記者,這里存放的元蔥僅僅是一小部分,收獲的元蔥已經陸續銷售出去了,“ 延邊地區氣候非常適宜種元蔥,我們種的元蔥大小整齊、外皮光亮、耐儲存,非常受歡迎,已經遠銷長春、沈陽、哈爾濱、廣西及東南亞市場”。

農場負責人接受記者采訪 金鑫 攝
在談到農場的發展時,老李說,辦好一個農場真不容易,需要大量的流動資金,好在有政府的大力支持,每年農場貸款利息的60%由政府補貼,還有農機購置補貼等,“今年,政府又為我們農場節水灌溉項目建設出資了28萬元”。農場的發展也帶動了小營鎮、 依蘭鎮七十多戶農民脫貧致富,每年農場里統一購買種子、肥料,秋后統一銷售產品,農戶只管種,不用操心銷售。種地省心了,賺錢也就容易多了。
形成產業鏈條 專業場鼓起村民腰包
延吉市新巖綜合農場位于延吉市 依蘭鎮臺巖村,主要以牛馬養殖為主。農場現承包土地197公頃,圍欄草場面積620公頃,2013年經營純收益近300萬,形成了春季種玉米,秋季收玉米,玉米秸稈加工精飼料,部分備料,部分對外產銷的“以種植養畜牧”的產業鏈條。除此之外,農場還依靠得天獨厚的草場資源,成立了臺巖村牛馬養殖合作社,現存欄牛600頭,馬200匹,已經成為臺巖村的支柱產業,占村民總收入的55%。9月末,記者走進了臺巖村。

廣闊的牧場 金鑫 攝

馬在吃草 翟宇佳 攝

廣闊牧場 翟宇佳 攝

牧場上悠閑吃草的牛 金鑫 攝

優良種馬 金鑫 攝
這是一個秋收的季節。近處,大片黃橙橙的玉米地,遠處,五顏六色的廣闊牧場,構成了臺巖村美麗的秋景。牛馬養殖合作社的負責人齊新,指著山坡上休閑吃草的馬如數家珍般為記者介紹:“這匹馬是今年新進的種馬,是俄羅斯優質的種馬,現在是馬群的領頭馬。再看那匹白馬,它是從很遠的地方采購回來的種馬,奔跑力強。看到那頭正在追著牛奔跑的小牛了嗎?它是延邊黃牛的新品種……”齊新是這個合作社的創始人,他看著合作社從無到有,從小到大,一路走來,風雨兼程,與這個牧場有著深厚的感情。他每天都要來牧場察看,“現在的日子好起來了,從前養牛、養馬,沒有專門的人力物力,都是散養。而如今,依托村里的綜合農場,發展起了牛馬養殖合作社,有效地利用了天然的草場資源,整合了全村的牛馬資源,還解放出了許多勞動力,進行再創業,真是一舉兩得的好事。”
那么,解放了剩余勞動力,村民都外出打工了,又有誰來種地養牛呢?當了20多年村支書的文鳳青給記者算了一筆賬:以擁有5畝地為例,在沒有成立專業農場之前,一畝地每年可賺1000元,一年的總收入為5000元,凈收入為2500元。而成立了專業農場,一畝地先得租金400元,5畝地一年可得租金2000元,農忙的3個月里,還可以在自家田地里幫忙,1天可賺150元,那么農民一年可賺近16000元,遠遠高于原來的收入。

山坡上放養的羊群 金鑫 攝
關大爺就是其中的受益者。他有20畝地,主要種植玉米,一年到頭起早貪黑的忙乎下來,能掙1萬元左右。2012年,他將土地承包給了農場,關大爺的生活開始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他一年就算啥也不干,也能穩穩地賺到土地租金8000元。勤快地關大爺有了空閑時間,開始做起了羊奶生意。他養殖了奶山羊,銷售羊奶,一個月竟可以賺6000——8000元。這樣下來,關大爺一年可賺10多萬元。
關大爺的媳婦喜滋滋地告訴記者,從前他倆沒白天沒黑夜地忙農活,弄得灰頭土臉,根本沒有精力打扮自己。自從將土地承包出去,不僅收入比從前增多了,自己也從田間地頭解放出來。“現在,丈夫一個人就能忙過來,自己可以像城里的女人一樣,逛逛街、美美容,生活過得多姿多彩。”
通過對這些專業農場的走訪,記者看到了從“有地無人種”的尷尬,到“有地多收益”的喜悅,用農民的話說:“過去,從年初到年尾只能掙一份兒有數的錢。現在,一年能賺好幾份兒錢。”土地集中經營,不僅實現了農業機械化,解決了農村勞動力短缺問題,而且還打破了農戶分散單干、土地零星分割和農產品形不成規模的局面,有力地助推了農業耕作技術進步、大幅提高了農業生產效率和效益。
發展專業農場 喜憂參半路艱辛
農民的“腰包”鼓起來了,生活水平也提高了,這離不開政府的大力支持。近幾年,為了發展家庭農場,延邊州出臺了一系列優惠政策,對專業農場進行扶持。例如,專業農場可享受各項國家農業財政補貼,不受身份和戶籍限制;在原農作物政策性保險的基礎上,對專業農場又增加了土地承租費保險,相應提高了保險金額和保費標準等。 延吉市農業局經管站負責人介紹,今年, 延吉市新增3家專業農場,新增流轉土地面積155公頃,從2009年試點時的一家,發展為目前的20家,形成了專業農場的跨越式發展。
然而,對于今后延吉市專業農場的發展,可謂是“喜憂參半”。記者在走訪中發現,不少“農場主”都反映,“銀行不愿放貸、貸款少,農場發展難”,而多數“農場主”沒有可抵押的資產,只能獲得小額貸款,無法解決大問題。一位村民告訴記者:“快到冬天了,牧場要擴建牛舍,增添新的農用器材,可是沒有充足的資金,申請貸款還比較困難,如果想要擴大經營規模,只能采取‘自己滾雪球’的方法,用自己的錢,再次投入生產,這往往是捉襟見肘的事情。”
針對農戶貸款難,記者從銀行方面了解到,銀行為農民提供小額“3戶聯保”貸款政策,即三個人共同做擔保,無需抵押。但是針對大額貸款,就需要提供城鎮的房產證明,并由銀行相關部門實地對農場進行評估等手續。這無形中,提高了貸款的門檻。然而,面對農戶的“貸款難,門檻高,政策少”的指責,銀行方面也表無奈,“從銀行角度,我們也希望為農戶解決更多資金難題。但是一些信譽度差的農戶在貸款之后逾期不還款,中途違約等,使銀行承擔了巨大的風險”,一名銀行的工作人員如是說。
農業投資周期較長,資金周轉較慢,農業生產存在的自然風險較大,一旦遭遇自然災害后,農民除了國家的補貼外,往往沒有其他更堅實的保障,這使得有些農場,一場變故下來,輕則“傷痕累累”,重則“一蹶不振”。村民王女士所說,“像我們搞種植業的,遇到旱災、水災、冰雹等天氣,一年的收成肯定要受到影響。如果銀行不放寬貸款政策,我們恐怕很難度過這個難關。”
如此看來,銀行有苦說不出,農民叫苦連連,“貸款難、門檻高、政策少”的矛盾制約著專業農場的發展。因此,如何為農民及專業農場的發展系上“安全帶”,使農民面對風險時,安全感多一點,風險少一點,是延吉市專業農場發展過程中亟待解決的問題。
http://www.viphb.cn/uploadfile/2013/1018/thumb_150_105_20131018080009479.jp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