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那些孤獨綻放的花兒——關注留守兒童系列報道一 |
關注留守兒童系列報道一 |
2013-10-16 來源:延吉新聞網 閱讀: 字號:【大 中 小】 |
他們,本應是一群天真爛漫的孩子,享受著親情的溫暖,堅強自信、樂觀向上,像一朵盛開的鮮花。可是他們卻有著和同齡人不相符的成熟與憂郁,身邊沒有父母的體貼照顧,沒有父母的噓寒問暖,他們孤獨、敏感、自卑……他們,是一群留守在家鄉的兒童。
在延吉市,幾乎每個朝鮮族家庭都有留守兒童,全市義務教育階段近4萬名中小學生中,有1.2萬名學生是留守兒童,這相當于每10名學生中,就有3名是留守兒童。以延吉市延新小學和延吉市第五中學為例,延吉市延新小學共有在校生1140名,其中留守兒童有660名;延吉市第五中學共有在校生427名(初三畢業班除外),其中留守兒童有250名。這些數據比例,都已經超過半數。延吉市留守兒童之多以及由此產生的一系列問題不容忽視。
連日來,本網記者與留守兒童、教育工作者、心理專家零距離接觸,傾聽留守兒童的心聲,了解留守兒童的現狀。延吉新聞網開設《關注留守兒童》系列報道,全方位、多角度地報道留守兒童現狀。
長大后,我想當總統
樸星(化名)是一名6年級的小學生,他的班主任老師告訴記者,他上課不認真聽講,40分鐘的課堂只能坐住5分鐘,經常打架斗毆,滿口粗話,是一個讓老師十分頭疼的學生。
在下課休息的時候,記者見到了樸星。他給記者的第一印象就是不安焦躁,手不停地攥緊衣角,眼神慌亂。樸星在1歲的時候,母親去了美國,父親去了俄羅斯,他寄養在奶奶家中。期間,母親一次都沒有回來過,偶爾通過網絡視頻聊天。他的父親再婚,又生了一個女孩,樸星回憶說:“有了妹妹之后,爸爸就不怎么管我了。”從那開始,樸星學會了反抗,學會用拳頭證明自己的強大。他說:“長大后,我要當一名總統,因為當了總統就沒有人敢欺負我了。”
當記者問他,想不想媽媽的時候,之前還在“逞強”的樸星突然傷心地哭了起來,哽咽到:“我到現在,都不知道媽媽叫什么,誰也不告訴我,我特別想媽媽。媽媽答應過等我18歲時就回來接我的,可是什么時候才能到18歲啊?我現在就想要媽媽……”
看到樸星哭的如此傷心,記者的心像打翻了五味瓶,不知是什么滋味。一個只有12歲的孩子,心中卻充滿了對父親的怨恨以及對母親無盡思念,記者一時間不知道用什么語言去安慰他,骨鯁在喉,難以言表。母愛的缺失、家庭的破裂,導致孩子心靈上找不到寄托,從而表現出叛逆、敏感、焦躁等心理問題,它就像一個定時炸彈,時刻隱藏在暗處,不知道何時爆發。
我只想找個人依靠
李大姐是一名社區工作者,她為記者講述了一個真實的故事。去年夏天,李大姐在飛機上偶然認識了一個女孩。她叫文麗(化名),小學畢業后去一所中專就讀,沒有畢業就輟學在延吉市的一家咖啡館學做咖啡。文麗的父母從小離異,她一個人在延吉生活,母親在國外打工賺錢,十年沒有回來過,這是文麗第一次坐飛機去韓國與母親團聚。
回國后的某一天深夜,李大姐突然接到了文麗的電話,稱自己快崩潰了,能不能過來救救她。當李大姐趕到時,文麗蜷縮在房間的一個角落里,不斷地用頭撞擊著墻,發出咚咚的響聲,情緒極度失控。
看到當時的場景,李大姐一時慌了神,上前抱住了瑟瑟打抖的文麗,安慰她、勸導她。終于在李大姐的努力下,文麗的情緒得到了控制。她告訴李大姐,她迷戀上了咖啡館的老板,因為他特別像自己的父親。雖然知道老板已經結婚,但還是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誤入泥藻,越陷越深。甚至為了占有他,將他軟禁在自己的家中,并幾次割腕自殺。文麗哭著說:“媽媽為我在延吉買了房子,并進行精裝修。但我看著偌大的新房,心里卻怎么也高興不起來,因為再好的房子也沒有人與我共享,每天都是一個人醒來,一個人吃飯,一個人孤獨。有時候,站在萬家燈火前,我多么希望有一盞燈是為我而亮著的!可是這一切都那么遙不可及。”
看著文麗因過度悲傷而哭腫的雙眼,聽著文麗歇斯底里的哭喊,李大姐的心像刀割一樣疼痛。李大姐說,如果當時是她的母親看到自己的女兒被折磨成這樣,她會是何種心情呢?
