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之計”:職業教育要抓住機遇
春天來了,家住北京市宣武門附近的郝海運大爺常來北京市外事學校門前散散步,他已經為自己的外孫女相中了這所有年份的職業高中:“咱家的孩子就是要學本事,‘技不壓身’嘛!中職咋了?畢業后工作好,機會好,收入不低,那就行!干嘛非要擠破頭去考大學、研究生?那孩子壓力不也大嗎?到最后不也有就業壓力,不好找工作嗎?”
“其實,對于職業教育,我們社會中是有很多肯定的聲音的。職業院校也承受著社會很多的期待。這是職業教育存在和發展的基礎。在今年這么明顯的利好環境中,職業教育要抓住機會。”浙江工貿職業技術學院黨委書記何向榮認為:一年之計在于春,要把機遇轉化為動力。
的確,在我們這個社會或多或少暴露出輕視勞動的傾向時,我們的職業教育其實已經在厚積薄發——截至2011年,全國中等職業院校發展到1.3萬所,高職院校發展到1280所,中職和高職院校年招生規模近1100萬人,在校生超過3500萬人,占中國高中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
從世界范圍來看,我國中職生所占比例達到或高于發達國家平均水平,略低于歐盟21國。而我國高職學生占普通高等教育學生比例約為45%,高出世界平均值近一倍,高出發達國家一倍多。中國已建成世界上最大規模的高等職業教育。
當然,這種數量的優勢也伴隨著質量上的追趕。而這樣的追趕刻不容緩。
這種時不我待的想法,得到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職業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孫誠研究員的同意:“國務院強調‘要以改革的思路辦好職業教育,創新職業教育模式’,就意味著我國職業教育改革的力度和步伐必須要加大、加快。”而此次國務院出臺的意見,直截了當,針對核心問題。加之目前越來越理智的社會認知和判斷,職業教育的改革的確有了上下內外的多重基礎。
那么,突破口,或者著力點在哪里呢?孫誠認為有三點:一,繼續激發職業技能學習熱情,轉職業學校為終身學習場所,為就業人群服務;二,制定適合職業院校發展的教師編制標準,拓寬師資來源途徑,打造高水平“雙師型”教師隊伍。三,建立全產業技能型人才需求預測體系,為職業教育和社會就業提供科學的“晴雨表”。
“多年的積累,等來了今天整個社會對職業教育的關注和支持,上下齊心,各方協力,我們就抓得住這個機會。”職教界里流動著這樣的聲音。
春天里,職業教育要清醒前行
的確,中國職業教育迎來了春天,是該厚積薄發的時候了。
進入2014年以來,一連串的好消息,在各地的各類職業院校里,也的確引發了情緒的涌動,觸發了期盼的熱情。
曹勇安,民辦黑龍江齊齊哈爾工程學院院長、東亞學團董事長,這位在職業教育界頗有名望的“民辦職教風云人物”,在2014年新年前后,就先后與三亞城市職業學院、黑龍江甘南縣職教中心簽訂了托管協議。從冰天雪地的北國,到椰風海浪的天涯海角,曹勇安布局著他的職教新天地:“我們的社會需要技能人才,我們的城市區域建設需要技能人才,我們的政府支持職教改革發展,這就是我們做大做強職業教育的信心。”
職業教育正走在發展的路途上。
當然,春天里并不都是一片陽光明媚。
既然還是發展的路途,這路途上就必不可少地還有荊棘、坎坷。
和震,北京師范大學國家職業教育研究院副院長,就坦誠地提醒:“與世界先進的職業教育理念和機制體制相比,我們還有很多可以借鑒完善的地方。”
和震說的“借鑒和完善”,其中之一就是要辯證地看待“政府職責”。在包括中國在內的各國職業教育發展的過程中,市場對于職業教育的作用,往往被各國政府倚重。但是,市場的投入機制,并非如人所愿地青睞職業教育。
他說:“職業院校并不必然地給行業企業帶來利潤,尤其中國的一部分職業院校不能實質性幫助企業,所以,政府一定要承擔職業教育發展的投入壓力,尤其是中職教育,要過多依靠市場機制推動職業教育發展,并不現實。”
其實,不僅“在多大程度上依靠政府多大程度上依靠市場”是一個問題。舉辦職業教育,還必須跳出教育部——“很多職業教育的問題,不是教育教學的問題,而更多是教育外部的問題。”這也是我們社會對于職業教育困局的一個大致共識。
孫誠則認為,體制機制上的問題,技術層面的操作細節,比如“缺乏完備的法律保障體系”“統籌職教系統的管理協調機制缺位”“職教體系和人才通道的堵塞”“職教投入占比逐年下降”等等問題,都既考驗著中國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意志,也困擾著中國職業教育界的雄心。
不過,思考、探索著中國職業教育出路的人們還是樂觀的,無論亞洲或者歐美的經驗都啟發這樣的清醒認識:“中國職業教育的發展空間太大了。我們不能迷失在春天里,而是要把春天的窗戶推開得更大一些!”
【本網責編 付亞男】
http://www.viphb.cn/uploadfile/2014/0408/thumb_150_105_20140408012011707.jp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