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媽媽吐槽一年級孩子數學題:為娘不會做。(11月11日中國新聞網)
事件的經過是這樣的:這位博士媽媽的女兒今年剛上一年級,就讀于杭州某知名民辦小學,但由于數學題不會做,孩子連續一周哭鬧著不肯上學,在媽媽追問下才哭著說出原因:“數學不會,不想上學!”后來媽媽翻了孩子的課堂練習,發現那些題目“為娘也不會做”。
步入小學,標志著孩子的成長進入一個新階段。在學校里可以學知識,交朋友,校園應該對孩子充滿了吸引力,是令孩子向往的地方。可是文中的這位小朋友,才上了兩個月的學,就哭鬧著不肯上學,甚至到了聞“數學”而色變的地步。究其原因,就是因為數學課上所謂的“聰明題”不會做,日積月累使孩子幼小的心靈受到了嚴重地傷害,致使孩子對上學產生了強烈地抵觸情緒。那么,本是提高孩子智力的“聰明題”緣何卻成了傷害孩子心靈的“利器”?又該如何防止這把“利器”繼續帶給孩子傷害?這值得我們深刻反思。
如果用度娘搜索“一年級數學題難倒”,會跳出幾萬個結果,難倒的對象包括研究生、大學教授等等。可見這位博士媽媽不會做女兒的數學題到也不足為奇。那么一年級數學題真的這么難嗎?答案并非如此,只是這些“聰明題”的題型都很繞,即使是大人來做,也必須熟悉這種出題思路和語境,否則真做不上來。由此可見,這個題的含金量并不是有多高,只是需要掌握解題方法而已。而文中這位小朋友就是因沒有找到正確的解題方法,非但沒能變得更“聰明”,反而受到了嚴重打擊,進而產生了“厭學”情緒。可見教材設置除了要考慮題型設計的合理性還應重視題目名稱的選取,在激勵孩子的同時還要顧及到能否給孩子帶來傷害,不要讓題目名稱成為孩子評判自己的標準。
回顧這起事件,老師在教學過程中對孩子的關心也不夠,沒能及時發現孩子在這種題型上的劣勢。如果老師能及時對孩子進行輔導,引導孩子及早掌握解題方法,那么“聰明題”就能真正發揮作用,而不是成為孩子上學路上的“攔路虎”了。
學校是孩子獲取知識的主要渠道,這就要求學校教育既要注重整體,也要兼顧個體,每一個孩子都是祖國的未來,不要讓因材施教成為口號,而是要落實到具體的教學實踐中去。
http://www.viphb.cn/uploadfile/2015/1112/thumb_150_105_20151112013744119.jp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