最終,通過多方努力,李大姐聯系到了文麗遠在大連的姑媽,并將她接到了大連的一所醫院,進行精神治療。
文麗的經歷,只是眾多留守兒童渴望關愛、渴望呵護的一個縮影,她的極端行為反映出留守兒童因為缺少父母的關愛而扭曲的人生觀、價值觀。當他們還沒有能力承擔感情時,當他們脆弱的心靈受到創傷時,他們表現出了異常的敏感與多疑,并產生畸形的愛情觀,就像迷失在茫茫大海上的小船,沒有燈塔、沒有航線、沒有同伴。
我想有個家,家里有爸爸和媽媽
崔圓圓(化名)是初中一年級的學生。班主任金老師說,入學當天,崔圓圓耳朵上帶著一排耳釘,染著頭發,衣著時尚……她經常曠課,打架,頂撞老師。
記者見到她的時候,她穿著校服,頭發規整地扎成馬尾辮,帶著眼鏡,十分斯文,很難想象她剛入學時的模樣。記者問她為什么發生如此大的變化時,她告訴記者,是班主任老師把愛全都給了她,融化了她的心。
崔圓圓在四歲時,父親就去世了,母親在處理完父親的喪事后就去了韓國,這一走就再也沒有回來。從那之后,她就跟著姑姑一起生活,因為從小沒有父親,受了不少委屈,為了引起其他人注意,渴望被人關注,她開始學著打扮自己,久而久之,養成了厭學、叛逆、脾氣暴躁等壞習慣。班主任金老師在得知情況后,并沒有放棄她,主動找她談心,家里做好吃的,也不忘給崔圓圓帶一份,平時經常給她經濟上的資助。得到關愛的崔圓圓開始按時上課,并且認真學習,現在成績有了明顯的進步。
當崔圓圓聊到自己的父親時,活潑開朗的她突然變得沉默,眼里浸滿淚水。她說:“我總在做同樣一個夢,夢見回到爸爸沒有去世之前,我一手牽著爸爸的手,一手牽著媽媽的手,逛公園的場景,那時的我是多么幸福。雖然現在姑姑對我很好,但我時常在想,要是爸爸媽媽在就好了……我想有個家,家里有爸爸和媽媽。”
崔圓圓的話語讓記者看到了一個女孩渴望得到細心呵護的無助與不安。孩子的教育是家庭、社會、學校的三維教育,缺一不可。留守兒童面臨著親情的嚴重缺失,形成了錯誤的價值觀與世界觀,使脆弱的心靈陰霾在無盡的惶恐與孤獨中。
【編后語】
緊張慌亂的眼神,委屈已久的淚水,迷茫無助的神情,淚水浸濕的衣襟……一個個孤獨留守的故事,一雙雙憂傷暗淡的眼神,久久激蕩在記者的腦海中,氤氳成一張大網,捆在心頭,窒息、疼痛。
童年,花一般的年華、蜜一樣的時光。然而親情的缺失、溝通的缺乏,讓留守兒童過早地品味了人生的寂寞與孤獨,在幼小的心靈上留下了無法抹去的傷痕。感情脆弱、自暴自棄、情緒失控、自卑自負、悲觀消極等心理問題就此一觸即發。
花兒的健康成長,需要陽光、空氣、水的共同呵護。然而,此時此刻,您看到那些花兒正在哭泣嗎?您聽到那些花兒心底的呼喊嗎?究竟是誰動了留守兒童的奶酪?請您放慢追逐的腳步,放下利益的擔子,蹲下身來,仔細傾聽留守兒童的心聲。
|
相關熱詞搜索:那些 孤獨 綻放 |
上一篇:【幕后故事】在“大舞臺”上重生的戴艷華 |
下一篇:綜述:快樂延吉大舞臺 情系群眾惠民生 |
延吉新聞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延吉新聞網”的所有文字、圖片和視頻,版權均屬延吉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被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來源:延吉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
|
|
|