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重陽佳節即將來臨,每位子女都用自己的方式表達著孝心,有買名貴藥材的、有直接送現金的、有給老人報旅行團出游的、也有帶著自己兒女去看望老人的。敬孝的方式有很多種,可哪一種方式能真正讓老人覺得溫暖呢?筆者認為:陪伴是最好的敬孝,別讓敬孝折在最后一公里。
來看看“孝”字的結構,孝字是一個會意字,上面是一個不全的“老”字,下面是一個“子”字。老字不全說明老人體衰,需要子女撐持,沒有子女撐持,老人就要跌倒。 另一說法是,孝字頭上是一個土字加上人字,左邊一撇意味著一個身體已有一般入土的老人,極度衰弱,急需子女扶持和照顧。因此,孝道實際上講的是父母與子女、長輩與晚輩、老年人與年輕人的依存關系,以及這種依存關系所形成的社會行為準則。孝道也強調了老年人的未盡事業需要年輕人去繼承和發揚。
但是隨著社會飛速發展,年輕人的工作生活節奏越來越快,女性早已撐起半邊天,這也打破了傳統“男主外、女主內”的格局,夫妻二人忙工作忙孩子都顧不過來,更何況是有自理能力的老人?漸漸的,大家都習慣用物質替代所有盡孝的方式,越來越多的小區里,只有2個老人甚至1個老人孤零零地守著一套房子,不論是城市老人還是農村老人,他們都成了可憐的“留守老人”。
俗話說:家有一老,如有一寶。趁老人還在,我們要及時敬孝。比如每天打一個電話,問候一聲,如果在一個城市,還可以每周末回去幫忙做一頓飯,坐在一起吃頓飯、拉拉家常。在信息化的時代,我們還可以給父母買智能手機,教他們用短信和微信,教他們視頻聊天。回家看望父母時不要被手機、IPAD等高科技產品捆住手腳,盡可能多地跟老人家溝通交流,這也是對父母的一種尊重。
此外,社會組織也需要共同發力,才能讓老人的生活多姿多彩。比如社區或小區定期組織老年活動,讓老人在活動筋骨的同時還愉悅心情。社會養老機構也要提高服務水平、提升服務質量,讓老人安全、安心、舒心,讓子女放心。針對有一定經濟實力的家庭,家政服務公司也可思考推出系列上門服務,讓老人受到高質量的照料。
陪伴是最好的孝敬,再多的物質也買不來親情的溝通,再好的社會服務也換不來老人內心的溫暖,期望各位子女多抽時間陪陪老人,別讓孝敬折在最后一公里!
http://www.viphb.cn/uploadfile/2015/1020/thumb_150_105_20151020033945475.jp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